从五个方面谈艰苦奋斗教育_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从五个方面谈艰苦奋斗教育_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从五个结合点上谈艰苦奋斗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点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艰苦奋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精神价值。而今天,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众多纷扰中有不少失落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本文在剖析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的表现及由此所造成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从五个结合点着重谈了如何紧贴时代发展的主题切实有效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艰苦奋斗;国情;

中图分类号 G64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试想,没有长期艰苦持久的磨砺,没有隆冬刺骨的寒苦,哪里会有宝剑凌锋出腊梅奇香来呢?自然界如此,人类亦然。纵观古今,艰苦奋斗确是一笔激励人们排险驱难、奋斗不息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无一不折射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熠熠光芒。我们认为,艰苦奋斗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在任何时候它都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裕发达,一个集体、一个人朝气蓬勃的强大精神动力。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无一不铭刻着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巍巍丰碑。今天,我们倡导艰苦奋斗,不是形式地机械地主张再去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不是要人们再回到过去那种荷锄开荒、小米粗布的生活中去,也不是要人硬是勒紧裤腰带充当苦行僧,而是要求在改善生活质量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步发展,提倡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我们提倡艰苦奋斗,落脚点不在艰苦而在奋斗,要勤勉、要创业、要实现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不能简单地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看成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匮乏时期的生存手段,而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长久之计。邓小平同志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艰苦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描绘了我国“九五”时期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振奋人心的壮丽蓝图。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结尾段发出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定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更大胜利。”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上的落实苦干,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而艰苦奋斗就是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即使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勤剑建国、勤剑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竞争将更趋激烈,没有一种艰苦奋斗敢于进取的创业精神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人才,是开创中国二十一世纪宏图大业和进一步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浩浩生力军。历史的重担和未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起码在精神上要求他们自强不息,敢于进取,善于竞争,在毅力上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流汗、胜不骄、败不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如火如荼的时代大背景下,有一大批热血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祖国的“四化”建设,自觉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他们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材,国家前途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把国家前途和社会利益摆在首位,服从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召唤。应该说,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思想教育不力等诸种原因,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受到了挑战。青年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艰苦奋斗观念日趋淡薄,贪图享乐思想急剧膨胀。表现为:思想上空虚无聊,什么理想、成才观念已化为泡影随风而去;生活上懒懒散散,一味追求“吃好穿好玩好,”“及时行乐”观大有沉渣泛起之势;学业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上政治课,怕上体育课;纪律上松驰涣散,迟到早退成为家常便饭;劳动观念弱,怕苦怕累怕脏;“恋爱风”盛行,过早躲进“两人世界”去寻求浪漫温馨感受;毕业时留恋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过去的“老三到”(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变为今日的“新三到”(到“三资”、到国外、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艰苦奋斗观念淡薄,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其人生观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实际中还会造成这样一些矛盾和冲突:一是我行我素形成的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与学校严格纪律之间产生冲突;二是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而盲目攀比形成的高消费必然与家庭有限供给能力产生冲突,以至于高校里内部偷盗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对毕业后对工资收入期望值过高与工作后实际收入状况产生冲突;四是个人就业愿望与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客观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五是养尊处优造成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需要产生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大学生也就很难胜任毕业后的单位工作需要和未来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让他们具备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行为品质和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学风、进而形成严谨求实、秩序井然的校风。艰苦奋斗教育是一种理性的信念和意志教育,根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点上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一、与现实国情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国情是一个集合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包括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沿革,现实社会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其核心是现实社会的状况。把艰苦奋斗教育与现实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底子穷,教育、科学、文化都很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忽视了艰苦奋斗教育。邓小平同志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奋斗,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以致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所面临的艰巨性、深刻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缺乏充分的和必要的精神准备。把艰苦奋斗教育与现实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立足点只能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理应挑起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历史重担。如果我们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一味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无希望可言了,综合国力的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只停留在跳跳唱唱上,满足于热热闹闹,而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结合起来,强化教育渗透意识,塑造大学生具有包括艰苦奋斗精神在内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广大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艰苦奋斗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首先,大力作好舆论导向工作,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光荣,什么可耻,旗帜鲜明,切中肯綮,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效抵御社会上被传媒炒红炒紫的“大款”、“大腕”们一掷千金、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习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各种辩论赛、演讲赛,使艰苦奋斗兴邦、奢侈腐败亡国成为一种共识;其次,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扶贫助困、科技咨询、军事训练、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体察百姓疾苦,向工农学习,向实践学习,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接受风雨的洗礼,锤炼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

80年代的大学校园如同象牙之塔,与社会联系甚少,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上是温饱型的。进入90年代,大学生的消费与社会各种消费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享乐型过渡,出现“二重二轻”的情形:重物质享乐,重人际应酬,轻视劳动和公共财产保护,轻视高雅精神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的及时引导,整顿校园秩序,重视硬件和软件双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努力开创高校勤奋扎实、刻苦求知的学风和锐意进取、井然有序的校风。

三、与日常点滴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日常点滴教育是一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它从小处着手、小事着眼、入情入理达到改造人的思想矫正人的行为的目的。在人们心目中,一般认为大学生是有学问讲礼貌重仪表爱整洁的,而事实却不尽然。一种叫做“随”的意识被少部分大学生证明得严严实实、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随便、随意、随和、随大流、随心所欲、随波逐流、随地吐痰、随口骂人,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等。伴随这“随”意识而来的:一是脏和乱,缺乏必要的卫生观念和劳动意识;二是漠视公共财物,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他们并非没有时间去从事清洁卫生劳动,而是认为脏一点乱一点没什么关系,甚至认为“不脏不乱就不是男子汉”,也并非不知道破坏公共财物是一种应该受到谴责的缺乏道德修养的行为,但就是偏要耍几下拳脚或炫耀逞能或借以渲泄。这些与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以开大会作大报告教育人而忽视日常点滴教育感化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与细致入微的日常点滴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自觉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维护自身形象,做到举止文明,勤劳动,讲整洁,爱公物。

首先,学校全面开展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当学生可以亲近的良师益友,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悉心关怀与严格管理相结合,通过谈心、检查评比,正面和反面两个典型相结合教育等活动,建设好系、年级、班集体和学生宿舍集体。班主任、辅导员要注重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当学生干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使每位学生干部都成为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树立起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四、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心理素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对付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态度就是检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试验剂。竞争的时代和开放的社会呼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而畏惧困难是目前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块心病。他们怕劳动,怕体育测试,甚至怕在小小的课堂上发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特定的相对优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以往生活中的顺利与受宠养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拈轻不能负重,只能获取不能付出或是有付出就一定要索取回报。从高中考进大学,入学时还要家长护送,为其报到注册,铺床挂帐,买饭菜票,自己反而若无其事。一些离家较近的学生则等到星期六把自己穿脏了的衣服鞋袜拿回家让父母洗,“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心理素质脆弱、自理能力低下的“新贵族”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遇到轻微的挫折就心灰意冷,尤其是当挫折的相对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时,就会转向失望、自卑,变得灰心丧气萎靡不振。如此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如何挑起建设未来的重担?!因此,我们必须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乐观向上、豁达开朗、坚韧不拔的积极健康尚美的心理素质。

“心病还需心药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不懈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包括进行谦虚好学、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教育和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美德教育。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保健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有的放矢逐步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让广大大学生意识到“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诚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言:“困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潭万丈深渊。”

五、与大学生成才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每个大学生都有成才的欲望,普遍相信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对如何成才往往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将来找个好地方落个好单位谋个好职业干出点名堂来就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了,对于艰苦奋斗、缺乏必要的精神准备,认为那是上辈人的事。为此,我们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大学生成才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不应有投机取巧或侥幸的心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人物,如司马迁、贝多芬等都是经过艰苦奋斗、扼住命运的咽喉,才取得千古不朽的业绩的。在今天,在积极投身改革,在改革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浪潮的推动下,有一批热血有为的大学生选择了扎根基层献身边疆的人生之路。如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4届一名毕业生,家住湖南农村,父亲早逝,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奔赴新疆的征途。在申请书中,他说:我顺利读完高中,几乎毫不费力地进入大学深造,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什么艰辛,出学校时在社会阅历、对生活的认识方面只好填上“约等于零”,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自觉到艰苦些的地方去磨练自己,以使自己能真正成才。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但都是内心真情一片的流露。象这样的大学生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用实践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这样正面典型的例子我们要大力宣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代大学生是世纪的接班人,要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重任,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和坚毅顽强的斗志是不行的。孟子有言:夫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通过艰苦奋斗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具有经历心志之苦筋骨之劳的勇气;我们通过两种教育的结合,使艰苦奋斗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行为准则;我们通过两种教育的结合,实现个人就业愿望自觉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并主动接受挑选,大学毕业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有用之才。

收稿日期:1996-05-16

标签:;  ;  ;  ;  

从五个方面谈艰苦奋斗教育_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