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_环境保护论文

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公众论文,意识论文,环境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引发了无锡市近百万群众的用水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2007年的环保形势一方面使人们看到了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进一步感受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鉴于此背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简称CEAP)于2007年12月11日-12月28日实施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旨在根据科学的社会调查资料数据,为进一步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对象为全国各级街道、乡镇中的15-69岁城乡居民,调查总样本量为3001份,其中城市样本2001份,农村样本1000份。经加权后的总样本量为3043。样本涵盖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湖北、湖南、广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江西、云南、陕西、山西、浙江、贵州、甘肃、内蒙古、黑龙江。

第一部分 环境知识及传播渠道

公众的环境意识通常是基于其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有效认知基础之上而得以形成的。因此,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就成为分析公众环境意识的首要方面。经过长期以来相关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我国公众初步接受了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大众传媒成为其接触环境科学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总体呈现高知晓率与低正确率并存的状态,即对于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概念、标志有较高的接触程度,但缺乏准确、详细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宣传的被动接受状态。

1、环境科学知识认知状况

调查主要从五个角度来测量公众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情况。

首先是公众对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知晓度。我们选取了7个环境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包括:白色污染、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三废、温室效应、有机食品、生物多样性,询问被访者是否听说过上述概念。

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度

调查结果显示,听说过“垃圾分类”的占全体被调查者的66.3%,其后依次为世界环境日(62.6%)、白色污染(56.9%)、有机食品(52.2%)、环境污染中的三废(45.5%)、温室效应(41.4%)、生物多样性(27.8%)。从公众对上述概念的知晓程度看,呈现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的环境科学知识越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如垃圾分类、白色污染、有机食品等,其知晓度均在50%以上;而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相对较远的环境科学知识,则公众对其的知晓度偏低,如三废、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等的知晓度均在50%以下。

对环境科学知识的知晓广度及确切含义认知广度

其次是公众对上述环境科学知识确切含义的认知度。我们在询问被访者对上述环境科学概念知晓程度的基础上,对听说过这些概念的被访者进一步询问其对概念确切含义的认知程度。结果表明,人们回答白色污染确切含义的正确率最高,为96.2%,其后依次为:环境污染中的三废(84%)、温室效应(82.4%)、垃圾分类(74.3%)、生物多样性(68.7%)、有机食品(38.1%)、世界环境日(36.2%)。

第三是公众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度。调查结果表明:白色污染的实际知晓度最高,为53.6%,其后依次为:垃圾分类(46.7%)、环境污染中的三废(36.3%)、温室效应(31.6%)、有机食品(18.0%)、生物多样性(16.5%)、世界环境日(8.7%)。因此,总体来看,公众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率偏低。

第四是公众对上述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广度。如果我们以每个被访者对上述7个概念的知晓度及确切含义认知度数量为指标,来表示公众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广度的话,那么经计算,被访者对7个概念的平均知晓数量为3.5项,平均确切含义认知数量为2.6项。具体来看,有18.5%的被访者没有听说过7个环境科学概念中的任何一个,而仅听说过一、两个也占18.8%,听说过6个以上概念的占28.2%;在回答听说过的被访者中,有14.2%的人没有正确指出一项其听说过的环境科学概念的确切含义。表明目前人们对于环境科学知识认知广度较低。

第五,我们将每个被调查者在7个概念中的知晓比率乘以其在7个概念中的确切含义认知比率,得到了环境认知指数,其变化范围为0~1。调查显示:

从性别看,男性的环境认知指数略高于女性;从年龄看,环境认知指数随年龄上升呈下降趋势;从受教育程度看,环境认知指数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提高;从城乡常住人口看,城镇常住人口的环境认知指数高于乡村常住人口;从家庭月收入看,环境认知指数随家庭月收入增加而提高。

2、环境知识传播渠道

公众了解环境知识信息的渠道

从公众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及信息的渠道看,大众传媒占有较高的比例。调查结果表明:收看及收听电视、广播成为首要渠道,占81.1%,其次是阅读报纸、杂志、图书,占47.3%。而亲友、同事之间的交谈列第三位,占21.6%。总体来看,公众从各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中获得环保知识信息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占13.5%,学校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占10.7%,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活动占7.1%,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占4.8%。另外,目前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1.62亿,居世界第二位,但人们通过浏览互联网主动获取环保知识信息的比例却较低,仅占9.3%。

第二部分 环境保护意识

尽管人们对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可以说,环境意识的提高成为目前我国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特征。从城乡常住人口的评价看,城市常住人口对生活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气候变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性评价列前五位;农村常住人口对生活垃圾污染、耕地减少、饮用水污染、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更为关注。总体来看,城市常住人口对具体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性评价高于农村常住人口。

就环境保护普遍严重性判定看,公众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环保普遍严重性判断的高低,不仅与其环保知识、信息的知晓度及确切含义认知度的高低有关,而且也与其环保信息渠道的多少、使用频率的高低有关。在这一点上,环保知识的认知、环保信息的渠道与对环保普遍严重性判断构成了重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就环境保护问题的区域严重性判定看,公众总体上对于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状况的严重性判定程度较高,而对于个人居住区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判定程度相对较低。同时人们对区域环保问题严重性判定与其环保信息渠道有关:大众传媒及互联网对人们判定全国环保问题严重性有直接影响,而小范围的、有重点的环保信息渠道(如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和亲友同事间的交谈等)则对人们在本地区环保问题严重性判断上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就具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判定看,生活垃圾污染、耕地减少、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的严重性位居前列。同时,认为本地环保问题严重的人群比认为全国环保问题严重的人群,对具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判定更为强烈,且其认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多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就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感有较高的认同,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然而在保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就环境问题的归因看,公众认为本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公众、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足等主观方面,环保执法、违法者处罚、环保宣教、环保法规、民间环保组织等规制性方面不足被认为是次要原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速度等客观方面则为再次要原因。同时,不同职业群体对环境问题的归因看法分歧,总体来看,国家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主较其他职业群体更强调主观原因及执法原因对环保问题的影响;而其他职业人群则更注重客观原因及立法原因对环保的影响,同时更注重民间力量对环保的促进作用。

就环境问题责任主体判定看,公众认为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大众个人、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依次负有重要责任。

就对环境问题的满意度看,公众对中央政府、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媒体环保宣传等的环保工作表示满意,而对企业环保自觉性、民众环保意识、本地政府的环保工作表示不满意。

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行为

从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看,公众实际采取的环保行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而对于与降低生活支出及自身健康无关或须增加支出的环保行为则相对较少。

调查列举了18项环保行为,并询问这些行为与被访者的日常生活是否相符。结果表明: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成为人们最常采用的环保行为,为89.6%;其次为逢年过节不向亲友寄纸贺卡,为84.1%;第三为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为53.4%。此外,使用环保洗剂、使用节能产品、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家具或建材、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环保行为的采用率也相对居前。而另外一些最为日常的环保行为,由于需要增加个人支出或给个人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而使其被采用的程度下降。如: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22.1%)、在外就餐时特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32.8%)、使用再生纸(37.2)、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38.6%)、虽然价格高但仍尽量选购有机食品(39.3%)等。

从目前公众主要使用的节能产品看,节能灯的使用率为76.8%;其次为节能家电,为46.6%;第三为节水龙头,为31.3%;节水马桶的使用率为17.5%。可见,除节能灯外,我国公众在节能产品使用率方面相对较低。

从公众的环境保护经历看,接受大众传媒中的环保信息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环保经历,而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不足是目前环境保护宣传中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看,公众最主要的环保经历为收看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纪录片(82.9%),阅读报刊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47.3%),看到户外的环保公益广告或标语(42.4%),收听有关环保的广播节目(25.3%),收到宣传环保知识的传单或手册(17.9%)。在主动性环保经历中,仅有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18.1%),而参与环保宣传仅为4.2%,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员仅为2.1%。有12.9%的人没有任何环保经历。

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经历与其各项环境保护指数情况看,首先,只要参与过相关环保活动,其各项指数均值都明显高于没有参与过的人群,表明是否参与过环保活动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次,主动性参与经历比被动性参与经历,人们的各项环境保护指数均值都相对较高,如参与过环保宣传或成为民间环保组织成员的人的各项环保指数均值都较高;第三,被动性环保活动参与经历比被动性环保媒体接触性经历,人们的各项环保指数均值多相对较高,如听过环境保护的讲座或参观过环保主题的摄影展览的人,其各项环保指数均值都高于传媒接触经历的人;第四,有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上访经历的人,其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指数和环保行为指数较高,但其他环保指数相对较低,表明特殊的对抗性环保经历能强化人们的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及环保行为,但相对来说无法明显提高人们的环保认知及环保价值取向,同时也不能提高环保满意度。

环境保护意识总体分析

*各项指数取值范围为0~1。

第四部分 环境意识的人群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环境意识的人群特征,此次调查还以环境认知指数、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指数、环境保护价值取向指数、环保行为指数为基础,进行均值聚类,结果得到两类人群,即环保总体意识较低人群和环保总体高人群,前者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后者约占36%。

从总体来看,人们的环境保护价值取向较高,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为0.66,表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责任感、紧迫感均有着较高的意识;其次,人们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满意度一般,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为0.54,表明公众对于本地环境保护状况满意程度一般;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行为、环境认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评价较低,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分别为0.34、0.24、0.22,表明公众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更多的是将自身置于环境污染事件受影响者的客体角度来认识环境保护问题,而没有将自身至于环境保护的主动执行者的主体角度来认识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当本地区没有发生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时,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判断较低,同时人们主动了解环保知识,主动维护环境保护的行为也较低。

有关环境意识的人群分析的调查结论如下:经统计,就性别而言,环境总体意识较低人群中女性占52.3%,男性占47.7%;而环境总体意识较高人群中,女性占46.4%,男性占53.6%。卡方检验显示,环境总体意识性别差异显著。

就城乡而言,环境总体意识较低人群中,城市常住人口占28.1%,农村常住人口占71.9%;环境总体意识较高人群中,城市常住人口占74%,农村常住人口占26%。卡方检验显示,环境总体意识性别差异显著。

就年龄而言,环境总体意识较低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的比例较高,而环境总体意识较高人群中,则以青年人为主。

就受教育程度而言,环境总体意识较低的人群中初中以下学历占比例较高。

就职业分类而言,环境总体意识较低人群中农民占半数,而国家公务员、私营企业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军人警察职业中环境总体意识较高的人占该职业人群总数的75%以上。

具体分析各类人群特征发现:第一,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表明25-34岁人群相对来说是环保意识领先,但环保行为滞后。第二,不同环境认知和环境意识方面的学历起点有所不同。在环境认知方面,环境知晓度快速提高的学历起点为高中,但正确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的学历起点则是大专;在具体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方面,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强度的起点为初中,而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广度的起点则为大专以上,表明对更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评价是以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为基础的;

在环境保护必要性方面,对基于资源有限性的认识而获得的环保必要性意识的起点为小学,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则以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人们虽普遍具有环保的责任感,但初中及以上人群的环保紧迫感更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更强;在环境问题归因方面,主观归因的起点为小学,制度归因的起点为初中,而客观归因的起点则为高中;在环保工作满意度方面,学历越高满意度越低。

公众对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及口号的认知情况

您是否听说过中国环境您是否听说过“今天你环保

意识项目 了吗”这样的口号

频数百分数 频数 百分数

听说过794 26.1 1.43247.1

没听说过 2.247 73.9 1.60952.9

合计3.041100.0 3.042

100.0

凡其职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所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业人群,其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及环境意识就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保障了这些职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其职业组织所提供的环保信息、环保活动,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内了解环境问题。同时,城乡因素也决定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目前更具城市生活倾向的环境保护宣传内容,在环境保护宣教方面,我们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

分城乡对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及口号的认知情况

城乡类型 您是否听说过中国环境 您是否听说过今天你环保了

(行%)

意识项目 吗这样的口号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城市 34.2 65.859.8

40.2

农村 19.6 80.436.9

63.1

CEAP项目评价及建议

CEAP项目评价

就公众对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认知情况看,表示听说过该项目的占26.1%,表示听说过“今天你环保了吗”这一口号的占46.9%。

在年龄方面,听说过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25-34岁人群,听说过“今天你环保了吗”口号的比例最高的年龄段则为15-24岁人群。总体上看,与前述环境认知方面的特点一样,34岁及以下人群对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以上人群听说过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比例较高;而高中以上人群听说过“今天你环保了吗”口号的比例较高。

在城乡方面,城市常住人口中有34.2%的人听说过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农村则为19.6%;城市常住人口中有59.8%的人听说过“今天你环保了吗”的口号,农村则为36.9%。

调查询问被访者是否见过中国环境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回收标志、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标志,并请表示见过该标志的被访者指明其具体含义。结果表明:表示见过中国环境标志的占13.1%,见过绿色食品标志的占22.3%,见过回收标志的占21.2%,见过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标志的占6.4%;而在见过上述标志的人中,能够正确指明各标志含义的比例分别为:中国环境标志1.3%,绿色食品标志33.4%,回收标志49.1%,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标志2.1%。

CEAP项目建议

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宣传的情况看,基本采取了以环保认知为重点,通过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促进其环境保护行为的宣教模式。总体来说,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强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的群体。同时,这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模式也契合了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归因的认识。在公众对本地区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等主观原因位列前三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是目前公众最为关注的,也是公众最希望相关部门着力解决的。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由环境知识,到环境意识,再到环境保护行为的宣教模式(以下简称知-意-行模式)仍存在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知—意—行模式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人们受教育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人群,展开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为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

调查发现环境认知、环境意识状况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这一模式必须基于人们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而且对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知识和不同内容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起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对于环境保护宣传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对于环保知识的掌握、环境意识的形成和环保行为的实践都有着较好的表现。但在目前我国公众,尤其是中年以上人群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无差别的知—意—行环保宣教模式较难在更为广泛的群体中发挥更大的效果。

首先,目前在环保责任感、自然资源有限性方面,经过各类机构的大力宣传,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表现为小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均具备了较高的环保责任意识和对自然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但在确切的环境保护知识方面,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的环境知识数量不足,而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的确切的环境知识数量不足,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障碍。因此,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以使人们不仅对相关环境问题的结果有所认知,而且对其产生、变化的原理有所了解,以此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知的科学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环境问题认知的准确性。

其次,针对高学历人群在资源节约型、环保辅助消费型环保行为水平较低的特点,在采取相关强制性措施以保障资源节约型、环保辅助消费型环保行为实施的同时,应当积极增加与资源节约型、环保辅助消费型环保行为有关的生活便利条件,以促进人们这些类型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建立。

(2)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环保意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当人们单独评价环境问题时,普遍承认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但当人们将环境保护与个人生活、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时,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不能因环保而降低个人生活水平、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比环境问题更重要的问题还很多。从而表现出目前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公众的上述功利性环保意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环保宣教的有效角度。

我们以往的环保宣传较多是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不良结果来加以警示的,而较少从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事实上,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盲目发展的不良后果,但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则是包含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内的。因此,我们在披露因盲目发展经济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更应加强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有效提高的典型事例的宣传。这样就可能去除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观念,从而在环境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观念。

(3)加强有利于增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便利性增强的环保产品的宣传。

就人们的环保行为而言,在功利性环保意识的实际影响下,公众实际采取的环保行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而对于与降低生活支出及自身健康无关或须增加支出的环保行为则相对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环保意识宣教所应取得的实际行为效果。

事实上,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是即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又有利于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生活便利性增强的环保措施和环保产品。因此,积极宣传人们所希望的环保产品,精心设计人们所希望的环保措施,将会有助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增加。

(4)加强参与式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参与式环保宣教活动的群众基础。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目前在以环保活动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建立方面,主动性参与活动的效果大于被动性参与活动的效果,而被动性参与活动的效果又大于被动性接受活动的效果。因此加大参与式环保宣教活动,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因此应当建立“公众环保行为由参加参与性环保活动开始”的目标,同时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式比例,将以往公众处于被动的环境保护宣传接受者的宣教模式,转变为公众作为参与者的宣教模式。另外,在大众传媒的参与式环保宣传中,可以加大公众主导的程度,使大众传媒的环保宣教成为一种公众教育公众的有效渠道。

(5)更多地以微观的环保内容,而不是仅以宏观的环保内容作为主要的环保宣教题材。

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中,应尽可能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其自身生活的观念,而不宜过多以宏观的环保内容作为环保宣教题材。因为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宣教题材,一方面不易使人们对环保与自身生活建立更为密切、有效的联系;同时另一方面,过多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环保宣教题材,虽容易使公众形成环保的社会舆论环境,但也容易使公众仅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而非实践者,甚至有时会强化人们的环保责任外推倾向。

标签:;  ;  ;  ;  ;  ;  ;  ;  ;  

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