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世纪之交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人才培养论文,研究生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以来,世界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急剧变革的时期。日本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以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为样板对其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200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又发表了《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构筑富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勾画了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蓝图,标志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由规模扩张和制度改善为重点的阶段进入到了以质量提高为中心的阶段。探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即是本文的主旨。
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日本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战前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是仿照德国模式建立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如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被进行了根本的改革。。经过战后改革确立起来的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如下特点:①增设了作为中间学位的硕士,把研究生教育分成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前者的目的在于使在本科阶段获得了一般教养和专业基础教养者掌握更精深的学识和养成研究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独创性研究,提高既有的学术水准,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培养在专业领域中领导研究的能力。②规定凡在研究生院受完硕士和博士课程教育者皆可获得相应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一规定在制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相互分离的做法,体现的正是美国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思想。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战后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制度上否定了战前的德国模式,确立了美国式课程制研究生教育模式,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大学人士还是文部省方面,都没有对课程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1]因此,在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下,虽然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数量大幅增加②,但是正如大学审议会发表的若干咨询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237-238:第一,规模不足。虽然战后日本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数不断增加,但是除了部分专业领域之外,大多数大学的研究生院的招生都不满定额,处于所谓的“开店休业”的状态。以1990年为例,硕士课程招生的总体定额满足率为95%,只有工学领域超过定额的30%,达到133%,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定额满足率分别只有47%和61%[3]。招生不满使得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有限。规模不足不仅使得研究生教育在大学内部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也使得开展有组织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受到局限,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获得学位难。尽管战后改革确立了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但是实际上博士课程毕业生中依然有很多无法获得博士学位。比如1975年博士课程“毕业”生有2882人,但是其中未获学位的所谓“满期退学者”达到了50%,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满期退学者”更高达74.4%[2]236。尽管文部省为了进一步密切博士学位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联系,于1974年修订了《学位规则》,将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由授予“通过独创性研究开拓新领域”、“具有领导研究之能力者”,改为授予“具有独立开展研究活动所需的高度研究能力者”,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学位难拿的局面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更加恶化之趋向。直到1990年,“满期退学者”依然超过80%,达到82.4%[2]236。课程博士授予率的持续低下说明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尚未真正联系在一起,课程制研究生院宗旨没有得到贯彻。第三,研究生教育依然以培养研究者为中心。虽然1974年制定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在培养研究者基础上,增加了培养“高层次专业性职业人才”的目的,但是除了工学和理学等部分领域,绝大多数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依然将重点放在培养研究者上。第四,研究生院在校内组织体制上未取得独立地位。几乎所有的国立大学都设置了研究生院,但是由于经费分配的基础依然是教师所属的学部,对于教师来说,本科教育是主业和本职,研究生教育只是属于副业或兼职。这一切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并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实体地位,这自然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发展。
总而言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日本的研究生院在设置数量和招生定额上急速扩大,但是无论在“投入”(入学人数)还是在“产出”(取得学位人数)上,也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均有待提高,而且研究生院在学校组织体制中的地位也有待进一步厘清[2]237。由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发现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在战后日本并未扎下根来,战前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及其问题基本延续了下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5年期间的改革:以规模扩张和制度改善为重点
虽然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通过修订《学位规则》(1974)、将《研究生院设置基准》(1975)纳为省令等措施,试图充实和改革研究生教育,但是真正正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在1987年大学审议会成立以后③。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5年期间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的扩大化。1991年11月,大学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研究生院量的整备》中明确提出要在2000年底,使研究生数量增至1991年的2倍,即达到20万人。大学审议会所提出的规模扩张的目标到2000年即已超额实现,达到205318人。至2005年,进而超过25万人。研究生院的年度入学人数由1991年的43238人增加到2000年的87359人和2005年的95141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也由1991年的4.8:100,增加到2000年的8.3∶100和2005年的10.1∶100④。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实现倍增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研究生教育“供给”的增加唤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使然[2]239-240。
第二,制度的弹性化。为了使人们更容易进入研究生教育机构学习并获得学位,日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措施:①入学资格的弹性化。为了使那些具有突出研究潜能的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从1989年开始允许本科三年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允许本科毕业后具有2年以上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经历者攻读博士课程。2003年共有38所大学的170名学部三年级学生被录取为硕士生[4]。②教育年限的弹性化。1989年9月,文部省修改了《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和《研究生院设置基准》,规定硕士生标准修业年限为2年,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1年完成学业。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标准为5年,最短可以在 3年完成学业。2003年,共有49所大学的384名硕士生根据此制度提前获得硕士学位[4]。③教育形式的弹性化。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为开放,满足社会各方面人群的需求,1989年起允许设置专门在夜间进行教育活动的夜间制研究生课程,1998年,还进一步允许高等教育机构在远程学习的模式下开设研究生课程。截至2003年,共有21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开设了夜间制课程,还有231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设置了昼夜开讲制课程,放送大学和30所私立大学设立了函授制研究生课程[4]。
第三,目的的多样化。根据大学审议会的建议,日本文部省于1989年修订了《研究生院设置基准》,把培养专业性职业人才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目标。进入90年代末,一桥大学、京都大学等一些大学开始在既有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下开展专业学位教育。2001年修订后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赋予了设立专业研究生院的合法性。不过,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于2002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两份咨询报告及后来据此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学位规则》和新制定的《专业研究生院设置基准》等相关法规中[5]。伴随专业研究生院的设立,日本研究生层次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专业学位教育目前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法律实务、公共政策、公共卫生、教育等与专业化资格相关的领域。
第四,研究生院的重点化。作为推进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一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所谓“研究生院重点化”,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院的实体化。1991年东京大学首开研究生院重点化之先河,根据东京大学的做法,教师的归属由学部转移到研究生院,而且校内教育经费按研究科进行分配。如此一来,研究生院成为实体,标志着大学开始把工作重点从本科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二是研究生院的层次化,文部省根据各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成果,在预算和设施设备等资源分配方面给予部分大学的研究生院以重点支持⑤。此项举措这不仅意味着日本大学从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心主义向研究优先主义转变,而且意味着研究生院内部层次化。
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在于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为此进行必要的制度改革。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5年期间改革的成效而言,规模扩张已如期实现并超越了预期目标,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成效尤值得指出,这就是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初显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旨在重构美国式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6]。世纪之交日本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初显功能,集中体现在课程博士学位授予率的提升上。由表1可以看出,尽管1991-2002年期间总体学位授予率的增幅不大,但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有了大幅提高。这说明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宗旨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得到体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表1的学位授予率是基于博士课程标准修业年限计算的,而实际上许多博士生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超过标准修业年限毕业的人很多,所以以博士课程毕业生中未取得学位者(即所谓的“满期退学者”)的人数变迁更能反映课程博士学位授予率的提升。据统计,1980年博士毕业生中大约50%的人系“满期退学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这一比例竟高达87%。而到了1990年,虽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满期退学率”依然高达82.4%,但总体“满期退学率”已经下降到34.8%,尤其是保健(20.6%)和工学(21.5%)等领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宗旨。到1999年,虽然理科各领域“满期退学率”的改善速度并不明显,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由82.4%下降到了61.2%。可见,大学审议会反复提倡的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在90年代开始发挥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因为大学审议会咨询报告提议将学位授予数纳入各研究生院自我评价项目之中,另一方面也因为学位授予数与教师、预算等资源分配挂钩,各大学、研究生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重视提高学位授予率[2]241-244。
研究生教育扩张政策在取得预期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在“投入”(学生)、“过程”(教育指导)和“产出”(学位)各方面质量下降的担心。首先在生源上,有调查显示,升学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学习意愿低下的研究生大幅增加;其次在教育指导方面,除了研究生院大学和独立研究科之外,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的指导力量、资源和设施设备等都显得不足,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再次,在学位授予上,虽然课程博士学位授予数在增加,但是大多是大学方面针对文部省的资源分配方针而采取的简单对应措施,从而引发对降低学位授予标准的质疑。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被指责以牺牲质量为代价[21245-250。
三、2005年中教审咨询报告的改革构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贯主线是向美国课程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看齐,但是2005年以前的重点在于规模的扩充和制度的改善,而进入2005年之后则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构成转折点的主要标志就是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5年发表的咨询报告《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构筑富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
2005年中教审咨询报告强调,研究生院是基于《学校教育法》设置的教育机关,因此,今后的研究生院教育改革必须根据教育机关的本质,强化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作为改革的基本视点,咨询报告提出了两点⑥:一是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所谓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就是指研究生院的教育要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以强化研究生院作为教育机关的人才培养功能。报告认为,要谋求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必须进一步明确各层次、各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实施指向学位授予的系统培养方案,强化过程管理,并使过程透明化。在博士生教育方面,要从培养博士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实研究生院的教育和研究功能,以使博士生在大量接触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受到富有魅力的教育。二是提高研究生院的国际通用性、信赖性。报告认为,伴随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为了提高日本研究生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除了各研究生院自身的改进努力之外,必须通过尽早确立研究生院评价制度,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活动,进而将日本的研究生院建设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和研究基地,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以提高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国际通用性和信赖性。
中教审咨询报告的主旨不外乎就是要提高日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使之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和研究基地。在中教审看来,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的成效。而“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能否取得成效又取决于研究生培养的组织性和系统性能否得到加强。研究生培养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弱点。这一弱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和研究指导的方式。虽然战后日本在制度上确立了课程制研究生院模式,但是在实践中盛行的依然是承袭德国模式的战前研究生教育传统。在这一传统中,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严格的科研训练而非课程学习,即使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在研究训练方面,学生主要是作为导师的研究助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参与科研中接受各自讲座教师的师徒式个别研究指导。建立在讲座制基础上的师徒式培养虽然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但是却使得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受制于研究生所属讲座教师个体的能力,而且也使得研究生所受教育局限于导师狭窄的研究领域,难以形成宽厚的基础知识。这种师徒式培养正是日本的研究生院难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生教育之最大原因[7]。
中教审和文部科学省之所以高度重视改变日本传统的师徒式研究生培养方式,推进研究生教育有组织地开展,原因不仅仅在于师徒式培养方式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师徒式培养已经无法适应研究生教育迅速扩张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研究者的需要。对此,前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主任大学改革官山崎秀保有过较详细的阐释:“以往的‘师徒式’教育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在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方面,的确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但是最近20年间,研究生院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研究生院升学人数大幅增加,社会人士和留学生等各种多样化人才大量入学。随着‘研究生院大众化’的进展,依赖于个别教师的指导,无论如何都是有局限的。因此,强化硕士、博士课程中培养的有组织开展,显得极其重要。”“21世纪可以说是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重要性日增的‘知识社会’时代。‘知识社会’中所要求的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狭窄的研究领域,而是掌握宽广、高度的知识、能力的系统教育。”[7]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教审和文部科学省把强化研究生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作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实质化的突破口。
关于如何强化研究生培养有组织地开展,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中教审咨询报告所提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课程学习(coursework),拓宽基础素养。在中教审咨询报告中,充实、强化课程学习被视为谋求研究生培养有组织地开展的最重要措施。而强化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更是要使其掌握相关领域的宽厚基础素养。为了强化课程学习环节,中教审提出如下建议:①明确学分制的思想。国家要在《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明确学分的计算方法,各大学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分制所要求的学习量。②重新审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前期的毕业条件。对于博士课程,鉴于博士论文乃是博士课程学习的集大成,可以考虑以其他学习成果来取代对博士课程前期学生撰写硕士论文的要求,以使前期和后期的教育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硕士课程,考虑到其多样性,除了体育、艺术等领域之外,在以培养高度职业人为目的的课程中,可以以有关课题的研究等学习成果来取代硕士论文。为此,国家需要修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大学方面需要探讨取消撰写硕士生论文的要求之后如何在教学和研究指导方式上作相应的调整。③实行主辅修和联合授予学位(joint-degree)制度。鉴于近年来学问领域的复合化、跨学科化的趋势以及社会对具有宽广知识和弹性思考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允许各大学自主探讨主辅修制和联合授予学位制度。
第二,强化过程管理和指导,促进学位授予。针对一些领域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学位授予率和留学生博士学位授予率低的状况,中教审咨询报告建议进一步贯彻课程制研究生院制度的宗旨,在确保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同时,大力促进学生在标准修业年限内获得学位。为达此目的建议:①要改变教师关于博士学位的观念,要使他们认识到博士学位乃是“作为研究者”的起点资格,授予的是具有丰富学识和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者,而非“功成名就之大家”。大学方面也要研讨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标准。②明确通向学位授予的各教育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如为了督促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论文,要求学生就学位论文的进展进行中间报告;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开展研究的能力,举行口试,以确认对其专业领域等的理解程度;明确学位审查申请的时期,保证学生一年内可以有若干次申请论文审查的机会。③根据规定的教育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如将撰写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活动认定为学分,并强化对研究生的指导;通过设定教师的办公时间等措施,确保论文指导的时间;建立有若干个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论文指导的体制;允许留学生以英语等语言撰写学位论文;根据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相应的论文指导,等等。④提高学位授予过程的透明性、客观性。如在互联网上公开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旨和论文审查结果的要旨;通过公布论文审查委员姓名、吸收校外人员参与论文审查、答辩公开等琐事,改进论文审查方法。⑤国家每年度都要掌握并公布各研究生院有关学位授予的做法。
第三,强化研修和评价,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只有相关教师加深对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培养方案的共同理解,同时提高教育教学和研究指导能力,研究生教育方能发挥其功能。为了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中教审报告提出如下建议:①在不妨碍发挥特色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各大学研究生院要有组织地开展有关研究生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研究和研修活动(faculty development)。②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对于每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授课大纲,在其中明确规定成绩评价标准,并基于此标准严格进行成绩评价。③加强对教师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评价,确保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目前日本研究生院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科研经费、专利的取得情况等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但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大多属于定性的,难以采用此类量化指标。为此,中教审报告建议今后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中,将如下一些指标纳入考虑范畴:遵循学分制的宗旨,确保研究生学习量的情况;成绩评价标准等课程大纲明示的内容;按照课程大纲实施教学的情况;对学生的论文指导情况;通过让学生教学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符合培养目标的就业率情况;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指导情况;毕业生在社会的活跃情况,等等。
总体而言,中教审咨询报告的主旨是要改变以往的研究生教育过于注重“研究”而忽视“教育”的倾向,以进一步凸显研究生院作为教育机关的“人才培养”功能。而且与2005年以前的改革主要侧重在“投入”(扩大生源)和“产出”(增加学位授予)方面有所不同,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了“过程”(教育指导)上。
四、2005年以来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研究生也是学生,研究生院作为教育机关,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功能。这是中教审2005年咨询报告的核心。基于这一报告的建议和精神,文部科学省于2006年3月发表了《研究生教育振兴施策纲要》(实施期间为2006~2010年),提出了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强化教育的有组织开展);二是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国际通用性和信赖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三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教育和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8]。从纲要的内容来看,基本遵循了中教审咨询报告的建议和精神。基于这一纲要,文部省一方面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如规定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不撰写硕士论文),另一方面又以事业经费的形式对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财政支持。
在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有关研究生教育支援事业中,最突出的当属2005年启动的“‘有魅力的研究生教育’创举”计划。2007年,这项计划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支援计划”所取代,2009年又被更名为“有组织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计划”。无论如何易名,目的是一致的:一是对在培养研究者方面开展积极的、独创性教育的研究生院,进行重点支援,借此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化,二是公布获得重点支援的研究生院所取得的成果,供其他院校参考,以促进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共同改进。为实施此项事业,文部科学省每年划拨不少于30亿日元的财政经费,对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立项支持,每项平均资助5000万日元,最高不超过1亿日元⑦。
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实质化的轨道。这一点可以从前身为帝国大学的大阪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看出。大阪大学在2005年度的“‘有魅力的研究生教育’创举”计划项目申请中,获批10项(其中人文社科3项,理工农类7项),是获准立项最多的一所学校。大阪大学获批项目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率先在日本建立了全校性研究生共同课教育体制[7]。作为长期以来偏重“研究”的老帝国大学之一,大阪大学打出重视教育的旗帜,大力强化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研究生教育实质化在日本已是大势所趋。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研究生院的两项基本功能。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关涉研究生教育的成败。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改革动向,值得我们认真关注、思考和借鉴。
注释:
①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置研究生院”。大学基准协会于1949年4月制定的《研究生院基准》对研究生院的有关事项作了原则性规定。大学设置审议会于1952年10月颁布的《研究生院设置审查基准要点》中对研究生院制度作了更详细的规定。1953年4月文部省又公布了构成战后日本学位制度基本框架的《学位规则》。这些法律法规奠定了战后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
②1950年关西地区的4所私立大学(立命馆大学、关西大学、同志社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开始设立研究生院,1955年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就猛增到47所(相当于当时大学数的20.6%)。而到了1990年,有61.7%的大学设置了研究生院(313所)。参见:有本章,山本真一.大学改革の現在[M].東京:東信堂,2003:234.
③大学审议会提交的第一份咨询报告就是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研究生院制度的弹性化》,1988年12月),而且其提交的咨询报告等中直接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就达到10份以上,足见大学审议会和文部省(后改为文部科学省)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2001年大学教育审议会被重组为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大学分科会之后,行政主导下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继续以快速的节奏推进着。
④参见文部(科学)省编《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和《文部统计要览》各年度版。
⑤2000年1月29日,文部省将此前由各校自行实施的研究生院改革统一由文部省监管与主导实施。根据该方针,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北海道大学、名古屋大学等12所一流国立大学被确定为研究生院重点化大学。此举是为了提高研究生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建立重点教学和研究基地(center of excellence)而实施的。此后,其他国立大学也实施了不具有预算优待措施的研究生院实体化改革,私立大学也同样开始进行研究生院重点化的行动。
⑥以下有关中教审咨询报告的内容,均请参见:中央教育審議会.新時代の大学院教育-国際的に魅力ある大学院教育の構築に向けて-(答申、平成17年9月5日).[EB/OL][2009-06-01]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5090501/all.pdf.
⑦凡有关此项事业的详情请参见日本学术振兴会网页:http://www.jsps.go.jp/j-daigakuin/index.html.
标签:教育论文; 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日本大学论文; 研究生学习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 教育博士论文; 考研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文部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