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人论文,道德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图书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会相应地产生“经济人”与“道德人”。文中论述了“经济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与人际关系等与“道德人”相比,却是低一层次的,根据图书馆在社会大系统中定位可得出结论,图书馆以追求“道德人”为主体,以追求“经济人”辅之。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人 图书馆道德人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它市场经济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具有无所不在的包容性和穿透力。对于图书馆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必然要求图书馆加入市场经济大循环,通过巨大的信息优势,去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我国图书馆界,怎样利用经济规律,去更好地发展图书馆事业?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1987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对“有偿服务”作了充分肯定,指明了文化单位由单纯服务型向经营型过渡的发展方向。为此,在图书馆界,尤其是在公共图书馆界,“开办第三产业”、“一馆两业”、“一馆两制”等管理方式发展很快,随之一种以纯经济部门加以考虑的观点应运而生。例如:“图书馆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它的生产力也应得到解放,办法就是把图书馆工作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与图书馆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运用价值规律,促进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成为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经济部门”①。“应走全方位的有偿服务的道路,以文补文,创收自救,变图书馆为租书馆”②。可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图书馆中“经济人”的出现,例如,金陵图书馆与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合作,1992年10月20日举办了南京首届科技成果、经贸信息拍卖会,短短两个多小时,先后有4项科技成果、3条经贸信息拍卖成交,总交易额达92.7万元③、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仅在1990年度就营业收入6000多万元,“以文养馆”的经费占全部经费开支的6%,1991年度,全国图书馆界将有偿服务获得的费用,用于补助事业经费达1990万元。同济大学图书馆、武汉钢铁学院图书馆将信息转化为商品,年创产值几十万元……
图书馆中“经济人”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搞清楚“经济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经济人”的行为规范是“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顾客与商品、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即“等价交换”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局限于经济领域,包括有经济活动的其它领域,由此决定了经济人的道德规范,要求他们讲究商业道德,给用户以信誉、方便用户、取信于用户,通常这些要求都是围绕着功利性关系展开的。从人际关系上看,也属较低的一个层次,同样是以功利性关系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主体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工厂包括商业部门经营产品,追求高质量的商品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乃至从企业形象的设计的高度出发,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定位,这是一种新型的、以功利为核心的关系,是一种在原有关系基础上的提高,预示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者与用户、功利与超功利之间关系的更佳组合。但是,从信息增长链的关系,即信息→知识→产品→效益的模式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类型分,此增长链属商品性服务,因此,仍然是以功利关系为核心的行为规范。
“道德人”是超越了功利性关系的行为规范的,例如“一切为了读者”,体现了图书馆的属性和职能,它要求图书馆通过文献这一特殊的商店,去满足人们所要求的较高层次的需求。根据社会大系统对图书馆的定位,它是一种文化事业,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利益。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存贮的文献信息是知识产品,通过传递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献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客体,它的本质属性及交换价值是在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从信息价值增长链出发,可描述为信息→知识→理解→智慧,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类型看,属公益性服务之列。图书馆人通过文献信息的传递,使读者获取知识和力量,心灵得到纯化,图书馆人并非要求读者在经济上的等价回报,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底蕴在图书馆的体现和发扬,其行为规范比“经济人”更胜一筹,较好地体现出了人们应从互相关心、爱护、帮助的本性出发,把绝大多数人直至全部社会人员都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
从对图书馆的投入主体看,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目前对图书馆的投入、资助,主要分为二大类型,一类是用纳税人的税金来维持,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都是这样解决的;第二种类型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例如我国目前的状况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管是何种类型,其根本的共同点就是: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不是主要靠向读者(即消费者)收取费用解决的。作为文化事业中的一部分,图书馆热忱欢迎每个社会成员尽可能多地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以免费为主体的服务策略,很好地体现了公益性服务的特征。因此,图书馆一直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同时,并不排斥经济效益的获取,而恰恰证明它还有与社会效益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在处理两者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简言之,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转过程中,应该包括“经济人”与“道德人”两种不同情况的追求目标,但以主体而言,图书馆人应自觉地以追求“道德人”为主,追求“经济人”的是图书馆中的一小部分人员和辅助的功能。因为,图书馆的全部内涵,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为社会造就和输送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据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图书馆所履行的各种职能,本身就寓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通过各种服务,逐步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增长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科研、生产、人与人关系等问题,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中,经过40年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完成巨著《资本论》,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陈景润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遨游,通过不倦的努力与追求,几乎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此类事例举不胜举。
我同意何成强、全平两同志的观点:“‘一馆两制’只是改革的标,而不是本”。图书馆人应在主体上坚定不移地朝着“道德人”的方向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