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图书产销链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链条论文,产销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郝建国:感谢大家放弃了星期六的休息时间,来参与我们的编辑沙龙。
今天的主题是探讨图书产销链条的咬合。现在出版社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营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编辑、出版、发行、推广、策划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团队。如果这些部门配合不好,整个产销链条咬合不好,就可能出现问题。在这一方面,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不少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为编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出版社也会具有参考价值。
白冰:产销链条咬合这件事情非常重要。首先,它是出版社市场化程度高低的尺度。如果产销链条咬合不紧密,这个出版社市场化程度肯定是非常低的。其次,工业时代的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但是在新经济时代,是速度经济,做得越快,效率越高。各个部门配合得非常好,才能出速度;如果配合不好,就出不了速度,出不了效益。现在出版社向企业化转制,各个部门的配合、产销链条的咬合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出版的效率就上不去。
产销链条咬合得是不是紧密,是决定一个出版社战略发展的依据。从研究市场期待到满足市场需求,到整个市场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比如市场调研不足,拿来的选题本身就是死的,后期的各个环节拼命努力也是做不成的。
蔡剑峰:刚才白总说到整个产销链条咬合的重要性,我很有同感。我们出版社目前所采用的事业部制,其实可以认为是以营销为目标,各个环节有机咬合的这么一个结构表现。
这是一种扁平制的机构设置。我们现在的结构是这样的:五个中心、八个事业部,另有三个独立的企业单位,此外还有散布全国的十五个信息中心。
八个事业部,分别是面向几大不同领域的儿童出版事业部、基础教育事业部、高等教育事业部、综合英语事业部、学术与辞书事业部、综合语种事业部、电子音像事业部、汉语事业部。
咬合图书
事业部的内部结构是怎么回事?先从事业部的负责人称谓说起。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大改变,我们不再叫事业部主任,我们叫总经理。这种改变好像表面一看没什么,只是名称的改变,其实我们都有一定的想法在里边。比如我们编辑机构名称的沿革,原来叫项目组,后来叫工作室,现在叫事业部。其实每一次改变,都蕴涵着功能的发展、结构的重组、性质的变换。现在总经理这个称呼,以前叫主任,我们觉得主任就是计划性的东西,执行指令为主的。总经理不一样,你得经营起来,全面责任要负起来。所以称谓的变换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为什么叫总经理?还有一个原因,各个事业部内部比较庞大,人也比较多。大的事业部七八十人,一年两三亿码洋,小的至少三十来个人,也四五千万;再说里面有很多的机构、部门,上级下级都是主任,弄不清楚。既然现在事业部内部也分到两三层了,再统在社一级下,我们也怕这种垂直管理带来效率的低下,所以让他们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性很强的,这样运作起来效率高。
产销链条
再说一说社一级与事业部以及事业部内部各环节怎么“咬合”的问题。先说事业部内部。今年还有一个改变,就是事业部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之后,每一个事业部都配设了编委会。原来是一个大编委会,效率很低。今年改成八个事业部,八个编委会,好几个编委会是请国内的专家来参加的。自己有编委会,很快作出反应。当然,他们作出的决策最终要经过我们社一级大编委会认可。事业部有了这个编委会,首先在源头上,包括对外来稿的评估上,扩大联系、组稿上,编委会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编委会还要关心编辑的培养,因为我们的新编辑非常多,质量需要把关。编委会有一个主任,跟总经理是平级的,但是总经理要对事业的发展负全责。
除了编委会之外,几乎所有的事业部还都设有像市场部、推广部或营销部那样功能的机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本事业部的产品推广,具体产品的推广。有的事业部还配备有自己的设计人员。总之,各事业部内部的功能设计各有特点,但出发点是共同的,就是把整个出版的流程咬合在一起。
在社里,我们有五大中心:行政中心、营销中心、出版中心、编务中心、财务中心。中心的构架等于是集团层面的职能机构。
白冰:实际是各个中心统下面的事业部。
蔡剑峰:对,这是一个平台,社一级的五个中心支撑着事业部在一线做。比如营销中心,里边有销售部、市场部、储运部,还有版权保护室;编务中心有总编室、质量管理部和设计部,设计部支持各事业部的装帧工作之外,统一协调各事业部内部设计管理,当然还要承担着全社形象的具体设计及实施。
金丽红:事业部独立核算,自己还有一个小的核算机构吧?
蔡剑峰:对,各事业部都是独立核算。但是由财务中心统管,财务中心派主管会计。
金丽红:一个事业部,比如管某一个门类的,这个事业部的分工是怎么样的?
蔡剑峰:我们都分开了。事业部之间如果在出版内容上会有交叉,那么在发行渠道上就有区别,比如做市场零售的就不去多做系统内的。当然,泾渭分明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有适当的重叠,恰好可以补漏,而且有适度的竞争。至于事业部内部分工,各不相同。拿基础英语教育事业部来说,他们有编务部,纯粹的编辑设计;有培训部、市场部。培训是要面对全国的老师进行培训,工作量是很大的。市场部管推广,就是要到各地宣传,跟学校联系,跟教育厅联系。很多情况下,销售部会协同他们做,全国各地分布的信息中心会协同来做。他们还有一个信息部,具有办公室的调度控制功能。
金丽红:事业部相当于企业的产品开发部吧。
蔡剑峰:这个事业部相当于一个集团内的出版分社,出版是统在一起的,发行也统在了一起,但各事业部有自己的牌子。
金丽红:比如产品开发出来,觉得这个产品可能首印量是多少,是营销部定还是事业部定?
蔡剑峰:这些都是在逐步的规范和转换过程中,慢慢就会越来越面向市场,转移到事业部去,让事业部作为一个充分的独立个体在市场上运作。但是,彼此间也要有互相的支持、资源的共享,还有社里的统一协调。这就要所有这些中心来起作用。五个中心的总监全部是我们的社长助理、总编助理。编务总监就是我们的总编助理,营销总监、行政总监、财务总监都是社长助理,几位副社长和我分管各事业部,我们李朋义社长主持全面工作。
白冰:蔡总谈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产销链条要咬合得非常好,机制的建立健全要搞得非常好,各个环节才能咬合。如果没有合理的、先进的机构设置,产销链条就咬合不起来。
黄集伟:蔡总刚才所介绍和论述的,主要是出版产销链条咬合时的物理形态层面的保证。它让我想到,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很多大的报社、报业集团开始与国际接轨。那种变化甚至包括物理层面的跟进与改变。比如,那时很多报业集团开始将原来独门的办公室改造成全开放式的大平台——在那里,不仅抽烟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喝水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它为各个部门与环节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的保证。与独门办公室相比,它从级层清晰的垂直状态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扁平状态。过去那种各个部门独立的状态被开放的平台聚合到了一起。所以我说,刚才蔡总的描述让我知道,“咬合”固然需要多种制度保证,而第一步即从机构的设置上做起。
白冰:接力社一般图书的编辑分为三个编辑部:推广调研部、出版部、发行部。我们保证产销链条的咬合是采用几个机制,一个是项目主管制,一本书是一个项目,一套书也是一个项目。策划、组稿、推广、调研,这些权力都给项目主管,他有权力过问、推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用一个项目主管把各个环节统起来,把链条咬合起来。当然,分工是有的,最关键还是发挥每一个项目主管的咬合作用,让他们去咬合这些链条。
还有一个是选题竞标制,所有的选题拿来以后,每个编辑根据国内外的市场资讯做策划案。做完策划案以后,在全体人员的会议上作演讲,演讲完以后,大家投票。这个选题适合谁做谁就做,谁能做得更好更大就由谁做。这样就避免了领导分配的问题。比如十种书,可能其中有一本书是五个人都想做,那么做出五个策划案,大家讨论方案,觉得谁的方案最好由谁做。也可能是三个人联合竞标,另外是两个人联合竞标,看谁的方案最好,就把这个项目交给谁做。
金丽红:这个编辑发现的选题别人也可以做吗?
白冰:我说的是社里的选题,或者是国际合作部的。
郝建国:竞标的人比较齐,能竞争起来。这边比较强,那边比较弱,一打就下去了。跟蔡总“物理”的构成是有关系的,一开始在搭建平台的时候,就有意这样搞。
白冰:我们还有一个生产流程制,作为一个项目主管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怎么让各个项目主管和各个部门都能一步一步把一整部书向前推进。一本书在什么时间段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流程表,都要按照这个流程表,这样就解决了管理上比较混乱的问题。比如我是项目主管,当然发行、出版、推广、市场调研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遇到,但是要按照流程进行,这样才会忙而不乱。
我们提倡编辑和发行人员对每一本书都全程策划。一本图书作为一个商品,实际在研发阶段已经决定了将来能不能活得好,生命力有多长,并不是说这个书出来以后怎么宣传、推广。全程策划让所有的项目主管、发行、出版,包括推广、调研和财务,都要一起策划。如果这个选题先天不足,就不让它进入生产流程,这就保证了很多书的成功。
我们要求在完成终极销售之前,几乎每个月、每年都在不断地制造新闻点、兴奋点,不断让读者产生消费欲望,这样才能保证这本书效益最大化。像《鸡皮疙瘩》,我们两年销了二百八十万册,是各个部门共同来做的。调研部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做市场推广,推广过程中做的活动也非常大,搞了一些有特色的宣传推广,效果相当不错。
金丽红:在咬合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要有比较得力的编辑,能够判断这本书是否能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案头能力。有些书不是很有市场缘,你还要有能力把它改得适合市场,这是一个需要锤炼的工夫。去年我们发的几本书,鲁豫的《心相约》发到三十五万。来的时候确实不行,返工几次,不断地贴近读者的想法;这个想法还要和作者的想法有交叉,不能她不想写非要她写,不断地磨合,包括文字上的提炼。这是个很细的过程。编辑这块的问题比较大。按项目制的方式做,是应该放手让编辑去做,但是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比如设计环节,我们十天没去三联书店,所有的封面设计就完全不一样了。最近出了一套书,用牛皮像鞋带似的拴起来,整体定价才三十八块钱,封面设计非常新颖。作为项目牵头人来讲,编辑要对自己的图书应该设计成什么样,至少有一种审美上的判断。现在很多的编辑不具备这个能力。前两天华艺社的社长跟我们聊,华艺找的设计和长江找的设计都是一个人,怎么到我们这儿的设计感觉不对?其实每一个设计都是我和黎波跟设计认真谈,我们的编辑把对作品的设计想法说出来,把编辑的想法传达给美编,美编根据他的专业修养来实现编辑的想法,这就是一种咬合。
出版社保证编辑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想法沟通是有可能的。一定要按编辑的想法走。好不好。最后看市场。很多时候,包括发行这块也是这样的。宣传,如果我们的编辑没有想法,就会有问题。真正了解这本书整体情况的应该是编辑,编辑应该出这本书的整体宣传思路。我觉得能够挖出一个作品的“点”,必须对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具备拿出“点”的能力,还要让作者能够认可。
每一个环节有比较专业的人,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比较到位。现在出版不是光做环节,到了做细节的时候了。一点做不到,销售就掉数。这个环节没做到,掉一万;再一个环节没做到,掉两万。但是相反,如果这个环节做到了,数马上又上去了。现在刘墉那本书发到二十几万;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很多人知道刘墉,结果很多的读者说怎么刘罗锅还出书?中国市场空间很大。现在我们坚信一点,只要把宣传做好了,有很多原来不是你的读者也会成为新的读者。
我们现在要求编辑,无论是书的LOGO、封面、封底还是广告词,都必须非常到位,一个字有问题都不行。现在难在大部分的编辑都做不到。可能有的编辑写东西比一般的新闻稿稍微好一点儿,但是要调整非常有特色的稿件,根本不行。有的时候书稿就差那么一点儿,销售就完全不一样了。稿子的内容如果编辑好了,后面所有的环节要省很多的力气;如果这个环节有问题,下面一系列的事情基本不好做。
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做畅销书全做畅销书。其实书的选择,包括门类都是很多的,畅销书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做成畅销书,而且有些根本不适合做畅销书。这都需要去研究,把自己慢慢变成一个专家,才能有比较好的判断。
黎波:我们按照市场的设置,分为选题组织、宣传策划、设计制作、销售推广四大环节。与出版社碰到的问题一样,以前出版社的环节设置基本上都是产供销。现在市场经济要求以销定产,但是图书是单一化、个性化产品,设计由编辑做,编辑就是产品设计的主要承担者。我们开始转型的时候强调做环节,后来我们发现环节上的某一个细节问题没有做好,就会把整个工作破坏了。所以,现在我们强调在做好环节上的工作的同时做好细节。无论是环节还是细节,强调的都是面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说到专业,中小出版社需要强调在某个环节上非常专业,但在其他环节上又很熟悉,这样才能从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互相支持。我们按四个环节做,前期是选题确定,然后是书的宣传策划,再后是书的设计印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面向渠道的销售推广,前面所有的环节都是为最后的环节服务。
我们总结出优秀的编辑有三个特点:第一,要有非常执著的工作态度、精神;第二,要有比较高超的选题操作能力、判断能力;第三,要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现在大量的编辑对选题的价值判断,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作品的市场判断基本没有。怎么能够判断一部作品有多大的市场需求?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市场的产品分析和自己销售队伍的能力综合起来进行评估,就能确定一部选题的市场需求。
白冰:我特别赞同黎波的意见,做书是需要智慧的。出版产业是一个智慧产业,需要有创造性,每本书都不一样。我原来提一个观点,作家的职责是把一个生活话题转变为一个文学话题,出版人是把文学话题转变为一个图书话题,宣传推广是把图书话题做成大众话题,完全是大众话题。比女《手机》现在是大众话题,比如《成长》现在是大众话题,比如“奶酪”、“新概念”,包括外研社的《现代双语词典》,现在都是大众话题。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黎波:我们做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时候,按照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把操作的顺序调整过来了。以前是先发出版消息,现在我们先发的是连载。因为他是名人,类似的这种消息每天都有,但是书的内容很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金丽红:没人相信冯小刚能写书。当时我们和作者聊的时候,他说他的书有崔永元销量的一半就可以了。他写过剧本,但是读者不认可娱乐界的人能写书。怎么样让读者知道他能写?我们先在《北京青年报》上作了连载,结果是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我们还把他稿子里格调不高的东西也都改了,出版的时候,把他非常智慧、幽默的东西,在书的旁边做一个妙语录。后来了解,很多读者觉得妙语录很好就买了书。编辑要有这种想法,不是每本书上来,你觉得能发多少,一定要考虑读者对作者的想法。
像鲁豫那本《心相约》,新华书店说书名千万不能带“约”字,已经做过三本,都不好卖。我们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我们作了很多的研究,怎么适合读者的口味,让读者接受。按照我们的思路,这本书到目前发了三十五万本。这说明编辑必须得替营销部门负责,主要还是对读者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编辑要有一定的案头能力,对书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案头能力不仅仅是把文字改顺了,至少他能觉得怎么调整,使作者个性化的东西能出来,把书中相对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编辑需要有这种能力。
黎波:其实这是机制的问题。以前出版社的功能,是帮助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教育,不单是面向市场。书一出来,你就不用管了,各个环节机构替你运作。现在是社会主义深入人心,出版社面对的是如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文化消费。这个时期,也就是市场化的时期,碰到的困难就很多。
一个产品或者是一个出版社在经营活动中,市场的信息反馈和分析非常重要。接力出版社在这块做得不错。我们的同志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工作,而且也做得比较细,但是离市场的要求差距非常大。怎么能够使这些东西成为必不可少的细节?我们从今年开始一直在商量,怎么把工作流程和细节再作调整,每一个环节和环节之间怎么衔接,衔接中要注意哪些细节,比如信息的反馈、信息的发布、信息的分析,等等。
说到咬合的问题,首先在每一个环节上,进行操作的员工要非常专业,非常熟悉自己的工作环节。要有跟上下游合作的意识,同时要有进一步开发本专业其他未知区域的想法,而且要有这个能力。因为现在我们的行业基本上还是垄断,没有推向市场,没有形成完全的竞争机制,无论是社与社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在现有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肯定要想一些办法。现在我们觉得没有机制保证的时候,可能人是最重要的;一旦有了机制保证,人依然很重要,可能会把很多工作程序化,或者做成完全量化的东西。但是,最终专业人士需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白冰:现在人才的问题,有两个解决的办法,一个是引进,一个是自己培养。从长远来看,这两条路都要走。有了好的机制、政策、条件,我们的编辑人才就会冒出来。如果政策、机制、条件不行,人才很难成长。我们引进的人才,素质比较高,有研究生学历的占百分之七十,海外归来的“海归派”占百分之二十。引进人才需要高标准、高素质,还要不断送他们出去学习。我们实行项目主管制,要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一个编辑如果光是案头好不行,对市场还要有感觉。什么样的书适合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工艺,他们也要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审美需求,这样做出来的书才会不一样。发行人员同时要懂书,如果对书都不懂,怎么做发行呢?
黄集伟:我觉得人才问题的确是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但就具体操作来说,倒是可以用一些应急的办法克服和解决。现在无论哪家出版社的老总都不能幻想在中国出版界的上空会忽然空降出一队精英或高手——市场感觉好、文字功底好、脾气好、人缘好,什么都好。那是不可能的。聚焦“咬合”主题,我觉得可以从沟通做起。一位高人曾介绍说,美国人把教育简单地定义为“沟通”二字。他们认为教育其实就是沟通。比如我是一个学生,我在读书的时候,实际上我是跟导师、同学沟通。这个道理可以泛化。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对于出版尤其是出版的细节操作而言,沟通大于一切。无论一本畅销书还是一本常销书,其主旨、要义、风格、特点绝对不会自然呈现。怎么发现一本有价值的书与那个恋人般的读者间的隐秘连线呢?沟通啊!再说,中国出版行情现在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读者在变,内容在变,行情在变,趣味在变。所以,与责编、市场研究者乃至读者或卖场销售人员的不断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也是慢慢在工作中理解,发现一本书的点,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开会,我们的会不是大会,两个人坐那儿就聊上了。所有的环节如果缺乏沟通,老觉得它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对的在哪儿,那就麻烦了,所以,必须要沟通。
我的另外一个体会则是,为了所有环节的流畅和准时,在整个出版环节的咬合过程中,有时候特别需要提倡“终止创意”——用一句成语说,有些时候倒是需要“倒行逆施”——以销定产。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商业影片其投资人在投资的那一刻,都知道这个片子会在某年某月某日在哪几个影院上演。在我们国家,水果生产向来有大年、小年之分——今年的苹果长得非常好,论堆卖,明年就吃不着苹果了。而在很多农业发达的国家,每棵苹果树上长几个苹果都是事先计划好的。甚至在一个苹果入库的时候,已经预设好了它上市的时间。我的意思是说,“创意无限”很好,而给它加上一个时间的限制就更好。否则的话,因为无限生成的“创意”而一再延误出版时间,效率或业绩也将受到损害。
再有就是,在人才紧缺的语境中,我觉得位于一线的那些资深出版人其实无妨“霸道”。因为毕竟一个封面究竟是红色还是绿色,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事实上我说的所谓“霸道”,其实也是勇于承担的意思。如果所有领军人永远不敢说“OK”,那准时出版乃至链条咬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要让出版的各个链条咬合自如,运转流畅,拍板的人要果断行事。
黎波:这些年,出版社没有被推向市场,在工作中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的概念。根据市场的整体信息反馈,到什么时候工作必须做到什么地步,时间出效率。很多东西定好了,才能干好。比如4月1号书要在全国上市,那么,所有的工作都要为4月1号服务。
白冰:现在是速度经济,人力成本很高,十个人一个月做出十本书或做出二十本书,并非溢美。如果做得慢,肯定亏损。过去我们老讲规模经济,只要做大了,就有效益了。但是新经济属于速度经济,因为是速度经济,所以每一个编辑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的利润,自己心里应该有数。
余人: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图书产销链条要咬合得很紧,编辑的角色变换势在必行。编辑在图书生产与营销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可以肯定地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适应不适应,编辑所面对的现实是——要从单一角色向综合角色转变,也就是前面白总和黎波老师说的,要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编辑要是多面手,要一专多能。具体地说,现代编辑至少要兼顾三个层面的角色:
第一,编辑应该是文化生产者。这实际上是传统角色,也是主要角色。编辑要从图书的文化属性来切入作品、研究书稿、把握书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吃透作品”。这比传统意义上的案头工作的范围要更广。编辑不仅要从知识、文化、导向的角度来分析把握作品,加工整理作品,提高作品的文化含量,而且要从出版现代化的要求来整体设计图书,包括对整个流程中各种细节的把握,以提高图书的综合品质和竞争实力。编辑要设计和生产出独特的文化产品,这要求编辑必须非常懂行、非常专业、非常敏锐。比如,文学编辑如果不懂文学或者所知甚少,和作家交流的时候就很难找到平等的对话权,作家对这样的编辑也是不放心的。外行的编辑是很难组到好的书稿的。同样,编辑也要对出版印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很熟悉,这样操作起来才能驾轻就熟,才能一路顺风。可以说,编辑最基本的角色是文化生产者、出版专业者。
第二,编辑应该是项目管理者。这是编辑要充当的新角色,也是新形势下编辑的重要角色。接力社目前实行项目负责制,大到一套丛书,小到一本书,都是一个项目,责任编辑是当然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者。编辑在管理这个项目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凸显其文化内涵,而且要从图书的商业属性考虑它的市场效果,包括开本、材料、工艺、定价、读者定位、宣传营销等等,都是编辑要思考的问题。编辑要管理好一个项目,就必须对图书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比如读者群的确定、目标市场的细分、图书优势的挖掘、市场风险的规避,等等,都要了然在胸。编辑要把编辑思想贯串在图书生产与营销的整个流程中。比如,编辑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想法,觉得封面应该如何如何设计,这时他要想办法去说服美编——这本书的风格是怎样的,封面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许编辑最后反被美编说服了,不采用这种构思,但这种充满激情与创意的沟通与交流,会使项目不断向最佳化的方向发展。在出版、发行、宣传等环节有专门的员工分工负责,编辑在这些环节上的管理是要多关注、多沟通、多协调,使项目顺利运转。编辑的管理不是对项目各环节事无巨细地插手,而是要关注项目的进展,协调项目的运行,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从文化的角度、商业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推动项目的良性发展、快速运转。传统的编辑是不做项目管理的,但现代编辑必须花工夫、下气力做这方面的工作。沟通、协调不仅有对内的,即与出版社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沟通、协调,而且也有对外的,即与读者、作者、中间商、媒体等的沟通、协调。现代编辑要直接面对市场,其角色正越来越往项目管理的方向倾斜,也就是综合角色越来越明显。
第三,编辑应该是图书服务者。这是编辑比较边缘化、比较人性化的角色。编辑要有服务意识,在图书生产、营销的链条中,编辑要考虑到整个流程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对接、配合,要为下一个环节服务、为其他部门服务。比如,计划“六一”上市的图书,编辑到“五一”才发稿,那么,下面的出版印制、发行营销就没法操作了。编辑要为下一个流程留出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在做计划和落实计划时,都要做到心中有一盘棋。这样才能保证链条咬合得紧,运作速度快。编辑的服务分对内服务、对外服务两部分。对内是为项目相关人员、相关部门服务,以保证项目的正常、快速、高效运转;对外是为作者、读者、中间商、媒体等服务,以树立出版社及图书产品的良好形象与品牌,吸引更多的稿源,吸引更多的读者,争取更多的合作者。
以前提编辑要学者化,现在是编辑角色要综合化。我的体会是,编辑要关注的事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要管的事太多。做编辑责任大、压力大、挑战多,太累太累。一本书有任何闪失,编辑作为项目负责人都脱不了干系。我在思考的一个新问题是:编辑如何轻装上阵、高效运作、可持续发展?不知几位老师有什么高招?
金丽红:和你们一样,感觉特别累,做一本书掉一层皮,没有其他的窍门。
黄集伟:我的感觉,归结起来说就是“内容为王”。比如,你出版一本“垃圾”,那怎么营销哇?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读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读者。
归结起来,出版各个环节的咬合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内容为王”,一是“细节为王”。有一句西谚说:魔鬼都在细节中。这一句话其实包含两个意思,那就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做出版的人常说创意难求。不过我的体会是,比好创意更难的是贯彻创意。我常说,那情形常常就像我们用手捧着一捧水去浇树,不仅手要捂得特别严,让手里有限的创意尽量漏掉得少一点儿,而且还要一溜儿小跑,还不能摔跟头……否则的话,再好的创意,这个环节漏掉一点儿,那个环节漏掉一点儿,最后书做出来,什么都没了。
标签:沟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