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日渐加快,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地下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各类问题,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逐渐被更多的社会人士所认知,此理念的提出成为现阶段解决城市发展中各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众所周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道路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在城市范围内占据着极大的面积,而海绵城市中的道路设计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将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基础目标,对传统道路和海绵城市道路进行有效分析,而后制定切合实际的道路设计方案,尽可能实现人行道路以及非机动车道路的海绵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减少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方式;探讨
本文主要针对还没城市中的道路设计方式进行探讨,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就是城市的发展如同海绵一般,对于自然灾害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借助自身的弹性优势,阴雨连绵的季节可做到蓄水、净水、吸水以及渗水,需要用水时可有效释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中的道路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设计的海绵化可有效改善城市中的内涝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各类问题,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人行道以及机动车道的路面透水,对道路中央分隔带进行有效改善,而后使雨水渗入到地表之下,对水资源加以净化。经过笔者分析和探讨,主要从结构设计、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设计、道路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方式,同时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和思考。
一、海绵城市的机动车道设计方式
以往的机动车道设计方式都会运用沥青混凝土作为主体材料,避免雨水渗入刀基层,对基层结构造成破坏,机动车道周边也常会设置排水口,将雨水汇集到雨水排水系统之中,传统的中央隔离带会高于比机动车道,可高出20厘米至30厘米,此种设计方式将会导致路面雨水难以进入到绿化带之中,绿化带内植被无法吸收雨水的供给,此外,雨水集中到排水系统之中,仅借助管道的作用向外排水,极易引发城市内涝,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透水性良好的路面,其空隙相对较大,那么也同时意味着其强度被一定程度的削弱,对于车流量较大以及荷载量较大的机动车道来讲无疑面临着安全威胁。所以,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路面材料的应用,可选用节能环保性较佳的沥青路面材料,同时保证其使用强度。城市道路路面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应用透水性较强的材质,在道路上面层亦或是中面层运用水泥混凝土亦或是大孔隙沥青混凝土,增加防水层,避免雨水渗透给路基造成不利影响,这样的设计方式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首选,使雨水流入到绿化带之中,可最大程度的削弱雨天路面的水雾影响,降低交通事故的出现几率,保证出行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也要改进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的设计模式,使中央分隔带与机动车道相比低五厘米至十厘米,状如U型,借助纵坡的作用将雨水引入到中央分隔带之中,而后通过打孔、平缘石以及豁口等方式。或是将中央分隔带设计成生态池,其中种植耐水淹、耐污染的植被,填充透水性较强的土体,在土地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利于雨水渗透,碎石盲沟底部区域,如若路基其深度过大,那么则要设置碎石层,达到基底渗流的效果。
路基底面和中央带地面两者的衔接位置需要设置防水层,避免因中央分隔带雨水下渗而影响路基底面的功能。中央分隔带生态池系统之中,可以设置排水口,结合当地区域的年降水量,对排水口的长度进行有效把控,许多区域范围内其降水量较大,生态池中常出现雨水积满的情况,此时的排水口将会发挥其自身功能,及时排掉多余水分,排水口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其标高比路面矮,并比中央分隔带最低点高,这样才能发挥排水口的作用,排出多余雨水[1-2]。
机动车道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选择加宽绿化带的宽度,现阶段仍旧缺少有关机动车道透水性路面的适用材料,绿化车道若想实现有效排水,就要借助纵坡横向的设计方式,设置排水设施,如若地域范围内降水量相对较大,那么可相应增加绿化带的宽度,加快雨水排出速度,设计师可相应的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增加绿化带,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有效分离,提高排水性能和蓄水能力,最终体现海绵城市的优势。
不仅如此,经过笔者分析和探讨,建议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要点入手。
其一,针对影响开发设施进口水区域位置可相应加设进水设备,并保证进水口的间距以及宽度,再对道路的竖向坡度进行合理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二,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必须重视防水性能的提升,避免雨水渗透给路基带来负面影响,严谨参照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的内容,完成设计以及施工任务。
其三,城市道路地影响开发设施竣工验收工作的落实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园林绿化、设计部门以及建设单位等同时参与验收工作,做好植被绿化、设施规模、排水口以及进水口等重要环节的验收,确保验收质量,验收合格以后方可有效利用[3-4]。
二、海绵城市中人行道的设计方式探讨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宽度小、荷载力低,设计过程中可选择应用透水性相对较强的材料加以敷设,例如,运用水泥混凝土亦或是沥青混凝土,保证其透水性,或可运用透水砖进行铺面,借助细沙进行找平,而透水基层的设计也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应确保其透水性能。保证雨水通过人行道结构深入到土地之中,完成地下水补给。机动车与人行道的衔接区域,可秉承着将机动车道雨水排放到人行道的原则,加快雨水的渗透速度,避免产生内涝问题,与此同时,人行道与绿化带距离较近,雨水下渗的过程中还能流入到绿化带之中,以供植被的水分吸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设计方式要求人行道两边的绿化带标高必须比人行道低,加快人行道雨水渗透的速度,利于雨水流入绿化带,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三、海绵城市中立交桥以及高架桥的设计方式
城市中的立交桥以及高架桥可谓是城市发展速度的有效标识,其内部通常均会安装排水设备,而雨水调蓄池以及高密对于水口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投入量巨大,必然会给施工单位带来极大的压力,很多时候工程设计完毕后,均难以满足立交桥以及高架桥雨水排放的要求。经过笔者分析和探讨,建议可在立交桥以及高架桥桥面而下设置绿化水塘亦或是沉式绿化带等,减缓桥面径流速度,此外,还可在桥底设置植被缓冲带以及雨水花园等等,立交桥以及高架桥附近运用调节糖以及雨水湿地等技术,将雨水排入到城市水体系统之中,解决雨水径流问题,体现雨水的利用价值[5-7]。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可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途径,加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的研究,而本文则主要针对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方式进行探讨,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和思考,这一过程中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合作、相互协调,不可急功近利,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完成道路设计工作,真正体现海绵城市的优势,最终实现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探讨[J].给水排水,2016,42(11):27-30,31.
[2]杨显.“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设科技,2016,15(13):96-96,97.
[3]魏永.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江西建材,2016,37(8):61,64.
[4]高伟.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7(15):64-66.
[5]曾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29):28.
[6]邓淼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J].价值工程,2016,35(30):139-140,141.
[7]柯水平,张树宁,白子建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31(10):1-4.
第一作者简介:
黄志春,(1985.05-)男,湖北大悟人,本科学历,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设计
论文作者:黄志春,郑宏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机动车道论文; 绿化带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道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