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转型时期的建筑业生产体制_建筑论文

双轨制:转型时期的建筑业生产体制_建筑论文

双轨制:转型期的建筑业生产政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轨制论文,政体论文,转型期论文,建筑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布洛维时代的劳动过程理论一经被引入,便成为转型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影响到我国农民工研究的重大转向(沈原,2006;闻翔等,2007)。从抽象工人走向具体工人,从流动分析走向生产中心性,开辟了工人研究的新天地,使得劳工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的对话,也进一步推动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无论是沈原、周潇将中国语境下的关系要素引入分析,还是何明洁(2009)对服务业分化的生产政体的考察,都深化和拓展了劳动过程理论的核心概念,提升了理论概念对多样现实的解释能力。目前,围绕建筑业劳动过程的研究,已经发展出分包工劳动体制、关系霸权、欠薪体制和基于身份区隔的劳动控制等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概念与总结。这些总结对于深入理解建筑业劳动过程,解释建筑业复杂的劳资冲突和劳动关系,揭示建筑业繁荣发展的社会逻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的研究并不是对这些概念和总结的否定,而是作进一步丰富的尝试。

      如前文所述,透过北京大兴区Z、H两个工地的劳动过程,我们看到了建筑工地上存在的职工、劳务工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分工之中,更是一种从合同身份确立之始,就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区别开来,并在之后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再生产着这种匹别。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看到,这种差别化身份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被纳入到了建筑业双轨体系中,并为资本所利用,使其得以持续维系。在双轨制结构之下,资本基于对差别化身份的运用,劳动控制并不单纯表现为关系霸权,而是一种双轨制霸权,即对劳务工而言,是一种关系霸权,而对职工来说则是制度霸权。然而,双轨制作为一种理解建筑业劳动过程的政体概念,还必须超越自身情景性意义,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相联系。基于生产政体的基本分析模式,我们看到,正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国家、市场和社会层面的二元特性塑造了这种建筑业的双轨制。

      必须承认,将双轨制视为转型背景下建筑业的生产政体形式,本文只是进行初步的探索,尚有许多缺陷。比如,经验调查需要更加深入扎实,双轨制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连接需要更为具体深入的分析等。

标签:;  ;  

双轨制:转型时期的建筑业生产体制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