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虚实论文,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虚实结合,即虚实相生,是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一种重要手法。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中明确指出:“《考工记》所表现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我国古诗词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借鉴了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在写景状物甚至叙事时,也常常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来营造意象和意境,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与神思,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词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想象或虚拟的那些虚象、虚境和空灵的境界。
因此,把握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虚境,领悟出空灵的境界。
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有哪些呢?研读古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营造的虚境主要有五类:梦幻之境、预期之境、联想之境、遥想之境、暗写之境。
下面依序援引典例赏析,以领略虚实结合手法的佳妙。
一、梦幻之境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著名的记梦诗。他恣意挥洒,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起,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止,共用26个诗句来抒写梦幻之境,营造了一个意境雄伟、变化莫测、缤纷多彩、令人惬意的神仙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社会的追求。同时这一梦幻之境,又反衬了作者当时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压抑和郁闷。诗篇末尾作者脱开虚境,回到现实,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似一把匕首刺向封建统治者,而一个维护尊严、敢想敢说的硬汉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李煜的词《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李煜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此词也写了梦境,即后边三句。“梦”什么?梦帝王生活,梦繁华生活,梦春风得意!而醒后面对的却是亡国之君、阶下囚的残酷现实,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所以才有开篇“多少恨”的怨愤。如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悲愤。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反托”(即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此词由实笔(多少恨)切入,以“还似”二字化出梦境、虚境,以梦境反托今日之恨,由虚带实,由虚托实,进而揭示主旨,含蓄耐读。
二、预期之境(或曰设想之境)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借写秋天夜晚的巴山急雨,寄托作者的羁旅之愁与思乡怀人之苦,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一句叙事,包孕着一问一答,第二句转而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物,烘托了作者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愁和思乡之苦。这二句属实写,第三、四句为虚写,出人意料地从眼前景色生发开去,另辟预期之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两个字不但表现了作者思归之切,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景色描写与对未来团聚的憧憬之间,起着承前启后、化实为虚的作用。这里作者用未来的乐来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谈资。如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便将自己的愁苦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跌宕有致,意味深长。
又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实写送别朋友的地点、季节、情景和感受,突出“醉”“凉”,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心境和依恋之情。
后二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以“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了一个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鸣的猿啼声。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拓展了想象空间,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联想之境(或曰想象之境)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闻笛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牧马而归,月上树梢,戍楼上吹起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好一幅盛唐边塞祥和安定的景象!后两句则是虚写。诗人将“梅花落”(曲调名,常表思乡之情)拆用,又运用通感修辞(这里以视觉形象写听觉形象),巧妙地编织联想虚景: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一虚景是实景的拓展与幻化,又与雪景、明月、笛声构成的实境相互和谐搭配,虚实相生,构成了一个明朗、开阔、美妙、祥和的境界,传达了戍边战士安闲、惬意的心境,又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又如刘敞的《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是一首登城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闲望。三、四句写野望之景,就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三句写山色属实写,第四句写联想之境属虚写。山岭连绵,或远或近,或浅或深,树木重叠,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其淡远之境,空灵之姿,不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吗?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凸显了秋天山色的空灵、清逸、潇洒的景致,让水墨图与眼前景相互烘托,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与情思,给人惬意、和谐的艺术享受。
四、遥想之境(或曰忆昔之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写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上阕写作者站立赤壁放眼长江所见的大江滚滚东流,惊涛裂岸冲天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属实写。下阕以“遥想”领起的五句侧重展示了三国时期青年将领周瑜的英发雄姿及从容指挥吴军大败曹军的壮志豪情和赫赫战功,写的是回想之境,属于虚写。随后作者从“神游故国”又回到现实,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属于以实带虚。全词由实写起笔,用虚写转接,最后以实写终结,可谓虚实结合,层次清晰。
此词下阕的虚写文字,为全词之关键,既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又为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作了有力的反衬。
又如韦庄的七律《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离乱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韦庄从虢州赶到京城应试,他目睹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
此诗前三联写忆昔之境,末联写当今之所见,结出无限感慨,点明主旨。此诗写忆昔之境,用典自然而深含讽意,借助双关、象征等修辞,传弦外之音。前六句以“昔年”领起,紧扣“忆”字,描绘昔日繁荣景象,写长安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奢侈腐化,以致不辨春秋。王孙公子肆无忌惮,富家女子无忧无愁,隐含对晚唐宫廷及上层统治者的批判。末联既点明当时“离乱”的残酷现实,又以景结情,用“夕阳”“水东流”象征唐末国运的衰败没落,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深沉叹惋。
五、暗写之境
例如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
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
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
莫放修芦碍月生。
宋人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王安石曾说他“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此诗又名《华州西溪》,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运用了明写暗写交融的手法,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
首联从远处落笔明写“积水”,暗写“秋雨”。经过秋雨洗礼,天光水色,清澈一片,临溪家屋,明丽清静,显得相当悠闲。颔联从近处着墨,分别写所见所闻,明写“山影”,暗写“水清”,又以“草声”衬托境静并与上联“清”“静”呼应。颈联写人物活动,更把静境予以升华。第五句说,进城的僧人寻得的是尘嚣,反托此院是脱俗之境。第六句以溪水喻镜,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又暗写出水中之过桥人影,营造出“清溪清人心”的禅境。尾联更是宕开一笔,谓秋雨过后,莫让芦苇长高,让人领略不到深溪月影,此句明写“修芦”,暗写芦影、月影,这一设想虚境,以议论出之,更是把西溪秋色赞美到了极致,让人对作者演绎出的清静化境回味无穷。
综上赏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时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手法,指用现实的景物、人事与想象或虚拟的景物、人事交织在一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作品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以虚实结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胜;创设的种种虚境,拓展了诗歌意象、意境的新天地,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同中国画的“留白”,增添了陌生感和新奇感,彰显了浪漫的情调;诗中的虚境又与实境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或从正面烘托,或从反面映衬,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强化感情的宣泄,升华作品的主旨,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给人以嚼之齿颊留香、味之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