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粮食商冲击下的粮食流通安全分析_粮食安全论文

跨国粮商冲击下的粮食流通安全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商论文,探析论文,安全问题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49(2011)03-0011-07

一、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流通安全冲击的特点分析

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粮食市场开始放开,跨国粮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在此新背景下,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流通安全的冲击进一步加大,以下将从四方面分析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流通安全冲击的特点:

(一)从大豆产业的深度掌控到中国粮食产业的全面冲击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短几年时间里,大豆作为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面临被外资控制的局面。据悉,全球四大粮商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外资控制我国大豆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加工利润,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庞大的“巴西阿根廷种大豆,美国卖大豆,中国买大豆”的全球战略布局。并通过控制美国和南美大豆低价卖给美国贸易公司,高价卖到中国企业,从而将利润主要留在贸易环节。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量在连年增长。从2004到2008年四年的时间里,我国已由世界最大的大豆原产地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3以上的大豆依赖进口,转基因豆油占据了80%以上。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国产大豆对于食用油市场的定价权完全丧失。在此基础上,外资粮商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对中国的大豆产业达到了深度掌控的程度。

大豆产业掌控权的丧失,也为跨国粮商全面进入中国粮食产业打下了基础。跨国粮商借助其掌控的植物油终端销售渠道,然后通过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冲击我国粮食产业。跨国粮商布局中国化肥市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在种子研发领域,先锋公司2005年推出第一个玉米品种——先玉335以来,在吉林省迅速掀起抢种狂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已超过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10%;从北方抢购小麦到南方高价收谷,跨国粮商正全面进入我国粮食收购市场;2010年9月17日,美国农业部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设立的农业贸易处揭牌,这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之后,该部门在华设立的第五家办公室,至此,美国对华农产品战略布局已经进入到中国最核心的粮仓。

图1 2005—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整理。

大豆产业的掌控是跨国粮商进入中国的第一步,粮食收购、加工等单环节的运作是跨国粮商全面冲击我国粮食市场的前奏,其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而跨国粮商已开始了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全面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

(二)从单环节到全球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竞争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很明显,跨国粮商在威胁着许多国家的粮食主权。他们在粮食国际贸易和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早已形成了寡头垄断。跨国粮商的运作模式,已经做到了“三个全”:全球化经营,全环节利润,全市场覆盖。

国际四大粮商的粮食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图2。

在此运作模式下,跨国粮商在我国粮食产业的扩张已不容小窥。以益海嘉里为例,其在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渗透。(1)粮食收购。从2006—2009年的3年时间里,与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2)粮食仓储。在山东已经建立了嘉祥、清运、武城等粮食仓库。(3)粮食加工。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4)粮食销售。上市不到两年,“金龙鱼”大米的销量已经是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的两倍。2008年,“金龙鱼”销售量约200万吨,市场份额占30%—40%。

(三)从“小试牛刀”到中国粮食产业话语权的日益蚕食

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生产效率低下,市场集中度低。随着跨国粮商的进入,粮食调控、粮食价格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粮食产业话语权也在逐步丧失。在粮食调控方面,2007年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期间,中储粮抛出的20万吨食用油中的70%进入了一家跨国粮商的仓库,对油价的调控作用甚微;粮食收购方面,2010年的小麦收购,法国路易达孚、丰益国际等一些外资企业相继进入到我国的粮食收购环节,并日益影响价格的确定,对于早稻的收购,位于抚州金溪县的外资粮商益海嘉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早在2010年8月1日就率先挂牌收购早稻,每百斤出价98元,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最低收购价,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早稻收购价,还高于当前市场早稻的平均收购价。

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跨国粮商已牢牢掌控了中国大豆定价权,同时觊觎其他粮食产业。数据显示,至今中国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商控制,在中国目前大豆加工行业排名靠前企业中,大多为外资企业,我国基本丧失了大豆产业的话语权。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跨国粮商逐步进入我国粮食收购环节,企图通过粮食价格竞争抢夺粮食收购市场,2010年夏季跨国粮商中原“抢粮”只是开始。

跨国粮商依靠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及先进的运作模式,对我国粮食供应链各环节全面入侵,削弱我国粮食调控能力,同时进一步蚕食粮食产业话语权。

(四)跨国粮商对粮食产业的控制具有针对性、超前性、战略性与整合运作性特点

跨国粮商之所以能进入并迅速控制其他国家的粮食产业,除了其实力强大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先进的粮食供应链管理模式。针对粮食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减少损耗,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战略性布局,一体化运作,使跨国粮商全面顺利进入粮食产业。

“本地化战略”是跨国粮商冲击国际粮食市场的主要法宝,针对各国粮食产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战略。入乡随俗,用客户的语言和习惯沟通,跨国粮商冲击我国粮食市场是从与国内粮食企业合作进而收购来实现的。针对我国粮食产业“两头散”及粮食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情况,通过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高价收粮进一步扩大其在粮食收购市场的份额。

跨国粮商拥有百年历史,垄断世界粮食市场的80%,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其超前性。超前性表现在两方面,即技术方面和战略方面。在技术方面,跨国粮食控制种子研发、信息网络等世界领先技术;在战略方面,采用全球供应链整合运作战略。供应链整合策略使得其在采购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等等,达到全球最低;通过在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上的配合,使其做到产业利润全球最高;供应链整合使其业务贯穿整个产业链,并采用参股、控股、联盟、上下游整合等诸多方式,控制了从研发、投资、生产,到下游所有的加工、销售等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跨国粮商的运作模式,已经做到了“三个全”:全球化经营、全环节利润、全市场覆盖。基于以上特点,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且越来越大,这决定我国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二、跨国粮商冲击下我国粮食流通安全问题分析

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分割严重,每年的粮食流通量在2亿吨左右,但是我国粮食物流水平低,粮食供应链比较薄弱,粮食流通成本占到粮食价格的20%—30%,这些都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流通安全。特别在跨国粮商冲击下,粮食产业竞争加剧,我国粮食流通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一)连年丰收不减粮食安全危机或威胁

粮食价格波动是粮食安全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关系国计民生,其价格大起大落将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甚至引起恐慌,影响粮食安全。从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七年的大丰收,但是粮食价格却持续上升(图3、图4)。

这两个图对比说明,粮食价格剧烈波动不仅仅是因为粮源,粮食流通水平低是当前粮价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机会成本日益巨大,与此同时粮食流通的问题众多。(1)我国粮食存量的60%左右集中在2.4亿户农民手中,储、运、装等过程的损耗也很严重;(2)一些专家估计农户储粮的损耗率在8%至10%左右,损耗量在150亿公斤至200亿公斤左右;(3)国有粮食仓库杂质2.5%—5%。

其次,日益加剧的外资并购与热钱炒作加剧我国粮食安全隐患。(1)国际热钱对中国粮食产业的投资兴趣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2)粮价洼地催生了投机行为。2008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6元,而同期国内市场还普遍在每斤1.50元左右徘徊,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4;除大米外,国内面粉价格每吨大约5800元,国际市场价每吨接近7000元,相差约20%。

最后,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流通的冲击日益巨大,并对粮食生产具有很大反作用。以大豆产业为例,由于跨国粮商的控制,转基因大豆进口量连年增长,大大影响了我国豆农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12%。

(二)粮食收购市场的无序与调控的低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粮食收购市场逐步放开,这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粮食收购市场的无序;由于跨国粮商的介入,国家粮食调控力度加大,但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2010年1月—11月,我国政策性粮食收购量不到企业全部粮食收购量的三分之一,同比下降66%;有关部门要求中储粮直属企业暂停一切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2010年11月22日,黑龙江向市场投放24.6万吨的地方储备大豆,以远低于市场成交价(3840元/吨)的3633元/吨价格进行拍卖,但是由于拍卖量小,对市场影响不大。

实力雄厚的跨国粮商通过高价购粮,将严重影响我国粮食收购市场的秩序,并通过大量购粮,掌握粮源,减弱我国的粮食调控力度。

(三)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在跨国粮商冲击下显得非常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迅速发展,但是粮食安全微观基础并没有与时俱进。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就是农户和粮食企业,农户和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相对于跨国粮商,我国粮食种植是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经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我国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呈现“小、散、低”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跨国粮商冲击下,我国粮食安全微观基础非常薄弱。

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的特点是“小农户大市场”,农民没有粮食定价权,根据此情况,跨国粮商收购粮食仓储企业或与其合作(代储业务),高价购粮,同时依赖其资金雄厚和机构设置灵活等优势,使得我国粮食收购量下降。据了解,浙江、安徽、福建等8个早籼稻主产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早籼稻507.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75.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24.1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4%,比上年同期减少173.7万吨。跨国粮商的进入抬高粮食价格,进一步将控制粮食价格定价权,在此情况下,农户这个粮食产业的微观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同时粮食产量、消费量等数据的采集难度增大,影响我国粮食调控。

对于粮食企业,有关人士表示“跨国粮商将击垮我国粮食中小企业”。相对于益海嘉里这种实力雄厚且生产力先进的国际性大企业,我国中小型粮食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没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跨国粮商高价收粮的冲击下,粮源保障也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题,存在严重的开工不足问题,很多中小型加工厂被迫停产。在跨国粮商的冲击下,中国粮食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三、应对跨国粮商冲击的粮食流通安全对策

“民以食为天”,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跨国粮商窥视中国粮食市场,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中国粮食产业的情况下,本文认为保障粮食流通安全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口粮安全”向全球粮食供应链竞争的战略产业转变;(2)从局部性的粮食安全向全局性的国家安全转变;(3)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转变。保障粮食安全表面上看是涉及粮食产业安全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看,粮食安全的保障跟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三大跨国粮商都来自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资本是跨国粮商能控制其他国家粮食产业的基本保障。根据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保障粮食安全应坚持一个基础,建立两个体系,紧握三个抓手。

(一)坚持以农户结算卡为基础

农户作为粮食产业微观基础之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户需求获取、传递是加强此薄弱微观基础的重要手段。农户结算卡是粮食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能自动采集农民自产商品粮的销售数据,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产销数据,同时有利于相关部门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使按粮直补成为可能,为粮食供应链的整合等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其意义就在于:

首先,更充分、有效地调动种粮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农户结算卡使按粮食产量进行补贴的粮食直补方式成为现实,这改变了以前按耕地亩数获得补贴的情况,农民必须多种粮、高质量种粮才能获得国家补贴,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其次,通过射频交易终端配发,为粮食经纪人及粮食购销企业建立行为档案,为创新管理方式提供准确的行为管理资料。以粮食经济人和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进行粮食收购是农村粮食收购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粮食经济人和粮食购销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其资格认证较为困难,甚至很多都是无证经营,这使得粮食收购市场秩序混乱,粮食质量没有保证。农户结算卡的实施,使粮食收购主体必须通过资格认证,配发射频交易终端,同时能实时掌握其交易情况,为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提供准备的行为管理资料。再次,通过自动采集的粮食交易数据,为国家粮食行政管理掌握粮食购销状况,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是粮食购销、粮食储存的基础数据,农户结算卡是实施将准确收集农户粮食购销信息,使粮食宏观调控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同时,为《粮食质量追溯管理办法》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实施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户结算卡使粮食供应链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农户结算卡是实现粮食产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接触,围绕核心企业与农户结算卡的供应链信息化将日益成为主流。

(二)构建两大体系:粮食供应链竞争体系和粮食预警与调控体系

目前跨国粮商与我国粮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粮商的经营模式是粮食供应链一体化运营,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我国必须建立粮食供应链竞争体系;另外,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粮食产业安全,粮食预警与调控体系必须建立。故确保粮食流通安全,必须建立如下两个体系:

第一,以应对跨国粮商冲击与增强粮食安全微观基础为主要目标的粮食供应链竞争体系

粮食供应链竞争体系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建立应明确供应链节点,在各个节点之间以消费定生产,以需求量和时间来确定流量、流向及结构,以生产和消费的不同季节性需求和经济效益确定储运方式,以政策推动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以生产、储存、运输和需求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来确定供应链模式。

针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具体情况,为改变“两头散”的现状,应重点培育大型粮食企业,并发挥其在供应链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为促进粮食供应链健康发展,应发挥政府在粮食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另外,信息化是粮食供应链合理、健康运作的保障,其建立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

第二,以粮食价格影响与产业安全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粮食预警与调控体系

粮食预警与调控体系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粮食预警与调控的重要依据是粮食价格,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粮食产业安全,粮食预警与粮食调控体系的紧密配合将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预警体系涉及组织结构、信息采集及信息传递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粮食安全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其攫取的方法是否精确及衡量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粮食安全预警的效用与价值。粮食价格波动程度是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重要警情指标,故以粮食价格为重要指标的粮食预警体系将真实、客观、及时反映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为粮食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粮食调控是国家有效抑制粮价剧烈波动,保护消费者和农民利益而实施的调控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是在跨国粮商的冲击下,单纯靠加大储备量进行粮食调控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鉴于此应建立调控与市场体系的互动关系,重点培育大型粮食企业,建立粮食供应链,并使部分储备粮通过全国性的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适时吞吐,通过市场运作,变“事后调控”为“事前调控”,使政府处于引导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强化调控。

(三)紧抓农户、粮食企业和粮食市场三大抓手

粮食调控低效、无奈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抓手,从粮食产业本质来讲涉及农户、企业和市场三方面,故粮食调控的重点工作是紧紧抓住农户、粮食企业和粮食市场这三个抓手。

对于农户,进行调控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户增收的协同发展。农户是粮食产业的基础,如何调动其种粮积极性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是抓好农户这个抓手的重要工作。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粮食补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针对于中国粮食种植现状,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方式并没有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仅仅是增大种植面积,但并不关注粮食种植质量,粮食产量低,鉴于此,本文认为推行农户结算卡,按粮食产量进行补贴的方式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对于企业,为应对跨国粮商的冲击,应大力培育国内粮食大企业,进行粮食供应链整合。与跨国粮商相比,中国粮食企业小而多,粮食供应链还不健全。且目前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粮食供应链的竞争,跨国粮商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粮食供应链整合。故而培育大型粮食企业,建立以其为核心的粮食供应链是应对跨国粮商冲击,是抓好企业这个抓手的重点。

粮食市场也是粮食产业的重要方面,是粮食交易的场所,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紧抓粮食市场这个抓手的重点就是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紧抓农户、企业、市场这三个抓手,将使粮食调控有的放矢,大大提高其有效性,从而保障粮食产业安全。

收稿日期:2011-02-20

标签:;  ;  ;  ;  ;  ;  ;  

跨国粮食商冲击下的粮食流通安全分析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