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失业率论文

人口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6)04-0046-06

人口现代化是与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优化形态,涉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生育现代化等基本内容。研究人口现代化,必须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并建立一套可供参照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在目前,对人口现代化极其有限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一般性的定性研究上,而定量指标又不系统,还没有确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并且较有说服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致使人口现代化问题的研究难以深入下去。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于指标体系构建,争取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有所突破。

一、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述评

从目前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纯粹探讨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的学者尚不多,主要有伍小兰、陈友华、王秀银、张纯元及笔者等人。

1.伍小兰给出的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

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的主要构建者为伍小兰。1998年陈友华在《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一文中初步给出了生育现代化指标,这是伍小兰构建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的主要参考。伍小兰构建出五个分指数并对各分指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到一个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来测度生育现代化的整体状况。其具体公式有二:[1]

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Ⅰ=

由于构造生育时间及生育方式的指数难以获得所需数据,故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实际只适合为:

生育现代化综合指数Ⅱ=

伍氏不仅给出了生育现代化指标,而且用给出的指标对生育现代化程度进行了实证,获得了一些具有统计价值的基础数据。尽管学术界对这一综合指数的反映较为平淡,但笔者仍将伍氏指数纳入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2.陈友华给出的人口现代化指数

1998年,陈友华通过对人口现代化的研究,给出了人口现代化指数,[2]即:

人口现代化指数=04×生育现代化指数+0.4×新生命素质指数+0.2×人口结构指数

2003年,陈友华对人口现代化指数进行修正,给出了新的人口现代化指数,[3]即:

人口现代化指数=03×生育现代化指数+03×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02×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0.2×经济发展指数

陈友华是最早尝试构建人口现代化指标的学者。他集中用生育现代化指数、健康指数、教育发展指数、理论性别比、人口结构指数等多项指标,确立了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的框架,为人口现代化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到定量研究作了积极引导。但他的指标尚停留在计算公式上,未能技术处理出评估的标准指标。

3.王秀银给出的人口现代化指标

王秀银提出了人口现代化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包括:(1)人口转变指数,含总和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2)人口素质指数,含出生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3)人口结构指数,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三产就业人口比重。该指标思路未给出具体的量化数据,理由在于她认为,“鉴于人口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人口现代化水平应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只用某些人口发展的绝对量指标往往会使结果因主观因素的介入而与实际现代化水平偏离”。[4]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不建立量化指标的主张并不可取,不能因为人口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就否认设立量化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

4.张纯元给出的人口现代化指标

张纯元教授认为,基本实现人口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七方面的内容:[6](1)人口规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持久的低水平出生率、常态的人口死亡率、适应可持续发展适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2)人口出生素质很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很低、出生婴儿死亡率很低、孕产妇死亡率很低;(3)人口智力水平发展较高——同龄人受高等教育比例达70%以上;(4)人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文明的;(5)有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职业结构、人口部门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城乡结构;(6)平均预期寿命较高,并基本达到健康老龄程度,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率达到50%以上;(7)人口再生产条件较为优越,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人民币,养老经济保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85%以上。

张纯元给出的指标系统思路开阔,反映人的思想素质和社会进步的因素首次被纳入指标系统,这样能更好地表达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该指标系统的先进性、可操作性特点成为本文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借鉴。

5.笔者曾给出的整合性测度指标

笔者比较关注人口现代化指标的构建,并在《中国人口现代化的指标确定与主要指标考察》一文中初步建立了一个带整合性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轮廓。[7](1)借用英格尔斯提出测定现代化水平的十一项标准即英格尔斯指标来作为构建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2)应用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内部“质量”指标:合理的性别、年龄结构,围绕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公平、和谐、向上的“人性”;外部“质量”指标: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度的人口增长、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不断提高的人口质量),来补充、完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3)引进联合国开发署(UNDP)于1990年提出并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4)获得一条确立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以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其与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HDI人类发展综合指标的成功整合,从而初步完成具有整合性特征的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数据样本确定、基本构建方法及相关说明

上述成果是本文构建新测度指标体系的重要借鉴。尤其笔者过去设计的人口现代化整合指标,是构建新测度指标的直接依据。

(1)数据样本确定。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年列出的21个发达国家作为本指标确定的数据样本国家。在数据处理上,也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和美国人口咨询局《2002年世界人口数据表》当中所列的这21个国家。

(2)基本构建方法。构建和运用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方法是:以当代21个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平均水平(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定义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人口现代化水平的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要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代化水平,就用本指标体系去计量该国或该地区的人口现代化水平,然后用该国或该地区的人口现代化水平与本指标体系给出的人口现代化水平的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即可获得该国或该地区人口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为了保证指标体系中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的正确性,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要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8]原因在于,人口现代化是整体现代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人口现代化与现代化都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人口现代化水平必然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发生变化。方法是以本指标体系中给出的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为准,根据第二年新的《人类发展报告》、《现代化报告》、《世界人口数据》(需统一的统计口径)提供的数据,并通过技术处理,用同样的方法得到新的人口现代化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然后再将新、旧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平均,以后逐年以此类推。这种方法,既可保证指标量纲的相对独立性,也可保证指标量纲的连续性,从而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可比性。

当然,也可以用给出的无量纲化指标进行计算处理,并不需要确立某些固定的参考指标值,这同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3)相关说明。本文在原引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置的HDI人类发展指数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置的GDI性别发展指数和HPI人类贫困指数。引入这三种指数是基于以下的认识:

关于HDI的引入。HDI人类发展指数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和GDP指数(人均GDP)构成,这种构成与人口现代化的要求相一致。人口现代化是整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人口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将该指数直接纳入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

关于GDI的引入。GDI性别发展指数采用HDI一样的变量,不同之处在于用男性和女性在发展方面的成就差异调整了每一个国家在预期寿命、教育成就和工资收入方面的差距。笔者认为,如果妇女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大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口现代化,因此有必要引入这一反映性别不平等的GDI指标。

关于HPI的引入。HPI人类贫困指数,主要关注人类生活中四个方面的被剥夺情况,但衡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指标有所不同(见表1)。

笔者认为,人类贫困、失业、犯罪、自杀、离婚等现象,可以称之为逆人口现代化现象,利用该类指标可以从反面揭示人口现代化状况,从而也使构建的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更完整、更合理。

2.新构建的人口现代化通用测度指标体系

以下是本文尝试构建的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涵盖了人口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内容,也更具指标体系特征,而且对指标进行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量化处理,克服了过去孤立度量、没有可比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太复杂,总体上还是较有可操作性(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1)美国人口咨询局:《2002年世界人口数据表》;(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科学出版社,2002.中数据设计。

出于提供研究选择性等考虑,本文拟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人口现代化通用测度指标体系”做进一步的技术处理,依照“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5个基本层面,构建一个内容更加丰富、自主选择余地较大的无量纲化测度指标体系(见表3)。对“要素层”可根据研究实际并参照一定标准进行取舍调整。

三、指标应用: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

指标建立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证性应用,但限于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工作量太大,要应用完整的人口现代化指标对人口现代化水平进行全面考量,非本研究能力所及或一时还难以顺利进行,并且本文研究着力点在于构建指标本身,而主要不在于实证;而进行实证的目的则在于说明指标的应用问题。因此,本文的实证并不完整应用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而是暂时选取可以解决数据来源并且具有很大代表性的某几项指标加以实证,例如,包括了出生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入学率以及人均GDP的人类发展指数,以及包括了分男女性别的出生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入学率及人均GDP的性别发展指数等。对逆人口现代化水平的考量,以人类贫困指数和失业率加以实证。

1.世界不同级别类型的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依据一定标准,将性别发展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GDP指数分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人类发展水平级别类型(见表4),以此作为人类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而人类发展指数被本研究引入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并成为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核心指标之一,因此它也是判断人口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由表4可知,由五项指标所测度的人口现代化水平表明:(1)全世界人口现代化整体水平尚居于中等程度,中国的人口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基本一致;(2)高人口现代化水平国家偏少,仅占26.44%,而中等及低水平国家则占到了72.56%。这说明人类提升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3)低等级与高等级的人口现代化水平相比存在太大差距,各项指数分别相差0.487、0.492、0.44、0.51、0.52,其中,教育指数及人均GDP指数相差特别突出;(4)中国的人口现代化水平与中等人口现代化水平相比,除了人均GDP指数相差较大外,在前四项指数方面都有较大优势,但与高人口现代化水平相比,则不管哪项指数都没有任何优势。中国要进入高人口现代化水平国家行列,还要经历较长的人口现代化过程。

表4 世界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A)(1998年)

高水平(46国) 中水平(93国) 低水平(35国) 中国的水平 世界的水平(174国)

人类发展指教 0.908

0.673

0.421 0.706 0.712

件别发展指数 0.903

0.665

0.411 0.700 0.706

预期寿命指数 0.870.700.43

0.74

0.70

教育指数 0.960.730.45

0.79

0.74

人均GDP指数

0.900.590.38

0.52

0.70

资料来源:同表1。

2.世界不同区域或组织的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

世界人口现代化水平,因不同区域或组织而有较大差异(见表5)。为了直观比较这些区域或组织在人口现代化方面的水平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相应项的指数值进行排名;同时,也为了比较中国与这些区域或组织在人口现代化方面的水平差异,我们将中国也纳入排名之中。从排名看,世界人口现代化水平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比较突出的不均衡性。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对东亚人口现代化水平贡献很大,如果不包括中国,将使东亚人口现代化水平排名从第二名降为第三名。

表5 世界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B)(1998年)

HDI GDI

预期寿命指数 教育指数 人均GDP指数

1.阿拉伯国家 0.6350.612 0.68 0.60

0.62

2.东亚0.7160.710 0.75 0.80

0.60

3.东亚(含中国) 0.8490.846 0.80 0.93

0.82

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0.7580.748 0.74 0.83

0.70

5.南亚0.5600.542 0.63 0.54

0.51

6.南亚(不含印度)0.5500.533 0.64 0.49

0.52

7.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0.6910.688 0.69 0.81

0.58

8.撒哈拉以南非洲 0.4640.459 0.40 0.53

0.46

9.东欧和独联体0.7770.774 0.73 0.91

0.69

10.经合织织0.8930.889 0.86 0.94

0.89

11.中国0.7060.700 0.75 0.57

0.52

资料来源:同表1。

表6 世界逆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1998年)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平均 中国

HPI(%) 11.8

15.812.211.2 14.6 11.1 10.4

11.9

12.4

19.0

失业率(总计占

劳动力的百分比) 8.34.5 8.0 4.1

6.3 11.7

9.4

12.28.13.1

资料来源:同表1。

注:1998年,中国3.1%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没有包括未登记城市失业率及农村失业率。

3.基于HPI和失业率的逆人口现代化水平比较

人类性别指数和失业率是衡量逆人口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本研究在此反映的是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逆人口现代化水平状况(见表6)。

从HPI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逆人口现代化水平最高,HPI达到19.0,比德国高出8.6,比平均值高出6.6。从失业率看,中国逆人口现代化水平最低,失业率仅为3.1%,比意大利低9.1个百分点,比平均数低5%。

但必须予以说明,中国3.1%的失业率只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实际城镇失业率会高得多。如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5万人,但有关资料表明,加上失业来登记的人员、下岗人员和来自农村的求职人员等,1999年实际失业人数为822万人。一些城市抽样调查数据和其他推算数据也表明城市失业率在10%以上。[9]由此评估,中国逆人口现代化水平在失业率这项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能盲目乐观。

四、结束语

人口现代化指标作为社会指标的一种,其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往往可以很好评估人口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了解和掌握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由此更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对人口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作出极具说服力的回应,有效地建立起成功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实践范式。本研究作为一种努力和尝试,期望能够通过构建具有国际可比性或区域可比性、相对完善而更具指标体系特征和应用价值的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使人口现代化研究在水平考量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但因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指标构建和应用中仍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的人口统计学处理、构建方法的科学性论证、指标在实证研究中的整体运用等,还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收稿日期]2005-12-26

标签:;  ;  ;  

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