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隐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隐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1)01-0035-03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微观企业效益提高。我国经济的这次增长,源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源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呈现出政策和外需双向拉动的特性。
在此次经济增长之中,新经济的贡献痕迹不甚明显。在互联网这个新经济的前卫地带,官方宽容有限,资本支持不力,相关政策和法律又未形成配套,新经济成长的市场环境不是很好。没有新经济参与的此次经济增长,缺乏根本性的持续动力。为此,可以预计,此次增长周期将于2003年达到峰值,然后回落,呈现出短周期的波动特征。并可预见,社会资源将依然在传统经济地带不停地作修补运动,无法提升跃迁到新经济领域,若此,宏观经济有步入滞胀局面之可能,日本当前的那种尴尬再现于我国,也非危言耸听。
综观当前形势,不难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投资增速趋缓,国债投资独撑大势,民间投资未能有效启动
投资之所以增速趋缓,是因为:一者宏观大势低迷,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不好,投资谨慎;二者微观企业未能适应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新变化,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三者投资主体对更新改造投资不够重视,更新改造投资下降;四者政府投资对非国有投资产生相当的“挤出效应”。
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三年,投资增长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带动贷款来实现的局面没有改变,民间投资没有明显跟进。1999年全社会投资新增额对预算内投资的依赖度由上年的34.66%上升到101.27%,今年投资的国债依赖度将仍然居高不下。
为何民间投资启而不动呢?一是民间投资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缺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大量的中小企业仰天长叹: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对中小企业贷款过严,无疑会影响企业活力;如果过宽,则容易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金融部门陷入两难境地,如何把握贷款的宽严尺度,是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二是对民间资金准入领域的行政性限制过多。虽然政府有意于放宽领域、降低门槛,甚至正在酝酿和实施一些对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扶持、技术支持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显现效果尚待时日。
三是财政投资方式过于单一。除了传统的增发国债,扩大投资之外,财政投资可以更多考虑采取贴息、集资、改善投资环境、奖励投资行为等有效方式,撬动财政杠杆,带动社会投资积极跟进。
2、企业内在活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经济增长缺乏微观基础
今年,国有大型企业的脱困目标可望实现,企业效益有望回升,但这些并非企业竞争力真正得以提高所至,而是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和国际油价上涨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情况是,企业的产品结构问题多多,技术进步不尽人意,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前一阶段,我国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缓解了需求不足的矛盾,但要使经济真正走上新一轮快速增长的轨道,必须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景气低迷期,应该是创新活动的密集期。创新分“结构升级创新”和‘降低成本创新”两种类型,其结果均属市场创新。这两种创新分别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结构升级,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即“供给创造需求”,这种供给创新,有助于市场的扩大,附带着价格的回升。而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则是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使创新成果得以扩散,使产品为更多人群所接受和消费,对模仿者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目前,必须强调供给创新,重点是结构升级的创新,但我国企业十分缺乏自我发展的创新机制,不少企业在需求约束环境中还是靠牺牲效益的“价格大战”来保住市场,不能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
3.财政乘数效应较低,金融改革滞后,金融风险犹存
两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遏制通货紧缩,对于拉动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还存在着诸多制度性瓶颈;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面临许多机制性障碍,尽管通过债务依存度(当年发行国债与财政支出的比率)或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指标判断,继续增发国债尚有拓展空间,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很低,财政乘数效应远非理想。
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基本实现了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但由于体制摩擦、政策失误以及微观信用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使我国经济运行存在并积累了货币、国际债务、国内支付、股市和资本外逃等五类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目前主要集聚在起伏不定的A股市场和拥有大量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两大领域,其中,尤以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构成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
如果将制度性因素作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或者说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那么,这种金融风险的化解,只能靠加速和深化金融改革来实现,这一点,已成为牵动总体改革进程,乃至事关经济发展大势的全局性问题。
4.城乡发展更加不平衡,农业增速减慢,农民收入增幅趋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从供给层面来看,工业增速大幅增加,而农业增速显著降低。受扩大内需政策的直接影响,重工业增速加快,大型企业效益好转;受外需拉动影响,与外需关联较大的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出现较大改观。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042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8.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受政策和外需拉动较小的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步履艰难。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左右,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上升之时,粮棉油产量则不同程度下降,尤以小麦和玉米下降为甚。
其次,从需求层面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拉大。受工业利润大幅增长影响,今年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幅。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9元,同比增长8.4%;受今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农产品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同比增长2.5%,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低5.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几年低于城镇。农民收入增长不多,购买力有限,农村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导致消费需求扩张乏力。为此,只有加快农业发展,只有打破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户籍管理),只有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5.加入WTO无疑将带来体制冲击、市场冲击和结构冲击
首先,加入WTO将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体制冲击。国内的经济体制、法律、法规,习惯、观念、风俗,无疑会与WTO的游戏规则发生碰撞,及时调整、清理和纠正这些体制不适,探索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其次,加入WTO将给我们带来大力度的市场冲击。对于这一问题,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热闹了一阵子,堪称初成共识,企业对此也有点思想准备。此外,某些行业有个过渡期,尚可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讨论归讨论,要真正从容面对这种市场冲击,文章才刚刚破题。
再次,加入WTO将给我们带来国际性的结构冲击。面对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重新纳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中去重新筹划,虽然说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要想在世界竞争之中站稳脚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之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却在上升过程中大幅摆动,处于30%左右摇摆,徘徊不前。其中1979-1992年,由21.3%上升到34.3%;1993-1996年又下降到30.1%;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30.9%和32.9%,而1999年又出现了停滞,为32.8%。众所周知,发展第三产业是事关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课题。加入WTO之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将是我国21世纪能否真正完善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此外,在工业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技术创新不足,重复建设如故,依然政企不分,凡此种种,莫不迫切需要解决。
6.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有待大力完善
加速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导致下岗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频繁转移。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这一强力支撑。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堪此重任,尚待大力完善。而完善的方向,应该是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帐户基金积累制转移,要完成这种转移,一定量的财政启动资金,尤为必要。
不难想见,要想不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就能使我国经济自动、稳定地保持在GDP年增长率7%这一转折点(有人称拐点)之上运行,必须解决以上六大问题。
收稿日期:2000-12-18
标签:投资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新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