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观点及其心理学表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心理学论文,人性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孜孜以求试图从科学的知识体系上揭示人的本性。人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科学家看法各异,观点纷繁,以致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为之叹息道:“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的而又最不完善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①由于对人的本质认识如此不确定或不完善,所有涉及人的相关学科或科学研究自然会相应受到一些影响。
我们知道,认识自然和认识人类自身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两大最基本的门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探索客观现实还是主观意识,人们也总是从自然和社会这两种视角着眼,对人自身的探索也不例外。从本性上看,人类源于自然界,人生而具有饮食、求偶等自然性需要。“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②所以人首先具有自然属性。人是动物,但人却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③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属性。从形态上分析,人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物质实体,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特别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并且由于人脑的特殊机能,人类又独具意识和精神活动,因此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对人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性观。
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④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的二重性势必使人的心理具有二重性。人的心理既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既反映自然,又反映社会,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故研究人的心理同样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知识,其研究结果同样可被表征为基本的两类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总会影响人性观的发展,这在心理学领域相应会有所体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渊源于当时的社会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则分别体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进展。人是复杂的有机体,对人的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就会形成不同侧重点的人性观。各种不同的人性观都为我们考查人的心理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并丰富着我们对人的心理及其表现的认识。或许通过历史上各种人性观点的引路,可以使我们透过其心理学征象而把握心理学的发展。
二 “人是机器”的人性观是较早对心理学发生重大影响的一种人性观。它源于伽利略、牛顿创始的机械论。在这一时代精神的影响下,1748年法国哲学家笛拉·梅特里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既然世界万物都象一架机器那样井然有序,可以预测、观察和测量、人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类又有什么分别呢?视人为机器的人性观盛行于17-19世纪,深深影响着那个时代对人的科学研究,甚至在当代依然可看到其影子。在心理学研究中,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都不同程度地折射或反映着人是机器的机械论精神。
透过构造主义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可以看到机器的人性论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构造主义的还原分析研究思想上。心理学之父冯特认为构造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有三:把意识过程分析为它的基本要素;发现这些要素如何联系;确定它们的联系规律。在此指导思想下,构造主义把意识经验分解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元素,它们又分别是知觉、观念和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这种对意识经验进行因素分析,将心理现象整体分解为基本元素的研究无疑就是机械论的还原分析法的翻版。在铁钦纳实验室里人是机器反映得更明显。人类被试完全被他当作是客观记录被观察对象特性的记录仪器,被看做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观察机。他还认为有训练的观察就是要成为机械的或习惯性的,也即是被试者的反应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机器的人性观在行为主义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上所烙下的印记。在行为主义眼中,人完全是一台机器,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制约于机械的法则。这样人被看成一架“刺激──反应”的机器形象,“刺激──反应”过程成为了对人的行为的主要解释。
显然,机器的或机械的人性论使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看到了人的物质形态的一面,这对心理学家强调客观研究,使心理学走向科学化有一定意义。但人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社会化高级动物,仅将其视为物质实体,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人、研究人,就会只看到人的被动性、忽视其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忽视对人的意识的深层次探索。此外只从自然角度研究人,运用自然知识和方法探索人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完整的人的形象。事实如此,心理学引进自然科学的还原分析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揭示人的心理奥秘,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形象。由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评价构造主义只不过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⑤心理学研究课题也不能仅限于看它们是否适合实验室的研究和数量化的选择,心理学毕竟不同于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完全采用纯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有机体现象,有时便很难得出恰当的解释。
人性的机器观点不仅对传统心理学有影响,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发展也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思想上就公开宣称人是机器的观点,它的产生是自然科学新发展影响心理学的新征象。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它将人与计算机类比,以电脑模拟人脑,认为无论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其工作过程都是接受符号输入,对输入编码、作出决策、贮存、给出符号输出。认知心理学追求的就是以计算机模式图解、注明和阐释人的心理操作过程,希望能用物理化学中原子和分子那样真实而具体的术语描述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乍看认知心理学似乎看到了人这个物质实体与其它物质的区别,注意到了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但究其实质它只不过将人视为更高级的物质──计算机而已。这种将人脑与电脑类比的新机械论精神导致认知心理学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首先人脑电脑类比无视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巨大差异,现代计算机内部构造线路基本上是线性的,基本部件是双向触发的电路,它只能有接通──切断,切断──接通两种变动,而作为生物系统的人脑,其内部约有10[10,]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约有10[4,]个联系,其神经元的变动也是随着成千的输入冲动情况而千变万化的。其次,计算机处理信息基本是系列加工,而人脑则有可能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完美结合。电脑科学权威克劳德·香棱在谈到人工制造的回路和自然的回路之间的差别时,对蚂蚁的行为赞不绝口,“它们能在这险恶的环境中保持存在并继续生活下去,它们能传宗接代,能吃能喝,能做它们必须做的事,可它们体内却只有几百个神经细胞。这似乎是完全难以置信的。因为假使我用几百个继电器,我就无法做到蚂蚁所做的事了,但我对继电器的使用还是相当内行的。”⑥
思维是人类认知研究的最重要领域。自从第一代计算机出现以来,认知科学家一直视它为探讨思维本质的最可行的最恰当的模型。对计算机的乞求自然而然导致人们注意逻辑问题的解决。但实际上人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被描述为逻辑的或理性的,即或是按部就班的符号加工,相反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启发式、策略、表象、非逻辑和其他模糊近似的方法。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的基础和演化的历史。人是社会动物,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情绪、兴趣和价值观等,将人类比为机器的机械人性论的束缚,使得几乎所有认知科学家都千方百计地避免考虑某些不可忽视的因素,诸如环境背景作用,社会团体的影响,经验、认知的感情方面,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难怪L.T.哈迪在分析心理学的现状时评论道:“在信息加工的潮流里我们看到越来越浓的行为主义色彩,意识的重要性再次受到怀疑。”⑦冯·贝塔朗菲在评析心理学诸理论时认为,心理分析、新旧行为主义、关于人脑和行为的各种计算机模型等理论都被人的行为的机器人模型这个一般概念所统治,它实质是反应性的心理物理有机体概念,也即是说行为基本上都被看成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他认为这种机器人模型已被证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的确,随着对人类自身研究的深入,将出现新的人性论。
三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不满于将人类比为机器的机械人性论。“人是动物”的人性观因此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人们在人性观上的一种进步。毕竟它将人视为生物有机体,而不是无生命的机器。“人是动物”的人性观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指出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物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技能或优点能遗传给它们的下代。在《人类的祖先》中他举出人由较低级的生命形态进化而来的证据,强调动物的心理过程和人的心理过程之间的连续性,他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好奇心、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理性等,人和动物的精神能力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人性论者从进化论确信了人类与动物的渊源关系。既然人被看作是通过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进化过程而从动物来的,那就可以断定人和动物的一切方面,包括心理和身体的方面都存在着一种连续性,人在本性上是动物。人是动物这一人性观促进了心理学家对人心理的探究,导致了对人心理的环境适应性的探索。
英国的高尔顿是彻底将遗传变异的原理应用于人类个体差异研究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多方面研究都是以人是动物的进化论思想为核心而展开的。他通过对1768-1868年间的英国首相、将军、科学家和文学家977人的冢谱调查,推断出天才是遗传的。他还以80对双生子的资料证明人的心理是遗传的。由此出发,他认为人类种系可以象家畜一样经人工选择加以改进,从而产生天资极高的人种。为实现该目的,他创立了优生学。同样基于人是动物的人性观,高尔顿在他的心理测验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一面,他在其建立的人体测量实验室里,测量内容仅限于人的高度、重量、肺活量、拉力、握力和视听觉等生理属性。诞生于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人是动物中看到的是心理的环境适应机能,它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意识是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这使心理学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向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着重要中介作用,心理过程是有机体适应环境、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它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从适应、适者生存的动物观探讨人心理本质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也深受人是动物的人性观影响,他的理论的初始前提就是:人是偶然进化的动物。他说:“人既无异于动物,也不高于动物,他起源于动物界,只是与一些动物的关系近些,与另一些动物的关系远些。”⑧弗氏重点强调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达尔文把本能确定为不依赖个体经验而按同一方式完成某一种复杂形式的动作,他认为一切复杂奇异的本能都是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弗洛伊德吸收了本能观念,提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潜意识的种种活动,也即是推动人活动的主要动力本能。他把成年的人心理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由先天的本能力量组成,它处于人的心理的最原始的最难接近的潜意识底层。这些本能和欲望不断盲目地强烈地冲动着,以求满足机体的快乐。新生儿的整个心理仅由本我组成,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无意识的内在冲动(本能)所支配,潜意识的冲动和本能是强有力的和无法控制的,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精神疾病主要源于这三者的不协调。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就是由推动低等动物相同的冲动所驱使的快乐主义的生物,人类主要是生物的有机体,他的主要动机就是满足本能的需要,科学、艺术和宗教方面的文化成就只不过是离开更直接地满足各种一般的生物需要和特殊的性欲需要形式的移置作用。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类与动物界的连续性、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故对人类前景十分悲观,认为我们并没有生活,而是无数未知的和无法控制的力量使我们生活着。他甚至断言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从“人是动物”的人性观中,高尔顿吸取了心理遗传观念,弗洛伊德继承了本能精神,机能主义看到了意识的适应机能,到行为主义,人则完全被等同于狗、鸽、鼠、羊。行为主义奠基于动物心理学之上,“是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结果。”⑨华生的研究纲领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动物心理学。行为主义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人是动物”的观念。在他们眼中人与动物毫无本质区别。华生在《行为主义》中写道:“我们当时(1912)就象现存一样相信,人是一种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类型”,而且“野蛮的背景对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深广程度几乎是难以置信的。”⑩斯金纳也说:“我所能观察到的老鼠的行为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唯一区别(除了在复杂程度上的巨大差别外)只在言语行为方面”。(11)人是动物,于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重点放在了各种动物身上,出现了各种“动物专家”,他们研究的主要领域也限于动物学习,其实验设计研究无论是斯金纳箱,还是托尔曼的迷津都是以动物为基础。由于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他们相信人类行为可以用具体的非意识类的词语来加以说明,就如同他们说明狗的行为、鸽、鼠等的行为所用的词语一样,从实验室中他们获得了塑造、改变动物行为的普遍性原理,这些原理被类比地用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因为人无非是身材较大、学习较快的白鼠而已。这深刻影响了儿童教养、心理医疗和其他日常生活领域。斯金纳甚至将这些原理由人推及社会,在《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设想的社会里,公民被当作家畜一样从出生起,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由积极的强化作用所控制。人兽不分在此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四 “人是机器”强调人的物质形态的物理属性,“人是动物”强调人的物质形态的生物属性或生命属性。无论是物理属性,还是生物、生命属性都无法阐明人性,相反使人类的尊严受到严重的打击。历史上人类的尊严已遭受三次打击,其中两次都与对人性的理解有关。一是来自达尔文的研究成果,他论证了人类不是上帝的创造,而是由所谓的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的。二是来自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人并不是理性动物,人的行为主要受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支配。难道人真就没有为之自豪的特性吗?所幸,人道主义人性观给当代的人们带来了一些慰藉。人道主义充分强调人的尊严和对人的赞美,强调人的本质自由和人的创造能力、自由思想和自由意志。人道主义是真正把人当作人的一种人性理论。它看到了人不同于动物、生物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精神形态的一面。人道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科学知识的渗透和对人的心理研究的社会角度的切入。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就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针对心理学已有研究的缺陷,针对失去人性和人格的美国文化,针对具有机械主义倾向的西方文化,提出心理学研究重点应放在人类所特有的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自我实现等这样一些特性上,心理学主要应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发展每个人的先天潜力。人本主义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完满与健康的人类存在的行为特征和情绪动力。
人本主义是一种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它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性,反对行为主义的人兽不分。特德·兰兹曼说假如“你最亲爱的朋友或你最爱的人突然变成了一只鼠或一个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机器……你与这个人的关系肯定会发生变化,将不同于你把这个人作为自由、尊严和责任的人来对待的那种方式。”(12)人本主义反对精神分析,反对它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的冲突的牺牲品。它认为过去的心理学都是致力于人类中那些蒙昧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而忽视了人类的友爱互助、尊重协作和创造性等,马斯洛认为“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3)由于源于人道主义,所以人本主义对人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罗杰斯指出:我不赞成那种认为人是非理性动物,对于他的各种冲动,如果不控制就会导致他自身和他人毁灭的普遍流行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很强的、敏锐的、有条不紊的而又具有复杂性的,并推动他的机体奋力获取目的的活动。”(14)马斯洛在研究了他所能找到的最出色的人物之后,也总结到:“目前正在发生一次人的形象的改变,这是从关于深入人们骨髓的人类本质的哲学开始的,其余的一切便随之而来……人本主义和第三思潮的人的形象明白无误地表明有史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给人类本性以足够的评价,而这种人的形象的改变就其后果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能够改变也将要改变世界以及世界上人的一切事物。”(15)从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性观念。心理学的发展由此走向新的起点。
人的知识、人性观念总是与心理学紧密联系,交相辉映的。因为心理学家本身是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人。正如麦迪森指出的:一种“人的哲学”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人的先定概念,对于它或许不能以言辞表达,它却影响着研究和理论的建设。这种概念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哲学中,因为它是在一定文化时期和气氛中发展起来的。(16)无论人的知识如何丰富,人性观点如何纷繁,由于人具有基本的二重性,所以对人的研究始终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所以在心理学研究中就存在两种倾向:偏重于人的自然性和偏重于人的社会性研究。这两种倾向分别体现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心理学的渗透。也正因为有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对人的研究难免偏颇,从而招致人们的批评。我们只有将这两种倾向综合考察,才可能真正获得关于人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从而为建立统一的心理学范式奠定基础。
注释: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第62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23页,第510页。
④潘菽:《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页。
⑤⑨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78页,第191页。
⑥诺顿·享特:《人心中的宇宙》,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90页。
⑦L.T.哈迪:《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社会科学动态》,第1992年第2期。
⑧⑩(11)(13)(14)(15)转引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7、14页。
(12)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健康人格》,华夏出版社,第371页。
(16)转引自夏洛特·布勒等著:《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华夏出版社,第5页。
标签:心理学论文; 人性论文; 行为主义论文; 动物心理学论文; 人性观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