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刘晓霞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刘晓霞

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1

摘要:在全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绿色空间降低,径流污染是越来越严重,这一系列环境问题阻碍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用,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设计城市滨水景观,加强滨海景观建设,对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1、前言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原有的绿色空间被不断侵蚀,不透水地面面积急剧增多,自然水循环过程遭到破坏,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局部暴雨滞水,由水产生的诸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人们,如水质差、水量不足等。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涝灾、减轻城市径流污染、集约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使城市景观具有一定的海绵吸水功能,对于城市内的水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城市发生较大雨量的情况下,能够储存一定量的水,减轻雨灾的危害,对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的洪灾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海绵城市环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原则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敏感滨水区域受到相对严重的破坏,淡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同在一座城市内的城市景观之间的协调性也相对较差,不能完全的发挥出城市滨水景观应有的效用。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遵照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保证其效用的充分发挥,以下就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进行具体的介绍。

2.1生态保护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其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之中的重要作用,在满足人们日常户外活动需求的同时,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够对人为的破坏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以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生命力”,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2.2空间层次原则

所谓的空间层次指的就是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立体上的空间,即对垂直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例如设计出阶梯状或是利用植物高度上的差异,给人以视觉上的立体感,进而增强景观立体感,具体的设计形式有: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指在地势较低(不可以过低)的区域种植灌木,花草或者树木等植物,主要是在降雨时和降雨后利用植物以及土壤的过滤,让雨水下渗,减小地表径流量。在进行雨水花园设计时要综合雨水管理和景观设计,在解决降雨时地表径流量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使生态环境更加美化。

(2)绿地对于城市来说是效率最高的渗透区域,不但渗透能力强,而且植物在土壤里的根茎部位能对雨水中悬浮物等杂物起到净化作用,从而保护植物和土壤,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增大绿地的雨水下渗量。

(3)扩大透水性铺装的面积。合理的铺装基层施工加上高强度的透水混凝土的技术,使TSPP透水性路面具有透水性好、强度高、耐久性强、景观性好、更具有吸音效果

3、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水面部分又有陆地部分,不仅涵盖水陆相交的湿地部分,还包括水域延伸出去的地面区域。正是这种景观内容丰富、多样的原因,也使得滨水景观成为最复杂、综合性最强的景观,成为最具挑战的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抓住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找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能够让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自然、活泼,生动、形象,让景观场地的规划更加具有生态美学,为城市人民带来更好的滨水景观。

3.1道路景观与广场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在城市整体景观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应确保道路的渗水性、排水性,为此,在铺设道路时,施工人员可预先在混凝土铺设部位设置相应的排水孔,这样有利于雨水、空气等因素的有效循环;或是将石子等材料铺设在道路土层内,以此提升道路的渗水性,避免出现雨水聚集现象。在设计广场景观时,同样需结合城市整体景观,科学设计广场造型,合理选择设施材料。以往,广场中道路、座椅等各类设施多采用材质较硬的材料,这类材料渗水性不强,环保性较差,因此在设计广场景观时,应尽量选择渗水能力较强的材料铺设路面,这类材料可以在保持城市景观美观性的同时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3.2水系整理,水体设计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水系设计是重要内容。受传统开发模式影响,多数城市内的水体已经受到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城市必须立足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植物岛,拓宽水面面积,增加区域内水体总岸线的长度,以创造出良好的水生环境。如遂宁项目在设计滨水景观时,就提出了以下方案:遂宁是一座以水为特征的文化名城,自然条件优越,但是在长久的开发中,城市内水系还是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遂宁通过开挖水渠的土方量平衡堤顶路的填方量,以营造各种类型的滩地,使间歇性水生生境更为丰富,也实现了土方的就地平衡。同时增加了湿地公园,且确定了客水水源定量排入湿地公园中,应严格控制进入到湿地公园的水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一律汇集到周边城市的污水管网,进行统一的治污净化;雨水通过一定面积的人工湿地进行初级净化,再排入内河湿地;公园内部的道路、广场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过滤、渗透排到就近水域,并且在入水口有一定面积的湿生植物群落来进一步净化排放的雨水。

3.3植被修复,植物塘设计

植被修复,植被景观塑造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植被修复与设计方面,遵循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引入乡土湿生、中生植物种类,进行人为辅助的自然恢复。在高水位区域配植大面积湿生草本植物群落,在低水位区域配植中生植物群落,形成洼地、池塘、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生境类型。同时,设计人工湿地植物塘,合理搭配植物床与植物塘这两大要素,结合城市环境特点,营造出极具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如遂宁项目中,结合“观音”文化主题,种植浮萍、凤眼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和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并生有各种鱼类、青蛙、蜻蜓、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及原生物,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解决了污水净化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3.4植物景观设计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设计是重点内容,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塑造景观造型,可完善城市形象,净化城市空气,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设计植物这部分时,可选取当地生长良好的树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利于后期的粗放管理。同时,依据现有的植被状况及功能场地需求,以策略性的手法进行保护、重建,一方面减少对现状植被的破坏,另一方面利用场地现状的特色,将其优化,形成与其它公园的差异化景观风貌。并根据不同植物的花期属性,对其种类进行组合搭配,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对现场空间梳理,配合功能性场所进行植物重新设计,合理布局空间,打造不一样的景观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用,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优化道路景观与广场景观设计,做好水系整理,完善水体设计,减少水体污染与破坏,同时做好植被修复,建设人工湿地植物塘,从各个方面做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加强滨水景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2]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09):65-71

[3]陈钢兵.武夷新区规划建设和开发中海绵型城市理论和实践探索[J].绿色科技.2015(06):78-80

[4]汉京超,王红武,张善发等.城市雨洪调蓄利用的理念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6):223-227

论文作者:刘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刘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