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举论文,史上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是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面对着这种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20年黄金发展时期发展速度的人间奇迹,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了越来越密集的关注,提出了破解“中国之谜”的无数答案,但其中有一些由于刻意回避乃至抹杀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以致无法准确地阐明事情的真相,因为中国道路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当今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包含有四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革命时代,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和反动的统治阶级,夺取革命的胜利;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面前,我国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同样都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来的。

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反复说明,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基本国情,而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社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①根据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实现的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说明了,由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开辟的,但却又是由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它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毛泽东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目标的艰辛探索,虽然因为在后来步入歧途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和积累的积极成果,却是尔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来源或给它提供了思想启示。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认为,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间的成绩很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个必须坚持的好制度,但做的事情却不能说都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完全懂社会主义,因此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②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阐述了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展了的科学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科学轨道。

在20年前发表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进而把我们党对于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所作的创造性探索以及所找到的解决办法集中起来,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高度来加以展开: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⑦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先是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在199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后,他又提出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提出以趋利避害为方针,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方针。这些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先是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树立和落实作为2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他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接着,在2004年8月22日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宣示。他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2005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提出的这些思想观点和战略举措,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又进一步拓宽、深化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结说: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可见,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既努力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来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决不照抄照搬任何外国的经验、模式;它既坚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传统,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它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自从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这种开化状态以后,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文明形态。这几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形态的演进,一方面标志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又都是在级别、等级、阶级的对抗中,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中演进的。从15世纪直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就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面的,它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都是通过对内剥夺农民、剥削工人,对外掠夺、扩张、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来实现的。例如,英国的工业化,对内始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外则靠掠夺和殖民地扩张来为其提供巨额货币财富和国外市场;而在美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西方殖民者把7000多万北美土著印第安人杀戮得只剩几十万。所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就是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⑧

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首先因为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一条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的标志性特征,它既是由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的时代主题促使其得到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在国际上表现为中国通过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表现为中国坚持实行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香港《亚洲时报在线》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指出,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中国只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成千上万的人民痛苦不堪。过去,日本和德国的兴起,引起了血腥的战争,但发展中的中国却为全世界提供了机遇。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则评论说,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它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这样,事情就正如德国的贝特霍尔德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当今的资本主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无能,它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生社会劫难,暴力和战争频仍,南北之间的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地要求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朝着与本国国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由马克思使之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使之由理想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并必将全面取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1917年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新生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确实在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初步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但事情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⑨

为什么说苏联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那是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和马克思恩格斯原先设想在资本主义充分发达的基础上经过革命而产生的社会主义相比,显然有许多区别。苏联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去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纲领,但他们却习惯于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原先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某些论断,削足适履地搞社会主义建设。

为什么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可能比较好?那是因为列宁在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法的失败教训之后,得出结论说,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从而就从原先的基本上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应用于俄国的思路,转变为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提出和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逐渐过渡的思路,这就是新经济政策。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⑩。

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是一种适应于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战备模式。在那样的环境里它能够有效地调动人力、财力和物力去从事建设和战争,但在同时,它又包含一系列的缺陷和弊端,然而列宁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却思想僵化,把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苏联模式加以绝对化和凝固化,甚至在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以后,还把它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这就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凸显出来:就经济结构来说,苏联模式的经济,是一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必需品长期短缺的经济。就发展战略来说,苏联模式所实行的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的粗放经营,它重速度而轻效益,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就经济体制来说,苏联模式不顾生产力在不同部门、层次上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过早地推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构,而消灭其他经济成分。它还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统一的决策机制,而排斥市场,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注重行政命令而忽视物质利益,这就削弱了推动其发展的内部经济动因。就政治体制来说,苏联模式以权力高度集中和行政强制为特征,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乃至出现个人专断,用专政手段去解决党内意见分歧,导致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就对外关系来说,苏联领导人推行大党大国霸权主义,又在同资本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上耗费巨额资金,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忍受的沉重负担,如此等等。苏联模式的这些缺陷和弊端后来也成了戈尔巴乔夫改旗易帜、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借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超越了僵化的苏联模式,它自觉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坚持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同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同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又超越了苏联模式,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出发,践行着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这就把它的世界意义凸显了出来:一是它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占世界总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指出了奋斗方向;二是更重要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以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⑩《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