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视角下的名人故居规划_美学论文

景观美学视角下的名人故居规划_美学论文

景观美学视域下的名人故居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故居论文,美学论文,景观论文,名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60-04

景观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部分,提出了新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感官。其颠覆了美学只侧重于艺术审美的传统,将重点放在人对景观整体环境的欣赏。在景观美学的视域下,景观有人文性、历史性,是一个有生命的环境,是欣赏者的知觉、思想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中去,从而形成了景观这个独特的审美对象。同时在审美方式上也是从静观分离转变为参与介入到审美对象中去,而审美感官除了视觉、听觉,还包括了人的所有感官。

1994年在芬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至今已经召开了五届,历年会议主题依次为森林、水、湿地、民居、农业,实际都属于景观美学的范畴,可见其重要性和当下性。景观美学推动了现实中景观的创造与认识,而美国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对迪斯尼世界的分析,指出“主题”概念是其成功的最大因素,更是景观美学的经典范例。

作为景观之一的名人故居,是以物质载体的形式,见证了名人的成长或贡献,留下了他们的生活痕迹,承载着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关注、文化回忆与想象空间。但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名人故居陷入了困境,没有在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宣传力度不足、思路落后等原因,还有就是游人没有审美愉悦,欠缺吸引力、感染力,或者是缺乏参与感与个人体验。这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无关系。因此借鉴景观美学的“主题”理论、审美方式、审美感官,研究名人故居规划,促进游人的审美方式的转变、开拓游人的审美感官,有其迫切性与可操作性。

一、名人故居整合规划的“主题”

曾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秘书长的柏林特是一位关注现实的美学家,他在分析风靡世界的迪斯尼世界这个景观的时候,指出“主题”是其核心。迪斯尼世界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多样性的主题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幻想曲”。迪斯尼世界根据主题划分为魔法王国、艾博考特中心和世界橱窗三个区域,分别包含了梦幻、冒险、未来风格和国家文化等类型主题,建构出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主题区域地理上是分开的,以栏杆隔开并有各自的人口,而且以建筑风格和色彩将不同的“主题”区别开来。游人穿行其中,所听所见所感主题营造的世界,再结合了人们的知识、信仰和情感,创造出一个统一的体验环境。游人正是这样陶醉在主题设计的梦幻世界中。如果没有划分这些风格鲜明、类型各异的主题,迪斯尼世界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型游乐场,而不可能成为上千上万儿童向往的乐园。

柏林特的“主题”理论对名人故居规划不无启示。以主题来整合规划这些名人故居资源,以一个个具有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的主题来串联起相关的名人故居,设计故居主题线路,能避免单一故居展示,拓展其文化影响、历史气息,加深印象与认识,还可以使名人、历史立体鲜活起来。

上海市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大师在此聚居。虹口区政府在1998年开发多伦路,定位为“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将海派文学家的故居整合开发。这实际就暗含了主题,不过这是局限在一个小区域里,而且只是横向的主题。因此深入思考名人故居的内在联系,以纵横的方式总结出它们的主题,以广阔的视野将这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就能使其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1.纵向的主题。以某一名人生活的轨迹,将其几个故居联系起来,展示他的生活变迁;或者是跨度较大的某一历史事件,串联历史先后的有关名人故居。英国的苏格兰就是以“诗人之旅”的主题,串联起了民族诗人彭斯在全国各地的故居。彭斯的所有故居都被保留下来,从他的出生的木屋到海边写作的阁楼,甚至仅是停留一夜的旅馆也打上了标志。于是彭斯一生的经历不只是在某个故居里展示,而是存在于各地的城市里,为人们所感知。

以纵向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如以禅宗为主题,广州华林禅寺是始祖达摩“西来初地”,而六祖慧能是诞生于新兴,学佛归来后在广州光孝寺传法,圆寂于韶关南华寺,这几个故居能将禅宗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出来。

2.横向的主题。名人汇集的历史时刻,如“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有革命志士与保守派的论争,也是历史的重要时刻。设计名人故居文化路线,将众多文化名人事迹、思想、贡献联结起来,同时在历史背景更真实清晰地还原文化名人的事迹。

当然,确定主题,只是整合规划名人故居的第一步,还需要设定如何更好地展现其关联性,吸引游人去寻找探访主题中的其他名人故居。景观美学所提出参与介入的审美方式,正好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

二、游人审美方式的转变

传统美学自审美方式是静观,审美时的心理是直观、不假思索的。这样便忽视了欣赏者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审美中的作用,景观美学则认为,参与介入的审美方式,是因为欣赏者的知识、经验和态度一同构成审美活动。审美渗透着哲学、心理学、地理、历史等各学科的知识,以及往日的种种回忆。在柏林特看来,正是这些使他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景观的美。

景观美学的参与介入审美方式,正是名人故居以主题的整合规划得以实现的契机。现在大多数名人故居的展览是孤立的,没有考虑到游人的知识和以往的审美体验,这都是源于传统美学忽视主体知识的审美方式。资料展览、事迹讲解的展示方式,也是基于静观的审美方式。游人在欣赏资料、聆听讲解时,或许会泛起名人的光辉事迹,由衷地赞美。但是游人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展示的一切。因此每一次游览名人故居,都是一次孤立、被动的审美体验,离开后罕有再次参观,也很少会去探访相关的故居。

用主题将名人故居串联起来,绘制主题地图,息息相关的名人故居所在一目了然,使游人了解内在关联。如果去过提及的名人故居,能唤起强化以前的审美体验,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审美。其次是挖掘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在每一座名人故居都展示出来,提及相关的事件、故居,又留有余地,引起游人的兴趣,激发调动曾有过的知识和审美体验,参与介入到名人故居的审美中。

这需要打破名人故居各自为政的局面,在资料上互通有无,在互相推介上无私合作。在相关的名人故居,重点展览“主题”事件、名人的资料,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名人间的交往等详作介绍,激起游人的回忆、思索和想象,那段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有了关联,名人不只是活在过去或者是图片、资料上,他们的音容笑貌涌现在游人的脑海,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挫折、有喜怒哀乐。促使游人审美方式转变,并吸引他们展开一次探访历史的旅程。

当然,促使审美方式的转变,除了利用游人的知识和体验,还要营造出还原历史的环境,像景观美学那样全面开发人的审美感官。

三、游人审美感官的开拓

与传统的审美感官只限于视觉与听觉不同,景观美学的审美感官包括嗅觉、触觉等身体所有感觉。如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不仅是愉悦地欣赏美丽的风景,还包括清风、太阳、鸟叫、虫鸣、鲜花、绿草,乃至大地的芬芳。这种审美体验,是人们满心喜悦地投入景观,从中发现美并陶醉于美。柏林特分析迪斯尼世界这个人造景观,针对人的所有感官来创造环境,以抹煞现实世界的方式来营造梦幻世界,游人参与介入的审美方式正是源于此。

迪斯尼世界除了在视觉上以颜色和建筑风格、听觉上以背景音乐愉悦游人,更侧重游人的感觉。首先是消除了时间和压力。迪斯尼世界里很难找得到钟表,特意让人忘记了时间概念,现实的时间紧迫性和时刻表的刻板性在这里消失了。而迪斯尼世界到处都是娱乐的设施,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干净而休闲的休息室,游人甚至能住在迪斯尼世界,完全处于没有压力的情形下。迪斯尼世界还消除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感觉,在里面看不到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摩天大楼,甚至有的迪斯尼世界还有禁飞区的特权,游人犹如置身童话乐园。

因此在名人故居的整体环境上做好规划,还原历史感、真实感和生活感,能给予游人所有感官上的美感,转变审美方式。这包括了展示方式的改进、建筑修缮思路的转变、名人故居功能的多样化,同时尽可能避免过分教育化和过度商业化。

1.展示方式的改进。展示方式依然是几十年不变,只想到展示资料的收集、解说的完善、展示场地的变更。这种展示方式都是局限于视觉与听觉,游人是被动地接受。对文化名人不了解的,或者是看看热闹或者是走马观花,有较多了解的也只是在阅读资料和聆听讲解的基础上。改进展示方式要还原历史感,不是将资料放在中心地位,而是以故居原来的摆设为首要。尽可能收集故居的用品、家具、手稿等物品,重点突出名人自身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思想特色,还原名人生前的生活情境。物品的风格、摆设位置,都显示了时代特色,创造出让游人多感官感受历史的环境、名人的生活。如北京宋庆龄故居,有宋庆龄书信、字画、家具、衣着、日用品为等文物一万余件,能真实全面地还原了宋庆龄二十多年的生活,吸引了众多游人。

资料、图片不能喧宾夺主,变故居为展览厅,应该放在房间一角或过道上。还可以收集有关文章、评论,丰富展示资料。善于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播放名人的音像资料或者影视作品。如台湾的胡适故居,就有胡适的谈话录音,游人能够聆听他的声音,感受他的魅力。具有巨大价值、资金充裕的名人故居,还可以借鉴还原古罗马城的电脑技术,将故居与周围的街道还原,详细介绍名人在这里的生活情景,让游人犹如走进了历史,多方位、多感官地了解名人故居。

2.改变建筑修缮思路。名人故居经过漫长的岁月,会有破损甚至是坍塌的可能,修缮不可避免,有些名人故居由于保护不足而消失,事后需要重建。修缮或重建应采用以旧修旧的办法,风格上保留原有风貌,反映出其历史状况。任意变更建筑格局和设施,随意粉饰建筑,甚至加建都是对故居历史的破坏。时下一些成为了旅游热点的名人故居,出于经济利益,被重新规划,在旁边扩建了许多不伦不类的伪历史建筑,大煞风景。

游人对名人故居的审美,包含了在斑驳沧桑的建筑中感受历史,缅怀逝去的名人。一座饱经风霜的故居,才能让人产生历史的敬畏感,如果修缮一新,故居与现代建筑一模一样,那么所蕴含的历史感就会消失,破坏了原有的美。

3.功能的多样化。名人故居功能单一,如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开放参观。其实用来举办与名人相关的活动,更能利用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也有助于名人故居的推广。与名人有关的文化交流、文化活动、学术活动,应该多在名人故居举办。如《十月围城》和《建党伟业》等革命影视的新闻发布会可以在革命名人故居举行,人们在这里看着名人留下的物品,想起他们曾在这里生活时的喜怒哀乐,身临其境地回想、思考名人的事迹、思想,更有心灵上的契合。让名人故居充满了活力,不是尘封的过往,融合历史与时代,从人生的角度对名人的经历与思想感同身受。

4.避免过分教育化、商业化。许多人将名人故居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校外场所,来到名人故居,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目的非常功利和明显,过分教育化。这种场合大多将名人拔高美化,光是以名人的崇高来开展教育,于是学生把名人看得高不可攀,就既敬且畏。从而压抑了学生在名人故居中的审美感官,弱化了美感。避免过分教育化,拿掉后人加上去的耀眼光环,还原名人的真实面貌,有助于对名人故居的审美。

名人故居单靠国家拨款、私人捐款,不能保证长期充足的资金来源,故居需要创收来维持运作。以名人故居为旅游景点,举办文化活动、销售名人相关书籍和纪念品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要防止过分商业化。有些地方视名人故居为生财工具,大打营销牌,过度开发,纯粹以牟利为目的,使人厌恶,审美也无从谈起。

在景观美学的视域下,改善名人故居整体规划松散、展示方式单调、功能单一、过度教育化和商业化的不足,指导名人故居以“主题”串联的整合规划、激发游人参与介入式的审美、展示方式和名人故居利用方式的改进。使名人故居成为感受历史、缅怀名人的场所和欣赏美的景观,为文化建设做出应用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1-12-07

标签:;  ;  

景观美学视角下的名人故居规划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