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反馈论文,习得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无助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早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even F.Maier和

Martin E.P.Seligman[1,2,3]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个体面临不可控情境时, 形成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 状态。Seligman[3]提出,习得无助导致了一种消极的认知定势,人们认为成功与失败 是不依赖于自己的行为的,因而在以后的不可控情境中便放弃努力。习得无助[4]的实 验操作包括三个方面:不可控的偶然性事件、伴随性认知和随后的行为。习得无助理论 不仅解释了在实验室中动物被动地接受电击而不努力尝试逃避的行为,也解释了人类在 经常面临不可控的事件时,放弃努力的现象。

习得无助理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关于什么是导致习得无助状态的关键变量,一 直是许多理论模型争论的焦点。早期的无助理论把行为与结果的不可控及伴随性认知作 为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3]。但早期的无助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不可控事件反应的 个体差异以及不可控事件引起无助感的原因。Abramson和Seligman[4]对习得无助模型 提出了“批评与重构”,在不可控的事件产生无助的过程中设置了因果归因的中介,无 助的归因理论认为悲观的归因风格比乐观的归因风格更容易形成抑郁或无助。Sedek和

Kofta[5,6]提出了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长期面临问题解决中信息不一致是不可 控情境的一个关键成份,这种因素会造成无助的全部症状,不仅是认知成份,也会导致 情感缺陷,引起负性情绪并伴随着显著的抑郁感。但Snyder和Frankel[7]认为信息加工 理论没有说明无助挫伤自尊心的原因,而且歪曲了习得无助的理论,他们提出了习得无 助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解释理论,认为个体为了维护自尊心不受伤害而采取回避失败 的态度是导致无助现象的原因。而Ann Boggiano[8]认为动机倾向性不同对无助的预测 比归因风格更为准确,她提出了无助的素质——压力模式,通过实验说明具有内在动机 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内在标准是自身所做出的努力是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他们比具有外在倾向性的学生,对期待的结果具有更高的控制能力,更能根据所付出 的努力情况预测将得到的结果,认为无助实质上是素质与情境压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探讨习得无助产生的机制,对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干预和治疗无助和抑郁具有重要意 义。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习得无助现象的研究转向了认知领域。而对习得 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质疑又是近年来无助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研究以大学生 为被试,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是否给予被试操作任务成绩对错 的评价反馈,作为导致不可控因素的实验变量,探讨在认知活动中究竟是信息反馈的不 一致性导致了习得无助,还是对被试操作成绩评价反馈导致了习得无助;同时探讨习得 无助是否会导致大学生反应性抑郁。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2.1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信息反馈一致×信息反馈不一致)×2(评价×不评价)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设计。

2.2 被试

选取赣南师院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文80人,数学54人,物理60人,共194人,其中男生 171人,女生23人,平均年龄21±1.3岁。实验前一周对194名被试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D I)和瑞文(RW)推理能力测试,根据测试平均值,将平均值左右不超过1个标准差的被试 筛选出来,由于女生人数较少,且男女被试在BDI和RW平均数上无显著差异,故保留了2 3名女生,共90名被试,并相对根据性别、专业随机将被试分为四组,分别接受四种不 同的实验处理。

四组被试在BDI前测分值(F = 0.63,p = 0.603)和瑞文测验分数上(F = 1.59,p = 0.197)无显著差异。被试实验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中被试分配情况

组号实验处理

女 合计人数

M(BDI)±SD M(RW)±SD

1信息反馈一致,不评价 17

6 23 70.87±23.96 19.22±7.80

2信息反馈不一致,不评价

17

6 23 76.96±24.16 23.78±9.20

3信息反馈一致,评价

15

6 21 70.00±31.79 21.95±9.85

4信息反馈不一致,评价 18

5 23 79.05±24.58 18.86±8.08

合计人数67

23 90 74.25±25.98 20.97±8.84

2.3 实验材料

2.3.1 采用张雨新1990年修订的贝克抑郁量表,简称BDI[9]经过验证能较好地反映大 学生的抑郁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原量表共有21组题目,每组题目包含4~5个 陈述句,要求被试选择一个与现在感受最为接近的条目。每组题目得分为0到3分,所有 项目得分之和即为BDI分数,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量表实测前在大学生中进 行了预测,发现在“性欲”“自杀”和“减轻体重”三个项目上的载荷水平较低,所以 在正式施测时做了适当修改,删去了这三个项目,修订后的信度指标α = 0.73,重测信度r = 0.70,p<0.001。量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达到较理想的载荷水平(最高水平为0.75,最低水平为0.38)。方差正交旋转后出现四个因素,因素一为消极情绪,因素二为退缩行为,因素三为焦虑情绪,因素四为生理反应。

2.3.2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10]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J.C设计的一种非语言型 的智力测验。实验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1989年修订的城市版,用于筛选被试的 推理能力。

2.3.3 10组图形特征卡片[6,11]每组由8张卡片组成,每张卡片(长9.2cm,宽6.5cm) 上有一个图形,每张卡片的图形由下列五个特征组成:A.图形的形状(三角形或圆形); B.图形的大小(大或小);C.图形内的条纹(有条纹或没有条纹);D.线条的位置变化(在 图形的上方或下方);E.图形内“R”字母的字体变化(大写或小写)。

10组卡片反馈提示的内容“yes”或“no”,按50%的概率随机排列,用8张扑克牌(4张 红色,4张黑色)随机抽取,决定其排列顺序,实验时,由主试按排列顺序用口头语言反 馈给被试,为避免中文“是”与“不是”的口误,采用“yes”或“no”反馈。

信息反馈一致组和信息反馈不一致组采用同样的卡片。信息反馈一致组,每次反馈提 示的信息“yes”或“no”与目标特征出现或不出现一致(如图1),即只要目标特征出现 ,主试就反馈“yes”,没有出现就反馈“no”,被试根据主试的反馈信息就可以确定 这组的目标特征(如图1);而对信息反馈不一致组,每次反馈提示的信息“yes”或“no ”是随机的,与目标特征出现不相关,即信息反馈与目标特征出现是不一致的(如图2) 。

2.3.4 反应性无助问卷(自编),用于测量信息反馈不一致和成绩评价的实验设计对被 试的动机倾向、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问卷是根据Sedek和Kofta关于检验习得无助的理论 编制的。Sedek和Kofta[11]认为:认知活动中如果降低了被试的动机,损害了认知和情 绪,就导致了习得无助。因此,问卷的结构由包括动机倾向、认知和情绪三个维度的12 道题组成,每个维度由3~5个问题组成,采用自陈式5点评价尺度,程度从非常否定到 非常肯定。认知维度主要包括、“(4)我感觉被问题困扰住了”(困扰)、“(5)我在这项 实验中任务完成得很好”(操作自我评价)、“(6)我确信我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确 定性)、“(8)实验中我不能集中注意力”(操作过程自我监控)等四个项目的内容,用于 反映实验操作对被试认知的影响。动机维度包括“(1)我对这项实验感兴趣”(兴趣)、 “(2)这项实验任务完成得好对我很重要”(重要性)、“(11)今后我还愿意参加此类心 理实验”(意向)、“(12)我继续做这类实验会完成得更好”(成就动机)等四个项目。情 绪维度包括“(3)完成这项实验任务时我感到紧张”(紧张度)、“(7)我感到在任务完成 期间很泄气”(泄气)、“(9)实验期间我感到焦虑”(焦虑)、“(10)做这项实验是一项 愉快的活动”(愉快)等四个项目的内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 = 0.75。对量表的所有项目作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出现两个因素维度,第一个因素是关于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因素是关于动机倾向性方面的问题,12个题目在两个因素上的项目载荷平均值为0.66。问卷基本符合实验的构想维度,信、效度都较为理想。

反应性无助问卷的指导语如下:同学:请你根据完成“图形特征识别”这项实验任务 的体验,真实回答下列问题。答案没有错与对之分,仅供研究使用。请你仔细阅读每题 ,然后在符合你的情况程度的数字标号上划“∨”。“1”表示“非常否定”;“2”表 示“否定”;“3”表示“一般”;“4”表示“肯定”;“5”表示“非常肯定”。

2.4 各组实验设计

第一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一致,不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 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不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是“ 对”与“错”的评价反馈。

第二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不一致,不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 内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不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不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 是“对”与“错”的评价反馈。

第三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一致,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容 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是“对” 与“错”的评价反馈。

第四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不一致,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 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不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立即评价被试确定的目标特 征“错”。主试对被试确定的四组卡片的目标特征,全部给予“错”、“不对”、“又 不对”或“还是错”的评价。

四组被试的主试、实验指导语、实验后施测的问卷完全相同。

2.5 实验程序

2.5.1 实验前先给四组被试编好实验序号,每个被试约定好实验时间,每人20分钟左 右 被试坐在主试的对面,中间放置两张办公桌,主试与被试间距140厘米,桌上隔着2 5厘米高的屏障,使被试不能看到主试桌面上的实验材料。被试桌上有实验说明。

2.5.2 主试询问被试的姓名、学号,做好记录 请被试看实验说明,对不明确的问题 ,主试作进一步解释,并演示1~2张卡片。

2.5.3 实验开始,请被试从10组卡片中随机抽取4组(由10张扑克牌对应编号)然后按 抽取的卡片组号依次给被试出示4组卡片,每张卡片出示时间为5秒钟,在出示每张卡片 的同时,由主试做出“yes”或“no”的反馈,50%回答:“yes”,50%回答:“no”, 严格按各组卡片的反馈内容和顺序给予提示。对于控制组(信息反馈一致组),“yes” 或“no”的信息反馈与这组图形目标特征出现相关,“yes”表示出示的卡片上包含目 标图形特征,“no”表示出示的卡片中不包含目标图形特征。对实验组,“yes”或“

no”的反馈与这组图形的目标特征出现无关,信息的反馈与图形的目标特征出现不一致 。在一组8张卡片出示完后,请被试从实验说明中所列的10个可能的答案中选出这一组 卡片的目标图形特征,被试选出答案后,主试将答案记录下来,然后,开始另一组图形 识别实验,直至4组图形卡片识别完成。

2.5.4 4组卡片识别完后,施测BDI量表后测和反应性无助问卷

2.5.5 实验结束两周后,主试到被试所在班级,说明实验设计及意图,消除实验对被 试造成的不良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分析信息反馈不一致对被试抑郁程度的影响

对贝克抑郁量表前后测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t = 1.40,p = 0.165,表明前后测之 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四个实验组之间BDI后测值进行MANOVA分析,F[,(3,86)] = 0.10, p = 0.398。表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并没有导致被试抑郁程度的改变。从B DI量表的分析看,BDI量表前测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 = 0.76,后测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 = 0.75,前后测相关r = 0.70,p<0.001,量表的重测信度较好。说明抑郁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短暂的信息反馈不一致的实验操作不会改变人的抑郁特质,也不会导致反应性抑郁。

3.2 各组实验设计对被试动机倾向、认知和情绪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四种不 同的实验设计组在认知和情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F[,(3,86)] = 10.00,p<0.001。 而在动机倾向因素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F[,(3,86)] = 0.93,p>0.05。说明不 同的实验设计对被试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显著,而对动机倾向的影响不显著。

3.3 实验处理对认知和情绪影响的差异比较 对因素1(认知和情绪)进行MANOVA分析 ,比较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主效应显著(M = 256.68,F = 14.35 ,p = 0.000);信息反馈一致组与不一致组的差异极其显著(M = 459.34,F = 25.69,p <0.001);评价组与不评价组的差异不显著(M = 46.63,F = 2.61,p>0.05),两者无 交互作用(M = 14.57,F = 0.81,p = 0.370)。说明实验处理的主效应显著是由信息反 馈的不一致造成的,与是否给予被试完成成绩对错评价反馈无关。因此,信息反馈的不 一致,是导致被试认知和情绪缺损的关键因素。

3.4 信息反馈的不一致,导致了被试认知和情绪上的障碍,使被试在任务完成后产生 了困扰,自信心降低,自我评价低等消极认知;并且伴随着不愉快、焦虑、泄气等负性 情绪,在上述反应项目上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显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信息反馈不一致,直接导致了被试的无助,影响了自我认知,并且产生了消极情绪。 而有无评价反馈则没有显著影响。

3.5 被试完成任务的成绩分析 每个被试随机完成了四组图形特征识别任务,在信息 反馈不一致的两组,由于信息反馈的内容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两组被试不 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在信息反馈的一致组,信息反馈的内容与正确答案之间是相关 的,被试根据主试的反馈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对信息反馈一致评价与不评价两组完成 图形特征识别任务的判断正确率进行T检验,t = 75,p>0.05,说明信息反馈一致时, 评价与不评价对任务完成成绩无影响。

4 讨论

4.1 信息反馈不一致对认知和情绪有损害,但对动机无损害

本研究的实验是按照习得无助理论在实验室中导致习得无助现象的标准设计的。

Seligman等人认为实验操作无助需要三个标准:(a)在不可控的情境下;(b)有一个恰当 的控制组;(c)在一种新的不可控情境中,被试表现出成绩退化[4]。在过去的无助实验 中,对人或动物,大多是采用创伤性的不可控情境或刺激,如电击,噪音,接下来让被 试完成伤害性的或非奖赏性(不愉快)的活动[11]。因此,不可控事件本身就会损害被试 的动机,伤害被试的情绪。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是沿着Sedek和Kofta关于无助的信息加工 理论的研究,选取不会对被试造成(身心)创伤的不可控事件,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信息 反馈不一致来研究习得无助现象,不可控的事件本身是无伤害性的,与Seligman早期的 习得无助实验设计有区别,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由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的不可控并 没有对被试的动机造成显著影响,但对被试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导致了被 试认知、情绪上的障碍,增加了完成任务的不确定性,降低了自信心,增加了否定性的 自我评价;产生了负性情绪,这与某些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认为,无助削弱 了激起反应的动机倾向,但此类研究中,被试是在体验到不能控制的创伤后,在后来的 创伤活动中,反应动机降低了。这类研究中的不可控事件是不幸的,对被试有伤害性, 其实无论事件是否可控,只要是有害的事件,事件本身就激不起人们积极反应的动机。 这说明,并不是不可控性对动机倾向有削弱作用,坏事件本身就会削弱动机。Seligman 和Hiroto[4]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使用不可解决的辨别性问题(无伤害问题),来证 明不可控性对动机的削弱作用,只能由不可控创伤才能产生这一问题。实验证明,不可 控的奖赏,会削弱被试在后来的游戏中(无伤害事件)的竞争性,降低竞争性的反应,也 没有得出全面削弱动机倾向的结果。Mikulincer[12]在研究中提出,动机和认知的缺损 不是很容易区分的。动机的缺损定义为被试实验中完成反应是为了终止厌恶性的刺激; 而认知的缺损被定义为,被试在随后的逃避任务的实验中,不能重复成功的反应,这样 会表现出认知缺损,也可能是被试不情愿做出那种反应或者是注意力缺乏。近年来,有 些研究认为,人们对不可控事件性质的认识,对导致无助有重要的影响。往往认为坏事 件比好事件更易造成无助[7]。本研究中,信息反馈不一致的实验操作,虽然对被试动 机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实际上损害了被试的认知和情绪,必然会影响到被试的动机。由 此可见,信息反馈的不一致是造成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这与Sedek和Kofta[6]的实验 结果及理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信息反馈不一致的无助缺陷,实质上是认知的特性, 而不是动机的本质。习得无助是人类活动中,认知控制的暂时失调,这种失调是由于面 临不可控情境时,人们得到的是无意义(不一致)的信息反馈,这样使得认知活动的努力 无效(不能得出合理答案),最后导致认知耗尽的心理状态。

4.2 完成任务的结果对错评价反馈

研究表明,在认知活动中,无论信息反馈一致和不一致,主试是否及时给被试有关认 知活动结果的对错评价反馈,对被试的动机、认知和情绪的影响都不显著。这与Kofta 和Sedek[6]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与Snyder和Frankel[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 为失败的经历,是导致无助的一个中心要素,因此,不可控性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本 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信息反馈不一致的情境中,重复失败的评价反馈,对被试的动机倾 向、认知和情绪影响都不显著,对随后的操作成绩也无影响。但这一结果也与某些研究 报告的结果相反。Zeynep C.[13]等用迷津卡片和构词字母顺序颠倒卡片做实验材料, 验证习得无助现象对操作成绩的影响的实验报告中说明:仅仅只给被试关于他们操作成 绩的虚假反馈,但确是积极肯定的反馈,比不给他们反馈,会使他们任务完成得更好。 这样做也可能是通过这种积极反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主观能动性和专心,提高了被 试的动机。Firmin M[14]等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词汇完形难易度的测验研究习得无助 ,表明大学生先完成了困难任务后,在随后完成容易任务时,正确率显著低于先易后难 的控制组,但两组被试在完成困难问题和全部问题的正确率却没有显著性差异,他们推 论被试只要意识到失败就足以产生无助和放弃测验。Kavale和Mostert[15]认为在课堂 中给予那些有习得无助缺陷的学生成功的信息反馈也不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动机。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的不一致是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信息反馈不一致,导 致了不可控的消极认知,损害了被试的认知和情绪。

(2)在信息反馈中是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对错的反馈评价,对动机倾向、认知和情 绪影响不显著。说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是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是 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不会导致习得无助,验证了习得无助的信息加工理 论模型。

(3)信息反馈不一致不会导致被试反应性抑郁。

标签:;  ;  ;  ;  ;  ;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