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史的共鸣——浅析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郝月田

诗与史的共鸣——浅析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郝月田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教师发展中心 055350

摘 要:诗词和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有很多诗词是描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有一些抒发作者感情甚至是写古代生活的。这些诗词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诗词 历史 联系

《中华好诗词》的开播,收获了粉丝无数,我也是忠实的那个。粉丝有男女老少,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参赛选手亦然,看来对诗词的热爱是不分地域、年龄、性别、工作等因素的。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就想把诗词融入到教学中,让它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发扬光大,影响一届届学生。这一实践,我才发现诗词的力量无限,可以辅助历史教学,给学生呈现一种诗词之美,让学生爱上诗词、爱上历史课。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对人物的学习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诗词中有很多可以反映历史人物的活动、心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如武则天的《腊日宣召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从诗中不难看出武则天的性格,她是自信、坚毅的。通过这首诗让学生对武则天先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不难理解她在一个男权社会里一路披荆斩棘,最后以女儿身荣登皇帝宝座,并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盛唐的到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诗中,李白的形象是鲜活的。自在、洒脱的李白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他热爱祖国的山和水,所以写下了《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他重视友情,所以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他藐视权贵,所以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身傲骨的李白经历坎坷,他的诗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诗词也是历史的反映,从诗词中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在《石壕吏》《兵车行》等诗中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诗远比任何史书的描述更形象、震撼。林升在《题临安邸》一诗中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就把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回北方,而苟安于江南,还洋洋自得、醉生梦死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说明魏晋以来高门士族势力的没落。借用这些诗词,以诗词为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诗词同样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们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通过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春节的情况,天气转暖,人们贴对联、放炮竹来庆祝新年的到来。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在重阳这天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类似描写古代节日的诗词还有很多,通过不同的节日,倾注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更通过节日的娱乐活动调剂他们的生活,得以宣泄情感,身心放松。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农家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此和谐美妙的一幕,成为中国古代人们一生的追求。类似的美好画面还出现在王建的《雨过山村》、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性》等。但更多的是写古代人们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每当看到这句我都不由长叹,生活的窘迫何止一个卖炭翁,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创造着财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他们所得甚微,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类似的还有李绅的《悯农诗》、李白的《丁都户歌》等,每每读来总有淡淡的心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也把自已的观点写进了诗中。我们可以用这些观点相反的诗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比如关于项羽过江问题,杜牧在《题乌江壁》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该渡过乌江,重整旗鼓,卷土再来。而李清照在《绝句》中这样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显然李清照赞成项羽的做法,败得光明磊落,死得堂堂正正。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赞成哪种?为什么?关于大运河也有截然相反的评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很显然皮日休对大运河的开凿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大运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福后代。而胡曾在《汴水》一诗中这样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他把隋的灭亡归结为大运河的开凿。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两首截然相反的诗:认为哪一种观点对?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盲信,不盲从,从而拥有自己的辨别、判断能力。

和历史教学有关的诗词还有很多,应用也非常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坚持把更多的诗词引进来,并带动更多的老师进行下去,让诗词在历史课堂大放光彩。

论文作者:郝月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7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诗与史的共鸣——浅析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郝月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