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模式探索一所学校的认识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一所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式转轨的契机
春城小学过去二十年(1978-1998)的改革实验,一以贯之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新的学校模式。在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发表以后,我们把这定位在“面向未来”上。我们的第一本专著就是《未来学校模式的探索》(1996年,周金碧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实验丛书之一)。但是,“未来”毕竟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概念,怎样去操作一种不太确定的实验难度很大。虽然所有的实验都是面向未来的,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我们总想把“未来”表述得更确定一些,所以有时也用“面向21世纪”这样的词语来加以限定。“面向21世纪”虽然在时间上比起“未来”确定得多:未来一百年,但就学校模式的探索来看,单有一个时间维度显然是不充分的。两三年前,未来学家对未来社会有诸多描述,如“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等,但我们对这些描述的认识和认同程度都还有限,所以当时没有把未来学校模式和这些挂起钩来。今年以来,“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成了热点话题,使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的实验探索应有两个维度作为基础。一个时间维度:21世纪;一个经济形态维度:知识经济时代。这样我们的“未来”概念就充实多了。
对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现在有许多研究和讨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这看来已成定论。至于说中国什么时候能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在也有种种的议论,说法不一,但应当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并且调整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则是一致的呼声。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就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任何一种新的学校模式都不可能凭空而生,这正如同知识经济时代仍然有着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一样,只是那时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而那时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将被现代科技所改造和武装。以春城小学过去二十年未来学校模式的探索为基础,怎样聚焦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其转轨契机是什么,这是我们现在要展开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考察。从学校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一种学校模式既要适应当时的经济形态,也要受这种经济形态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最近的研究有一种主张要看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呼声,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教育对经济形态的适应和所受到的制约,更应该考虑教育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从当前教育的弊端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方面。论理这两方面并不是不相容的。即良好的教育总是既与当时的经济形态相适应又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是这两者的有机的结合。当然,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这种结合不是容易的事,是一个实验和调节的长期过程。就拿近两百多年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学校模式来剖析,吕型伟先生最近指出,它的特点是教育的批量化、同步化、标准化。这是工业经济大生产模式的反映。它的缺点就是忽视人的特点。这是他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起科教兴国的作用》为题的讲话所表达的观点。这里把有关的一段话引述如下:
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是工业大生产模式的反映。学校相当于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生产流水线,课程、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则是产品的标准与规格,学生作为原料,在流水线上通过一道道工序,经过锻炼、切削、刨光最后制成“合格”产品。同生产其它产品生产方式一样,特点是批量化、同步化、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同步化的生产方式的好处是经济、有效,便于管理,有利于实施全民普及教育,比起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私塾教育,确是巨大的进步。但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这种同步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从娘胎里就带来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人的特点。人有个性、有差异,还有自主精神,人脑还有深不可测的潜能。实施同步化、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制约了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对个人、对人类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注:吕型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1期。)
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的这种缺点就是教育对经济形态的适应和教育自身规律失调的一种典型表现。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针对上述缺点,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活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杜威的实验,蒙台梭利的方法和德克罗利的教育学,在我们中国如陶行知的实验,他们的教育思想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更好地了解学生,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从而凝聚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提法——主动式方法,不把对象看成“填鸭”。但是这些被冠以“新教育”的实验最终都未能取代上述工厂式的学校模式。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今天的改革实验者予以深思:学校模式的转轨契机何在?
吕型伟先生的设想,以电脑、多媒体、网络为标志的新信息技术为改变这种标准化、同步化、工厂式的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使我们有可能实施既是大规模,又可以个别化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他指出,如果有一种转轨问题的话,这个转轨应该是由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转向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这确是两个不同的轨道。他的这种想法赋予了现代教育技术一种新的使命:成为学校模式转轨的契机,而不只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这确实值得我们在设计模式转轨时予以认真的思考。同时,这种观点也提示我们去寻求上面提出问题的答案:“新教育”的实验未能取代工厂式学校模式,是否由于还不具备我们今天所可能拥有的物质条件。如果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正可以作为上述两种因素:经济形态和教育规律有机协调才可能有优良教育的例证;起码从负面证明了这一点。而正面的证明,则是我们的改革实验要去着力的地方。吕型伟先生倡导的转轨,在《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起科教兴国的作用》一文中只是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创造了条件,其实在别的地方则强调了另外一方面: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是以学生为本。这在《21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1997-2000)课题简介》中作了简明的表述:
高举旗帜:“三个面向”;
课题战略:“以学生发展为本”;
总体构思:“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这些和新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可能克服教育失调的现象而建构起符合时代的新型学校。
我们的讨论之所以从模式转轨开始,而不是从模式的描述入手,是着眼于这样的情况:
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和知识经济时代一样,是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演变而来的,不是凭空建构的,所以启动的开端应是模式转轨,而不是先设计新的模式再去进行实践,虽然现在有许多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说法,但这些说法都不是模式设计。
第二、由于教育现代化的各种工程的启动;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模式的有些因素已经走进现在的学校。虽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些因素的分量不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但这是一些代表发展方向的因素,细心地加以维护和发展,当它发展到能够在学校诸要素中占主导地位,其它各要素都在其影响下发生质的变化之后,一所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也就诞生了。
模式转轨的切入点
模式转轨从什么地方启动呢?从经验上考虑,这有两种选择: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要素启动;从比较难但能带动全局的要素启动。春城小学已经有了二十年的改革实验的积累,在设计推动学校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转轨时,自然是选择后者,这就是教学模式。所有教育改革实验最后都要通过教学来加以验证,即令如有些专家设想的“电子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这里讲的教学模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单一的教的模式,而是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的复合模式,并且由低到高,学的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教的内容要以学的模式的建构为主要内容,指导学习、辅导学习。
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比较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或者说得更具体一些,才能符合缓解对经济形态的适应和教育自身规律相分离的矛盾,使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协调起来。我们认为当前最适宜的选择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根据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是这样六条: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主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注: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教育》1998第3-6期。)
根据这六条来具体设计教学模式,这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这六条中,有些概念是比较专门的,需要认真去把握才能进行设计并付诸实践。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的要求则是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皮亚杰所提出的“图式”,也就是认知结构。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和那种以记忆为能事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因此,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运用从实际来考虑,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在设计运用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地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且在建构过程中要更广泛地吸收信息,教材不是信息选择的结果,只是意义建构的骨架,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全面改造教育技术资源的配置,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具体地讲是:
·改造各专用教室及演播室,使之向多媒体、多功能、综合化发展,并达到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
·重点改造图书资料中心,使之逐步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软件库,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现代化条件;
·改造普通教室,使之达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水平;
·建设校园网并向两头延伸:向上延伸,进入因特网;向下延伸,建立服务中心,为学生在家上网提供服务。
3.突破重难点,主要研究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突破问题。这方面的突破不仅可以带动其它学科的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也可以在学生的能力上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创造条件。尤其要研究低段(1-2年级)语文、数学以学生为主学习的可行性,增强语文数学教师实验的信心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展创新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环。创新活动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来讲决非全新的概念。事实上,除了语文、数学的教学,其它如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劳技很多的活动课都是存在一定的创新活动的。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到语文、数学教学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的紧迫性,也说明这两门学科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严重性。
5.运用“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分类来重组课程板块。目前我们知道的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分类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有的还提出Know-Where(指知道知识在那里)也应单独作为一类知识。学校传递知识或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目前学校是以学科来区分知识的,对应起来看,学科知识主要是Know-What、Know-Why,也有一些Know-How的知识,但是Know-Who、Know-Where的知识却几乎没有。所以学校现在传递的知识是不全面的。同时还要看到,学校传递知识的模式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从小学或者在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过于学术化、体系化;
第二、由于我们对教材的使用过死,新的知识的发展难以在教材中得到即时的反映;
归纳起来讲,我们的知识内容过深过死,所以许多研究者主张进行较大的调整。根据知识的“知识经济”分类体系来重构课程,并且放宽对教材体系的要求,教材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框架,不论教和学都应当根据实际(学生的实际和知识发展的实际),能动地处理。
6.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相适应,切实把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学化的要求落在实处。把心理因素纳入教学模式的设计范围。
7.创造条件把实验向幼儿教育延伸,从小培育其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启发其追求新颖的心理和好奇心态,为进入学校学习奠定基础。
8.创造一种宽松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的“共同体”;形成多元的人际沟通的渠道,提供学生有利于其发展的外部环境。
9.从实践中去求发展,在实践中积累其发展的内心体会,抓住各种机会,积累意会性知识,促进其成长。
10.研究和设计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使之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并促进学生发展的内驱动力。
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其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实验成果,吸收消化,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也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创新性地去运用已经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丰富新的教学模式。
从当前的初步实践来看,也要关注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的负面效应和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办法。举例来讲,由于在机上解决数学问题,一些初等运算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久而久之,会不会带来学生的运算能力下降;同样的,由于在机上识字、写作文,不用笔写,久而久之,会不会带来学生的写字能力下降,加之汉字的艺术教育功能,这就不仅是书写能力问题,还会影响美育。从这样的侧面来考察,怎样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现代读、写、算的模式中,兼顾传统的读、写、算的模式,其分寸应如何把握,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创造模式转轨的条件
模式转轨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条件,形成转轨的新机制,加快转轨的进程,对发展新的模式是很重要的活动内容。
从我们过去二十年的经验来总结,促进模式转轨的条件有五个方面。
1.硬件发展。吕型伟先生提出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模式转轨,可见硬件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为了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一个实验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春城小学是这个项目的首批确认的学校之一。这个项目预定在全国确认一千所实验学校,从这一千所再确认一百所“精品”,春城小学力争进入“一百强”。为此学校提出了一个“点——线——片”的硬件建设方案,计划在政府、社会、学校自筹这三种来源的合力下,建设若干个重点(现在确定是十个重点)、两条线(无线:建设一个低频的播音系统;有线:建设校园网、联网、上网),一片:教室多媒体化、办公现代化,教师配备计算机。这个“点——线——片”方案已经付诸实施,点的建设比较快,线的建设中无线已到位,有线正在实施中,片的建设将分期实施,预计要到下世纪初才能完成。
硬件建设的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以计算机为龙头。但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不同功能,不同性能的各种产品被不断地开发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要跟上这种发展比较困难。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矛盾。
2.软件发展。软件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说明。狭义的软件就是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从当前来看,我们的教学软件开发正在迅速地发展,但是作为以新型学校模式的探索作为改革实验目标的实验学校,由于其特殊情况,通用的软件,特别是以教材为背景的课件我们很难拿来用,因而要在大量的课件或者积件的基础上自己开发软件。这个要求比一般要高,但不这样做,或者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模式的转换就要受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软件开发的力量,我们的设想是大多数教师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否则要进行有特色的或者个性化的教学是很困难的。
广义的软件涵盖的方面很多。这里只讲结构改革一个方面。为了模式转轨的需要,我们现在是组建三处五中心:
三处:德育处、教学处、总务处,这和一般学校是基本相似的。
五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心理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知识创新和培训中心、图书资料中心,这和一般学校就有较大的差异。
从实质上看,五中心以教育科研中心为核心,心理教育中心发挥两方面的功能:承担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研究和实验任务,研究开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发挥两方面的功能: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配置和开发应用提供技术的研究与咨询,为模式转轨和教学模式的设计操作提供技术的支撑。知识创新和培训中心要完成综合性的任务:经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能够掌握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和主体精神的培养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图书资料中心为教育科研提供信息和学习研究的资料。教育科研中心则开展各种课题研究,为其它四个中心的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撑和研究现实问题。
3.活件建设。硬件要靠人去启动操作,软件要靠人去开发和应用,所以落脚点仍然是人;人的因素第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张扬。
过去二十年在活件——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提出了一些目标:
·双重目标要求——合标准:大专学历;合要求:能够进入改革前沿;
·能力上的三结合——教学、科研、管理;
·综合专家型——综合型专家;
·学历的多元化和学历的再提升——双学历、三学历、硕士、博士;
·学术流派的创立;
·走出高原——在重点学科和新学科形成特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活件建设是最为艰巨的任务,而一切的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此。
为了近期内模式转轨的需要,活件工作的重点是:
第一、加大和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不仅是指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开发和利用,也指学习过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运作的教师对于这些方面是比较陌生的,就是新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由于大学师范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在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准备也是不足的,所以在岗培训非常必要。
第二、树立创新风气、建设创新体制、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我们参与竞争的源泉,只有创新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模式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创新的风气,以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创新培训中心要把教师的创新活动管起来:设计有些什么新的思路,实践有些什么新程序、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和方法,都要进行积累、交流,并采取激励的方法。
第三、根据形势的发展,逐步创设组织学习化的格局,形成学习化组织。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形成学习化组织是最具优势的。春城小学长时间以来就非常重视学习,但从学习化组织的标准来看,这方面仍然需要加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建设终身学习的体制,特别是在学历达标以后的学历多元化和学历再提升方面要加大支持的力度,经常化和制度化。
4.重视舆件的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不论对于那一方面来讲,都是新事物,对于新事物,一项重要的策略就是加大宣传的力度。春城小学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实验的步伐是大的,涉及的面是很宽的。虽然得到广大的家长的支持和认可,社会舆论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也不可忽视由于舆论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而导致一些误解,带来工作上的某些被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舆论工作,重视舆件的建设与开发。
舆件开发总的讲是一个学校的形象问题:要把自己推出去,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整体形象,教师的个人形象,学生的形象,这些都是舆件的形态,都要去做工作。当前舆件的重点是介绍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及其将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学校教育怎样适应,从而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5.潜件建设。历来我们对潜件的建设都很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如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绿化、美化、墙面宣传,都下了功夫,有特色,效果也好。问题是从跨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已在扣响我们的大门反映较少。计划以此为重点进行潜件的改造。从当前的宣传的热点来着眼,布置“世纪回眸”走廊、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料展、图片展,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