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县胜利镇小学武胜638410)
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突破口。如果思维活跃,就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思考中学习,从交流合作中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自学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做法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提问激趣,诱导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小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先预习,再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带有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布置给学生观察图画的任务。再板书出几道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桂林的水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在学生搞清这些问题答案后,老师带启发性的点拨。这样有目的地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指导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语阅读教学中,为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我采用“导学五法”,逐步推进,形成特色,培养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
1、教给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初读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初读课文。(1)本课属于哪一种体裁的文章?(2)全文写了什么?(3)哪一段是重点段?让学生初读后,回答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给学生自学字词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先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遇到一字多音的情况让学生将字联成词,在字典中确定读音,遇到一字多义的情况。我教学生找准这个词,精读带词的这个句子,深刻理解意思的科学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掌握分段规律,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一般常见的记叙文叙述的方法有四种:(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2)按时间顺序写。(3)按方位的转移(变化)写。(4)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写。给课文分段时,我提示学生首先要分清文章的作者是按哪种方法记叙的,我们就采用哪种分段方法。让学生先要通读,后精读,达到掌握方法,分段准确的目的。
4、教给学生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的方法。在教学生划分段意后,要求学生逐段精读课文,认真思考,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或中心句来归纳段意。在归纳完段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思考:全文主要写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5、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问题,教会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完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熟读深思,想出答案。
三、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所学知识和教师教法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读书生疑,读书解疑,是一种自语自得,自主学习的极富潜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激活思维,鼓励求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时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选择,自我表现,主动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将来才会有选择地学习,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体现创造性。可以选择内容,可以选择学法,可以选择理解,可以选择练习,可以选择伙伴。就学习方法而言,它是因人而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法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以不断优化学法,提高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比如同样是学习课文,有的同学习惯圈圈划划点点,边读边点评;有的同学习惯边读边想边和同学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喜欢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开来;有的同学喜欢从课后的思考作业学进去。在表述学习结果时,有的同学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可以用图画来说明课文的意思;有的同学可以用要点归纳的方法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无论哪种,我们都应允许并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真正地读书、思考、创造。
四、总结良方,及时推广,培养创新精神。
在指导学生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学习方法,创造适合自身学习的新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探索出新的学法。
1、根据结果找起因。学生在通读课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内容是东汉末年,周瑜在赤壁这个地方用三成兵力打败了曹军八千万的故事。个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结果找曹军失败的原因。从而激发了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
2、自行设计问题,精读深思解疑。部分学生在寻找故事起因时,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1)周瑜为什么会取胜?(2)周瑜为什么会想到火攻?(3)周瑜用火攻曹军分哪几步进行的?(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自行设计题,自找答案,把他们引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从而诱导他们一步步去细读深思,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通过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方法,经过老师介绍推广,给全体学生以启迪和引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要在小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大胆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论文作者:陈仲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方法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同学论文; 可以选择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