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10)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本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归“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因主要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以及脾胃虚弱等,临床上需要把握中医辨证的实质,准确选药组方,中医药可取得显著效果。本文主要就我临床经验浅谈半夏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应用,并附临床医案一则。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 半夏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035-01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85% 的患者有此症状,该类患者上腹部疼痛多无规律,疼痛与饮食无关; 其次,约 70% 的患者有腹胀症状,多因胃内有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再次,约 50% 的患者有嗳气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部饱胀感暂时缓解; 此外,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此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 最后,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也是临床常见症状[1]。慢性浅表性胃炎虽然前期症状较轻,但如未得到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变成为胃溃疡、穿孔、出血等严重疾病;同时,影响呼吸系统,因腹腔胀气,横膈升高,胸腔变小,肺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导致呼吸困难; 若慢性浅表性胃炎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久而久之会产生病变,恶化成癌。慢性浅表性胃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占接受胃镜检查门诊患者的80% ~ 90% ,男性多于女性,发展中国家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主要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2]。酒精、浓茶、咖啡以及进食硬质粗糙的食物或过冷过热的食物亦可导致胃黏膜反复性的物理损伤[3]。此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发黏膜屏障的损害,保护减弱,进而导致黏膜损伤。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因主要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以及脾胃虚弱等,这些病因均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肝胃不和者主要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脾胃虚弱多因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而发生胃脘疼痛。脾胃湿热者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熏蒸湿土,故胃腕灼热胀痛,肝热可夹胆火上乘而见口苦口干。胃阴不足者多为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见胃痛隐隐。阴虚液耗津少,无以上乘下溉,则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胃络瘀阻者多因气滞日久,导致血瘀内停,脉络雍滞,不通而痛。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之分。初起多实,久病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临床中应结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进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此,我仅结合临床经验浅谈半夏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痰、止呕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剂均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胸胀,咳逆肠鸣”。《伤寒论》中张仲景所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心下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三方中均有半夏,可以充分肯定半夏在治疗胃病中的疗效。随着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如熬夜、大量饮酒、夜晚进食肥甘厚味之品等致罹患“胃病”的人群普遍增多。根据我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属脾胃有湿者居多,患者多表现为胃腕部疼痛不适,胃胀,反酸,口渴,排便黏腻不爽,苔厚腻,脉滑。患者兼胃寒则多用姜半夏既燥湿化痰又兼有暖胃之效,亦可加入少量干姜温胃散寒;患者平素便干,易口腔溃疡则用清半夏,量易少且轻,多用6g入药,避免半夏干燥之性加重火热之症,亦可加入少量黄连以降胃火;素体肥胖,恶心呕吐,大便粘腻可加重清半夏用量到12g;平素患者急易生气,咯痰不爽,心下胀满,情志不舒者用清半夏且多配伍佛手、香橼、枳壳理气疏肝解郁;舌上布有紫黯斑点,胃痛者配伍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临床以胃痛为主症者,脉多弦滑,常配伍延胡索行气止痛;反酸严重者常配伍乌贼骨制酸止痛;胃胀伴有饮食不化者多配伍焦三仙健脾消食。
临床医案一则:曾治一病人陶某,男,52岁,间断胃脘部胀满不舒10年,加重一周,口干,便秘,大便4-5日一行,排便粘腻不爽,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痞满 湿热内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用清半夏12g、厚朴9g、炒白术10g、党参10g、黄芩6g、甘草6g、川芎6g、佛手12g、赤芍10g、枳壳12g、陈皮6g、砂仁3g,7剂,日一剂,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二诊,患者诉因食肉而胃脘胀满加重,口干较前好转,大便两日一行,此时应辨证为饮食积滞,原方加鸡内金10g、焦神曲10g、荷叶10g、佩兰10g、石斛10g,厚朴量减为6g,去赤芍;三诊患者诉诸症大减,舌淡黄,脉滑。原方半夏调整用量为10g,加太子参10g。纵观患者治疗全程,可分析出患者初诊时体内湿热较重故以清热燥湿为主,二诊患者因饮食所伤而致,故加用健脾消食药以除痞,临床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辨证取药合理,故三诊时患者疗效显著,且体内湿热较初诊时减轻,故清半夏用量较前减少。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脉证合参,化裁得当,多能收效。
小结:慢性浅表性胃炎本身并不难治,但本病早期症状很不明显,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略,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所以一定要加以注意并及时治疗。中医学本无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名,究其病因病机,当隶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本病在临床上应注意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半夏本身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一味药用量不当可能由良药成为“毒药”,因此,其用量应根据患者体质、舌脉谨慎把握,尚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阮学鹏.2种治疗方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0):40-50.
[2]肖潞德,叶人,吴晓东,等.胃炎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综合杂志,2008,34(16):2431-2432-2436.
[3]杨明诗,陈立军,黄冰.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105.
作者简介:于亚丽(1992-),女,天津中医药大学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方向。
作者简介:于亚丽(1992.1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方向。
论文作者:于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半夏论文; 患者论文; 浅表性胃炎论文; 脾胃论文; 胃痛论文; 症状论文; 燥湿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