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论文_杨雪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干部二科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对疾病认知情况以及护理后情况和定时复查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自理能力、饮食习惯和自主服药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定时复查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能够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患者复查率,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连续护理;老年慢性病;饮食习惯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患者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医疗卫生问题,老年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庞大的患者人群也给国家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可对国家经济造成制动效应[1]。护理服务是老年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但由于患者人群庞大,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服务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难题。老年慢性病患者需求主要在护理、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服务,以及关于饮食、药物、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教[2],而患者一旦出院往往就会缺少这些方面的护理指导,影响患者的康复。我院对5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了连续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7例,有女性23例,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2±4.5岁;患者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3±2.6年;患者疾病类型有慢性支气管炎13例,心血管疾病20例,糖尿病9例,其它慢性疾病8例。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9±4.2岁;患者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0±3.1年;患者疾病类型有慢性支气管炎15例,心血管疾病19例,糖尿病10例,其它慢性疾病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等资料痉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本研究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符合以下条件:①患者符合WHO关于慢性病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病程不低于2年;③排除有智力、听力、语言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排除有重症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建立患者病例档案,在分诊护士的帮助下完成入院手续后由病房护士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按照医院规定完成标准化的护理服务,如指导患者根据医嘱用药,并且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协助患者完成检查,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护理宣教等等。

观察组老年慢性患者则接受连续性的护理,具体如下。①由专科医生、护理学专家、心理医生、康复师、营养科医生及临床护理人员组建连续性护理小组,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制定安全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3]。②护理小组中临床护理人员接受定期业务学习,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沟通技巧等,以提高业务能力。③对住院患者完成常规的护理服务,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以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明确日常注意事项。④对出院患者应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细致耐心的讲解注意事项,病为患者作出明确健康指导,指导其日常饮食、活动、用药等各方面相关知识。提供联系方式以便患者咨询,对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复查时间[4]。⑤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联系,积极通过家庭访问或电话随访等形式继续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病定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将护理服务延续至家庭,以及时纠正患者在非住院期间因缺乏指导而产生的认知和护理偏差。

1.4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饮食以及防治措施的认知情况和患者的自理能力、自主服药意识、饮食习惯等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定时复查率。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如有理论T值<5则使用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连续性护理是由美国卫生保健界提出并经过护理实践正式更新的一种理念,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慢性病的管理中,有研究显示[5],连续护理模式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3]。我国的连续护理模式起步晚,但随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增多,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护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已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连续护理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可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制定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在完成基础护理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督促 患者遵医嘱治疗,并且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连续护理改变了传统护理的结束点,不再是患者出院,护理服务结束,连续护理是要将护理服务延续到社区,到家庭。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家访,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护理认识和行为,使得患者在家休养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自理能力、饮食习惯和自主服药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定时复查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连续护理模式能够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患者复查率,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孔灵芝. 关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2-5.

[2]石霞,刘玉玲,王雪梅,等. 老年慢性病病人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10,24(10):2563-2566.

[3]王美秀,周燕珍,黄美娟. 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8):75-76.

[4]高惠娟. 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67-68.

[5]顾贵芸,朱艳. 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3):93-95.

论文作者:杨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论文_杨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