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哲学思考与政策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启示论文,哲学论文,模式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州模式从形成而引人注目,到进步而被人仿效,可认为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温州区域管理颇具特色,这里只谈政府和百姓的关系,它是政策研究之焦点。
一、温州模式的区域管理
1.民闯官放,温州模式的建立
早在文革开始不久,温州与全国一样处于无政府状态。地少人多,有些农民就外出弹棉花、补皮鞋以谋生存,有些农民办起社队企业以求富裕。经商有传统,一些市民就开起小店办起工场。然而,这些都曾在文革中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而遭受打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商办企业原则上被允许,具体条文却还欠缺,尤其是经过几年的积累,私人企业的规模略微扩大就跟当时的意识形态产生冲突。“富而不仁”早成金科玉律。在这种环境下,温州百姓的“闯”,决不只是经济上勇担风险,也不只是精神上吃苦耐劳,而是闯进了文化的禁区,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这需承担被打成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政治风险。温州官员清楚地认识到,在城乡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国家投资欠缺的条件下,经济要发展,只有靠群众自己去闯荡。政府没有能力去保证每个经营者都不亏本,政府却应该保护这些勇于改革者的合法权益。但当时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相当普遍。于是,政府采取无为而治的“放”,这是切合当时实际的上策。当然,温州政府的高官不仅需要洞察民情的智慧和审时度势的才干,更需承担政治风险的魄力
正是民闯官放,改革十年温州形成了自立、务实、创新、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
2.民上官导,温州模式的进步
到88年,温州民间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温州的发展。温州政府及时制定了以民间资金改造人民路为起点的城建政策,开始从“放”转向“导”。然而,89年的政治风波和三年的治理整顿,姓社姓资的争论升级,很多私营企业被重新戴上红帽子,不少老板出国定居,城市改造停滞不前。
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给温州模式作了肯定。温州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以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出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以促使企业上水平,创品牌。而且在全国率先实行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有了政府的实际支持和政策引导,温州民众就拼命抓住机遇上规模、上水平。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开始征地建厂,也引进了国内外先进设备,温州的交易场所变成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世界各地也建起一个个温州村。温州的服饰鞋袜等轻工产品和电器阀门等机电产品在国内外获得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还创出一批名牌。温州的城乡建设也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民上官导,温州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已被经济欠发达地区借鉴仿效,也为解决员工下岗的国企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
3.民学官学,温州模式的提升
近来,温州政府提出“产业现代化、城建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三大战略,揭开了温州模式的新篇章。人的现代化是三大战略的核心,其关键又在于干部现代化。必须建立新型的官民关系,才能达到上述战略目标。
人要现代化,必须靠学习。在成功中学习,在失败中学习。百姓要学习,官员更要学习。官民应是同学,共同制订并遵守规则,一起来监督和完善规则。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吸纳和积累,学习更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学习的同时我们来铲除虚假,抑制低劣;学习的同时我们来铲除腐败,抑制怠惰。官民同学,学习中求得公正,学习中谋取发展。也只有这样,温州模式才能从市民文化走向公民文化,真正得到提升。
二、温州模式的文化特征
1.市民文化是温州模式的现今状况
民,社会学概念,区别于罪犯和官员的普通百姓。市民,又区别于农民和士兵。
市民文化反映市民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温州模式鼓励百姓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自担风险,自主改革,自谋富贵。这模式使得长期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说教和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行为准则中生活的百姓,思想得到了解放,生产力也就大大发展了。
然而,市民文化的缺陷也相当明显,以下弊病在温州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自我中心,少顾大家。温州家居,房内金碧辉煌,房外又脏又乱;温州产品,精益求精不多,粗制滥造不少。温州会议,准时到场少数,迟到早退多数。
——急功近利,不虑长远。项目首选短平快,技术难达高精尖。经营,重钱轻誉,重商轻文;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机巧竞争,不善合作。单打独斗,机巧灵活;紧密合作,终难协调。过分追求自由自主,规则约束不够自觉。作100万元的老板滋滋乐道,当1000万元的伙计心里别扭,宁当鸡头,不作凤尾。仅在温州难以真正发挥集团的优势。
——享受富足,缺乏品位。小富即安,及时享乐;讲究排场,攀比脸面。子女上学,不惜血本;自身学习,不花时间。不厌小利而成功,不图大业而停滞。
——信奉钱权,淡薄法制。实利厚重,齐向钱看,办事求人,重礼开道。拍马奉承,依仗权势;卖官鬻爵,拉帮结派。钱权交易假大空,敢怒不言法无用。
2.公民文化是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
公民,法学概念,仅排除罪犯,不再分官与民,也不分市民、农民、士兵。
公民文化反映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下面简要综合地指出其墓本特征:
——个私为基,大公为本。个体是组成整体的基础,充分满足个体需求,整体才能发展。公民文化以保障个私合法权益为基础,以倡导先公后私,大公促私为根本。
——现近为基,长远为本。只有解决好近期现实的问题,才能使每个个体充满信心投身实践和变革。但是,这种实践和变革若给后续发展设置障碍,则必得不偿失。公民文化以现实需求为基础,以持续发展为根本。
——竞争为基,合作为本。人类的进步依靠个体间公平竞争,依靠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紧密合作的竞争才能取胜,才有益于全人类。也只有诚实信用,互谅互助,合作才能紧密。公民文化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诚信合作为根本。
——经济为基,人文为本。经济活动直接满足公民生存生活的消费享受,满足公民的功利需求。功利的获得必须接受公众善恶美丑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发展的要求,又只能在不断探索求真的过程中确认。这就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公民文化以经济为基,以人文为本。哲学中以功利为基,以真善美为本。
——规则为基,方法为本。竞争需要规则,合作需要规范,评价需要标准,奖惩需要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不妨统称为规则或法制,人类一切活动必须受规则的约束。而且制订和执行规则的方法也必须是公认正确的。公民自主制订规则并有效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便是人类民主的精神。公民文化以法制为基,民主为本。如不限于社会学,哲学中以规则为基,方法为本。
毫无疑问,公民文化将是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温州模式的政策启示
1.自立、务实、创新的温州精神凝聚了新中国三代领导之思想精华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缔造了一个和平的中国,自力更生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代领导创建了一个繁荣的中国,实事求是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代领导将带来一个文明的中国,创新争优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持续稳健的发展还将不断证明,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发展。
自立、务实、创新的温州精神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智慧和魄力,我们的政策当然应该倡导并贯彻这种精神。
2.市民文化是政策的基点,公民文化是政策的目标
市民与繁忙的工商业联系紧密,市民又与繁多的城市规则相关,市民的所思所干成为社会的潮流。满足市民的合理需求,调整市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是社会维护公正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当然也应是我们政策的基点。严厉制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积极鼓励先人后己,大公促私。这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克服市民文化的弊端较快形成公民文化。
至于温州的区域管理模式则因历史条件特殊,不宜简单复制仿效。或放或管,皆要宽严适度。如若干部群众素质都较高,直接采用官民同学的方法,便能更快达到目标。实现现代化取决于全民素质提高的速率。笔者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可否考虑将“教育部”更名为“教学部”。一字之差,旨在促使政策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3.温州模式的思维特征对政策创新的启示
立点观场。公民不需要官老爷,也不需要公仆。公民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的官员。公民难以接受大公无私和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公民期盼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官员和政策,更期盼大公促私能帮助自己发展的官员和政策。公民崇敬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官员,在特殊情况下自己也会做到舍己为人、舍私为公。若将政策制订得更切合实际一些,我们不就能更紧密地团结广大公民更高效地工作吗?
动寻机会。公民寻求的不是现成的金钱和保险,走南闯北寻找的是机会。不仅是发财的机会,还有参与竞争、接受评价的机会,公开公平的机会。机会靠规则及其制订执行的方法来保证其公正。我们的政策已处处贯彻了这一原则吗?
我们在大力倡导创新,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否已经建立?有哪个单位对科学(非指技术)的自费研究者的成果承担评价的责任呢?难道只有拿了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之后才能创新?难道科学领域不需要自力更生吗?温州这种有特色的思维将有助于解除20世纪全人类基础科学的深重危机,我国各级决策者如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给予政策扶持,将对中国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逆来创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直让政策制订者十分恼火。不妨冷静分析评价。如果这对策明显妨碍大局、制约发展,必须严厉制裁,绝不手软。如果这对策迎合了广大市民需求,与持续发展并不对立,则应及时修正政策。如果这对策还带有推广意义的创造性,则应及时奖励和推广。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出台要慎重,事先充分听取公民意见,多听反面意见有益无害,尤其是在基层工作的官员和学者的意见。分析评价并非易事,关键在于这种程序如何真正做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本文尝试用辩证法和公正论来分析温州模式,也对哲学和社会学的某些基础领域作点探索。失误疏漏肯定不少,新术语也有待提炼,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