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痛苦与思考_地震论文

汶川地震后的痛苦与思考_地震论文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痛与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汶川论文,大地论文,震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迸发。这一刻地动山摇,这一刻定格在全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时间一天天逝去,我们在悲痛中送别离去的亲人,在灾难中凝聚起团结的力量。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民众在向世界昭示着一个强大的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中国!痛定思痛,除了悲哀和群策群力之外,我们更需要好好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因为灾难还会不期而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是战胜灾难的最有力的武器。

痛思之一:地震科普教育体现在哪里?

资料:“上课铃声响了,地理老师夹着课本进了教室。老师还没讲几分钟,大家突然感到教室微微一震,老师表情立刻就变了,马上让全部同学起立,让大家跑出门外,站到操场空地上。”“老师一直很镇定,他指导我们逃生。”“幸好老师懂专业知识,又冷静,班上所有同学都逃过了一劫。”“我们班级站到操场上后,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纷纷跑了出来”。“此时,地动楼摇,老师们还是觉得不安全,就将学生转移到附近一条河堤上。跑着跑着,教学楼的方向传来一阵巨响,平时上课的教室就在身后倒成一片。”

——摘自《天府早报》

这是汶川县漩口中学董硕同学讲述的故事,这也是一则让所有地理教师都会感到欣慰的报道。只可惜,汶川大地震中与此相类似的故事太少太少,尽管这儿处于一个大的断裂带上,这儿常发生小地震,但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并不多,地震常识并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在北川县的一个礼堂里,有200多个中小学生在等待演出,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秒,地面有了轻微的晃动,包括县长在内,没有一个人作出正确的反应,直至震塌了半个礼堂!试想,最初的几秒何等重要!可以跑出去多少学生!

我们记得,唐山大地震后,曾经有一个时期,关于地震预防和自救的知识,在学校是必修课,在老百姓中传播得也比较到位。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知识,也许灾害来临的瞬间,有关的记忆会立即被唤醒,可能就拯救了一个乃至数个人的生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地震灾难的记忆淡忘了,这些知识的普及也没有人关注了。甚至于地理课程中关于地震的内容也一减再减,在有些版本的必修教材中竟然毫无踪影,即使在新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模块中,有关地震的介绍也不过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给我们烙下了太多惨重的记忆:1976年的7.8级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7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直接死亡10万多人,而死于震后瘟疫和饥荒的高达70多万人。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不是老话,这是真理。我们应该向邻国日本多多学习,在日本,地震应急措施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地震体验与自救模拟演习常有举行。如果追问一下我国地震知识在学校难以普及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这样一个答案:这不是中考和高考的重点!在此呼吁:生命高于一切,做好地震科普知识的教学工作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痛思之二:地震监测预警工作难在何处?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网友责骂地震专家不作为,实际上这项指责缺乏科学依据。地震的监测与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预报地震决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地震预报只有做到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准确,才有实用性,政府权威部门才会向公众发出地震预报。实际上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迄今为止,人类唯一被联合国承认的震前预报案例就是1975年的辽宁海城-营口7.3级地震。

资料:早在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员陈学忠就曾著文《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陈学忠说:“四川处于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这里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数,居全国之首。但这些年,它平静得让人生疑。两个世纪以来,四川地区强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年,最长34年,最短3年,但从1976年以后就没有七级以上的地震了,这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中、长期预报是一种地震趋势的估计,虽然不能指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但对工程及生产建设有重要影响。资料中陈学忠所谈的就是中、长期预报,但这个预报并未引起地震工作者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主观因素看,当地政府部门对这样的预报不会广泛传播,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更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是每一届政府都不愿见到的现象。

对于民众而言,最需要的是震前的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短期预报是指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临震预报是指预报24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大地震之前要做出临震预报,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动物的宏观异常,二是有丰富的前震活动,比如小地震频发。地震工作者认为,这次汶川地震既没有动物的宏观异常活动,也没有任何前震活动。但民间流传,当地有些水库、河流水位骤降,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痴呆不动,实际上这些反常现象,可能就是地震前兆,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5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还发布了一则“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的新闻,现在难以考证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说明当地有关于地震的传谣,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当然,科学观测才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我国目前共有1000多个地震监测点,但平均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密度就很小了,而在西部地区,囿于勘测环境、交通和经济发展,其地震监测台网的密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尽管我们都知道西部地区更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把减少地震灾害的希望不切实际地寄托在准确预报地震之上,而应该采取更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便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痛思之三:建筑物的抗震系数谁说了算?

资料:“可以负责地告诉你,绵阳五所希望小学的建设均由我经办,而此次大地震未能撼动一幢,巍然屹立!师生未损毫发!”——由最牛小学承建人×先生发给我的手机短信。在单位地域死伤最严重的北川大地震中,北川中学教学楼迅速淹没二千多名学生,但北川邓家汉龙希望小学无一人死亡成为一个奇迹,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所谓奇迹——就是你修房子时能在十年前,想到十年后的事情。

——摘自李承鹏的博客

汶川大地震中最令人痛心的画面是一栋栋倒塌的教学楼、一排排等待家长认领的书包、一个个走上天堂的孩子。资料中提到的两所学校,同位于北川,为什么汉龙希望小学能够巍然屹立?因为工程的承建人为了把好质量关,曾经发了许多火得罪了很多人。而北川中学的小女孩白灵在中央电视台赈灾晚会的现场哭诉,当她从三楼跳下时,几秒钟的时间五层的教学楼仅剩下两、三米高了;可就是这幢垮塌的教学楼从1993年开始建设,到1998年才建成,曾被评为优质楼,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楼是优质楼?

扬州市文津中学新教学楼落成了,校长拍着胸脯说:“我150%地保证,这幢教学楼能抗8级地震。”现在才能理解,这位校长自豪的话语中充满着对孩子们生命的珍爱。但是,有多少校长敢于保证教学楼的抗震能力?有多少教学楼可能不堪一击?

美国、日本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大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很少,如1989年美国旧金山发生7.1级地震,死亡67人,地震也是突然而降,人们没有任何防范,为什么伤亡人数很少?不是因为预报与救援,而是因为当地房屋有非常优越的抗震性能。

震后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很多,也许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为什么这次地震倒塌了那么多房子?我们还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地震局联合建设部早就发布了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如四川省的建筑防震标准是防7级地震,但是真正有多少楼房能抗7级地震?如果真能按标准执行,有些房屋绝不可能在几秒钟内变成一片废墟。当然,如果有经济能力,更有必要提高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因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中枢,学校与医院不能垮!

总理说:“多难兴邦”!一个聪明的民族一定会在灾难中学会反思,获得前进的动力。

标签:;  ;  ;  

汶川地震后的痛苦与思考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