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形成与发展的新境界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实事求是形成与发展的新境界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实事求是形成和发展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新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3)01-0009-0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步深入,实事求是的内涵不断得到新的发 展。党的十六大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和贯彻进入了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实事求是

马克思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主体来 考察对象、现实和感性,建构了全新的哲学视野和哲学空间。具体说来:

第一,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坐标系统的转换。直观唯物主义考察世界的坐标是“客体 坐标”,实践唯物主义则完成了由“客体坐标”向“主体坐标”的转换。在实践唯物主 义看来,直观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这是一个无人的、非 人的世界。而实践唯物主义是要考察人的世界,因此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实践出发, 从而建立一个考察世界和人的发展的新坐标系统——“主体坐标系统”。

第二,实践唯物主义完成了出发点范畴的转换。直观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范畴是“物质 ”——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活动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实践唯物主义则完成了出发点范畴由 “物质”向“实践”的转换。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人类产生之前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和 人的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世界的纯粹客观性,但却致力于从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出发认 识世界、社会、人和思维。

第三,实践唯物主义确立了全新的哲学建构原则。旧唯物主义以“物质发展原则”建 构起整个哲学体系,完成对“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的解说。实践唯物主义则 以实践为整个哲学的建构原则。一方面,它要求突出人类的主体性,回答的是“世界对 人应该是怎么样的?如何使世界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等问题,是一种“改变 世界”的哲学;另一方面,它要求哲学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实现哲学 的开放性,是一种开放的哲学。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转化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 器。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1]“实事求是”本来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或态度。毛泽东在深刻领 悟马克思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把“实事求是 ”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在论述实事求是的态度时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 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 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 点,找方法的。”[2]毛泽东解释实事求是的含义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总而言之,毛泽东是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内涵, 赋予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涵。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实事求是的意蕴是:第一,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实事不是 外在于人的、静止的、感性的存在,而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它内在地 包含着客体存在、主体存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在这里,客体存在不依赖于 主体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但它决不是与主体无关的自在之物 。一方面,具有客观性的客体存在具有对主体的先在性和基础性;另一方面,作为实践 活动的对象,客体存在又是由主体建立的,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 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 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 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之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 程度为限。”[4]因此,客体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实事除了包含客体存在 外,还包含主体存在。主体作为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 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任务。为此,它不仅具有自主 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而且还必须首先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主体作为客观性的存在,既 有肉体自然力,又有知、情、意等精神力。与此同时,主体还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 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中的存在。因此,主体存在同样也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 性。不仅主体和客体的两极存在是实事的内涵,而且客体和主体的实践的联结方式也是 实事的重要内容。主体和客体是通过一定的中介而联结起来的。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联 结起来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体因此拥有一定的选择自主性。

第二,“求”是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求”不是单纯的认识, 而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而发生的认识过程,是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因为,单纯的 认识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 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 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 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5]一方面,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 性为基本特征的客观现实性活动,它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稳定的一般的知识,即提出 了人认识对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又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 ,从而使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成为可能。伴随着实践活动而进行的“求”的过程, 不仅要求知客体是什么,即从观念上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求知客体对主体有 何用以及客体应如何满足主体的需要。因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且是认 识的归宿和终点。“求”决不是仅仅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使之成为“为我 的存在”。因此,“求”决不是少数神秘人物的神秘的直观和直觉活动,而是社会实践 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感性活动。

第三,“是”是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实践唯物主义 看来,“是”并非仅仅是客体或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而是包含客体运动规 律在内的实践活动规律。纯粹的客体运动是没有自觉意识参与的,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是一个纯粹合规律的过程,是真理所反映的内容。与客体运动规律不同,人的实践活动 规律,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规律。在人的自觉活动中,人们 不仅要正确地反映客体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力求达到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要在自在存在 的客观必然性链条上打上人的目的的烙印,实现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人的实践活动规 律,体现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总之,在实践唯物主义视 野中,“实事求是”的意蕴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寻求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实现人 们改造世界的目的,满足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和求解放的价值需求。它对诸如实事与人 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规律与目的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统一的理解。它既看到“实 事”“求”“是”每个环节中的客观性的一面,又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着的主体性的一面 。进而言之,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和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价值追求。

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新贡献

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 “僵化”“极左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在领导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践中,不仅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而且将它大大向前推进。邓小平的新贡献在于:

第一,把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这是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作的系统概括。党的十二大据此明确规定:“党的思想 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方法,实事求是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过程。

第二,说明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邓小平是在 世界观的高度上看待解放思想对于实事求是的意义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 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在邓小平看来,思想僵化是主体 的一种精神状态。“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 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 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 搬照转”[1]。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实践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第三,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政治路线统一起来。党的思想路线是支配党的行 动的指导思想,党的政治路线是广大人民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敏锐 地看到,世界进入到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实践应由革命和战争变 成建设,“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1]。邓小平还 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 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 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 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1]在思想路 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上,邓小平认为,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得以实现的前提。他说:“ 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 去。”[1]这样一来,邓小平就从与政治路线相互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确立党的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意义,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内涵。

邓小平正是从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 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 导集体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

三、实事求是的新境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沿着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探索着,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向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具体体现在:

第一,面对新的实践领域和境界,提出创新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当前时代,尽管 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是,战争威胁一直没有退去,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 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仍未解决。更加重要的是,世界多极化 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军事竞争、文 化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经过13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历 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日益 多元化,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新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者、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社会的变动性增强,我们的建 设实践进入新领域、新境界,党面临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 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 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性。”[6]换言之,面对新的实践领域和境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集中 体现为创新。创新首先表现为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 理论篇章;与理论创新相应的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 其它各方面的创新,这是我们党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二,对人民群众的当代内涵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界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他们的政治归属? 如何界定人民群众的当代内涵?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提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 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 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6]这是充分体现理论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论断。

首先,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劳动问题上的观点。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以简单劳动为例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劳动部门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如何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从而阐述了剩余价值 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一种教条化的理解, 偏重于承认简单劳动的价值,没有充分重视复杂劳动对于社会财富增长的意义;偏重于 对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价值创造意义的肯定,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等复杂劳动对于社会文 明的进步,对于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 》中呼吁:“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和认识。”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上述论断表明,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对马 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应有突破性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不仅需要物质生产,而且需要精神生产、观念创新和科学管理;不仅需要简单 劳动,而且需要复杂劳动;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而且需要脑力劳动。因此,“不论是体 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其次,江泽民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思想的理论智慧。在中国 这样政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没有前例的伟大事 业,要突破前人的很多做法,要有很多创新。在这个时候,难免引起争论和疑惑。如何 对待这些争论和创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搞争论, 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 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7]“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 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 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 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6]他们的活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因此,对他们的创业精神要 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要表彰,可以吸收他们到党的组 织中来。

再次,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回答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表明,党是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那么,党将如何对待还在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工 农群众?他们的劳动是否不再得到承认和尊重?江泽民的上述论断表明,简单劳动和复杂 劳动一样,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因为它们都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今后,在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工农群众的整 体素质将得到提高,他们的整体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 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 意依靠工人阶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地界定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内涵必 然得出的结论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 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 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 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人民群 众的当代内涵的界定,更加明确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实践目标——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 群众利益的真正意义。

第三,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领导人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事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事 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景和人民生活的安宁稳定。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立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新局面,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清醒认识、对历 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科学回答了如何保持党的旺 盛生命力的问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 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它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路和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 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时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 发展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它必将成为推动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的指导理论。

收稿日期:2002-12-10

标签:;  ;  ;  ;  ;  ;  ;  

论实事求是形成与发展的新境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