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如何应对论文,校长论文,教师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已有很多的探索与研究。但在应对策略上,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个人生理心理角度,采用自我调适的策略。本文试图从校长的工作视角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帮助教师预防与走出工作倦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危害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处在社会的、职业的、心理的、组织的、人际的等种种压力下而产生的指向教师职业的各种消极情绪体验的总和。使得教师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表现在行为方式上:(1)情绪衰竭,即教师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工作马虎,烦躁易怒,容忍度低,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无助、漠然和悲观。(2)非人性化,即教师以消极、麻木、 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逃避社会交往,对人缺乏同情心,无心教育教学工作,容易迁怒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对象,丧失了往日的爱心和耐心。(3)低成就感,即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缺乏自信心、不敢迎接挑战、工作不思进取、厌学、厌教、厌生,得过且过,消极对待。它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给教师戴上了太多的光环,也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诸如宣传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被树立的教师榜样常常就是奉献得一无所有,甚至是健康和生命。加之,现在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并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师日感越来越难当,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夜晚休息时间。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心理失衡,进而发展为职业厌倦。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使教师不能获得成就感。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厌倦感。
2.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外,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写论文、各种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更使教师们忙于应付。此外,班级人数的膨胀、学生难以管教、大量的备课与批改作业、过多的考试与授课强度的增大,超负荷的工作量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外部环境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形势要求必需的再学习、再进修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相关的技能……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这也使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这一切都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了教师身心极度疲倦,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
3.内部管理改革带来的心理负荷超重
近年来,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的“末位淘汰制”、教师资格社会化、引进、招聘外地人才、学年评优、评先、考核、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深深地撞击着原有的“铁饭碗”,使得教师人人自危,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教师聘任制的推行虽是大方向,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的不配套,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致使操作起来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也不可否认地存在有些学校领导改革没有做到积极稳妥,人为地给教师们制造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不仅压力没有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动力,反而使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教师则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另外,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也存在量化考核过细过死的缺点,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再者,学校内部管理的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对象片面,使多数教师得不到成就感。特别是在教师的各种考核、评优、晋级中搀杂了长官意志,过多地照顾关系、考虑亲疏,使工作突出的同志感到寒心,丧失了工作热情,产生失落情绪。
4.工作环境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各类学校谈及教改必称“以生为本”,但对作为教育行为实施者的教师们,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光辉却很少能照耀到他们身上。学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顾教师的个人需要,很少有对教师进行精神放松和赏识的机制,更没有相关精神关照和温馨提示等,对教师的精神关注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一个盲区。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尽健全,教师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很少被欣赏。即便学校领导开会表扬时,也常以那些带病工作甚至累倒在讲台上、放弃休息加大自身工作量的教师为榜样。显然,这些领导并没有关注教师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状况,没有把教师当成有生命的人看待。一些校领导还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随意训斥冷淡教师。另外,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等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导致倦怠的产生。
当然,产生倦怠的原因还有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和生理因素等。
三、校长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帮助教师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除了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他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开发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强化教师的奉献意识、质量意识和成就意识,使得他们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改革发展形势报告会和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对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师职责,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2.努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劳动具有创新性,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到创新的教师,才能免于被职业倦怠的困惑,而创新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在这样一个能充分地享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工作,往往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有效的提高。校长要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能激发教师成长需要的良好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师工作环境,要求学校管理者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个体的劳动成果,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充分地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不断地给以关怀和鼓励;以民主、平等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学校目标、计划的制定,参与决策;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使教师处处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自我成长的愉悦,从而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度。
3.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要树立“以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的工作要靠教师来完成,没有每一位教师的身体力行,校长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行。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地强调量化考核,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监督教师,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师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殆尽,更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只是疲于应付,为完成而完成。基于此,学校领导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学校制度的制定必须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再教育和发展机会;在评价上,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校领导及时下基层与教师沟通,并把它制度化,作为考核校领导的重要依据。总之,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是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有效方法。
4.适当为教师“减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该积极地为教师“减压”。学校层面的措施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比如控制班级学额,缩短工作时间,对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允许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坐班制度;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前和职中培训,比如提高时间管理效率、人际沟通、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应对压力,把压力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化,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等。为教师工作和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培养出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为缓解工作压力创造一个休养的平台。当教师能体会到教学生涯的美好,能感觉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职业倦怠”还易产生吗?
5.搭建网络心理沟通的平台
许多教师工作产生懈怠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对校长办学理念不理解而作出的消极反应。此时,校长不妨“蹲”下身子,走近教师,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在诚挚的沟通中,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丰富自己的办学思想,化解教师的误会或偏见,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合力。同时可利用学校网站先进的信息技术、校园聊天室、网上谈心室、博客等,架起校长与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桥梁,使交流有了全新的互动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作为载体,同教师进行网络“在线”沟通,既可以克服教师的心理畏惧感和抹不开面子,又可以节省时间和空间,进而扩展心理沟通的主体,提高心理沟通的效率。可利用校园网站这个平台和工具,开辟一些互动性栏目,如博客、校长信箱、校园论坛、网上调查、讨论区等等。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上下层级差距被缩小淡化;在这里,教师畅所欲言,因为得到宣泄、获得理解、受到关怀、被欣赏而心情愉悦。博客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层级互动的困难,优化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提供了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校长才能逐步实现与教师心灵上的零距离交流,从而在根本上解除教师的工作懈怠。
6.构建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内部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对其成员具有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凝聚力量。因为一所学校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和风格是其所有成员认同的,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和无声的行动命令,潜在而稳固地左右着学校中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对贯彻学校的目标,完成组织的任务起着推动作用,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能顺利开展。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也是培养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的过程。它一旦形成,大家又会珍惜和推动它,自觉地继承发扬优良的学校传统。所以,它有助于增强学校集体意识,加强学校凝聚力。校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完善自己的工作作风,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营造团结、平等、和谐、幸福、进取的组织氛围,使校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构建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以抵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的物化”的弊病,从而达到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教师在这样优良的校园文化中,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才能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发自内心地爱岗敬业,累着并快乐着,“职业倦怠”自然无从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