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甘薯窖藏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储藏保鲜是甘薯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经过储藏错季销售,满足周年供应甘薯的社会需求,也使种植甘薯的收入增加一倍以上。
一、准备好薯窖和甘薯
首先要准备好储藏窖,包括建新窖和老窖的消毒灭菌。河北省的甘薯窖主要有4种,井窖、棚窖、砖拱窖和依山建造的崖头窖。井窖是农民常用的,成本较低,井下的温湿度比较稳定,但是通风换气功能较差,储藏量小。棚窖储藏量大,一般深2~3米,但是保温效果较差,要将顶部的秸秆厚度加至50厘米,覆盖农膜,加强保温效果。通过调整顶部的通风孔来调节温湿度。效果最好的是砖拱窖和崖头窖,储藏量大并可以利用多年,出入窖比较方便,砖拱窖顶部的土层厚度不少于1.5米,崖头窖顶部的土层厚度不少于4米。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土暖气或电暖气,可以大大提高安全储藏性能。砖砌大口井窖,上口直径0.8~1米,下口直径4米,深4.5~6米,储藏量1~1.5万公斤,薯层一般不超过1.7米,薯层距离井口不少于3米,利于安全储藏。一般6米深保温性更好。
老窖消毒有2项工作,通风后将窖内四壁和地面的旧土铲除一层。墙壁铲除3厘米,地面铲除6厘米,再用福尔马林0.5公斤加水25公斤喷洒四周、地面及屋顶,或用硫黄熏蒸2次,按每立方米用硫黄3克封闭熏蒸2~3天,然后通风换气,以消灭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
储藏的甘薯要无病无伤,品质优良,品种的耐储藏性好。一般储藏的甘薯属于食用品种,红肉、黄肉、紫肉的品种,薯形美观,食味优良,表皮光滑,无虫蛀、伤疤等。大薯小薯要分级分装,单独入窖存放,以提高售价。为了提高储藏效果,要做到精收、精选,即轻刨、轻装、轻运、轻放,减少薯块的破伤和病害的感染机会;受霜冻的不要,带病斑的不要,严重断伤的不要,水浸薯块不要,收获后露地放置过久的不要。窖内不要装得太满,一般只装1/2,利于通风换气。另外,储藏种薯用50%复方多菌灵稀释成500倍液浸种,进行薯块消毒灭菌,晾干后入窖储藏。
二、窖藏的管理
首先要了解甘薯的储藏期生理要求,满足储藏条件。甘薯在收获后储藏期间仍然保持着呼吸等生理活动。储藏期间要求环境温度在9℃~14℃,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还要有充足的氧气。温度长时间低于9℃时容易造成甘薯细胞壁果胶质分离析出,继而坏死,形成软腐,而温度高于15℃时生命活动加强,容易萌芽,造成养分大量消耗,内部出现空隙,就是所谓的糠心,同时病菌的活力上升,容易出现病害。湿度超过85%影响表层生理活动,利于病菌滋生,易感染病害;湿度过低,薯块失水多,重量减轻,口感变差。充足的氧气也很重要,能够满足其呼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很多甘薯软腐是由缺氧引起的,农村地窖的通风性差,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积聚在底层,容易造成大面积腐烂,此时若同时发生冻害,则更容易坏烂。因此不管何种储藏方式在管理上都要注意通风。
甘薯入窖后分三个时期管理。第一个时期通风降温降湿期。甘薯收获后水分大呼吸强度高,放出热量和水汽,要打开全部门窗或通风口进行通风,待温度降到14℃,湿度降到80%开始逐步控制通风,稳定以后封闭通风口。第二个时期为保温期。甘薯上加盖草帘等,保温除湿,有条件的加电热器调整温度,井窖封闭井口。一直到2月底3月初,保持9℃~14℃。第三期为调温期。春季天气回暖,注意调节储藏温度,少量通风,最高不超过18℃。发现病薯及时拣出,防止扩大感染。整个储藏期发现大量发病要及时出售,避免烂窖损失。
三、窖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糠心:糠心主要是由于甘薯线虫病引起,种苗带病,线虫在薯块中繁殖发病,收获入窖挑选不严格,储藏期继续扩大发病,引起糠心。主要应对方法是:严格无病地繁种,用蔓头苗栽秧,育苗时苗床用药防治茎线虫病,栽秧时用辛硫磷微胶囊剂防治线虫侵染。收获时分拣,注意把糠心的甘薯剔除。
2.薯块发芽:主要原因是高温引起,入窖初期窖内通风不足温度高于15℃。主要应对方法是:入窖后及时通风降温排湿,温度降至13℃~14℃时,逐渐封盖窖口,使温度保持在10℃~13℃。
3.腐烂:腐烂分几种情况。一是甘薯受冷害、霜后收获或者入窖后受冷害,长时间温度低于7℃,薯肉形成硬核,引发软腐病。二是甘薯收获运输入窖等环节甘薯受伤,有伤口或破皮,软腐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快速繁殖,引起腐烂。三是入窖甘薯太满,缺少氧气,形成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甘薯逐渐腐烂。要针对性防范。一是要霜前收获防止冷害。二是严格分拣和运输各个环节,减少甘薯受伤。三是入窖不能太满,甘薯窖留1/2的空间,并注意通风,使甘薯储藏期间有充足的氧气,防止无氧呼吸发生。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