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心理学发展的曲折道路与新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曲折论文,心理学论文,新机遇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0)05-0024-05
辩证法是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心理学理论研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前苏联心理学曾有过较长时间重视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们也普遍强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实践。辩证法心理学(dialectical psychology)是当代美国心理学中出现的新的研究思潮,它亦称为辩证心理学。在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末里格尔(K.Riegel,1925-1977)的辩证法心理学的出现,到80年代以来新皮亚杰主义思潮的兴盛,再到当前哈夫曼的拓扑辩证法心理学的问世,以及社会建构论对辩证法问题的积极关注,均为重新反思辩证法和重建辩证思维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机遇。然而,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探讨辩证法心理学的成就及问题,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层困境、寻求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l 辩证法心理学的演变
1.1 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皮亚杰于1950年在《辩证法的发生认识论》中第一次提出“辩证法”一词,同时指出他所说的辩证法是“内在的辩证法”,即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和所有科学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法。他认为,统一体内部对立面本质上的两极性是运动发展的普遍逻辑。因此,辩证法的本质是存在着真正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变化,当然,并不是认识过程的所有方面都是辩证的,只有认识的发生过程是辩证的。经典皮亚杰理论中蕴含的辩证法心理学的思想:1)同化和顺应的对立统一。在同化和顺应过程中,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主客体分别形成主体的内部结构(内化建构)和客体的外部结构(外化建构),而心理正是由于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过程中经历着这种内化建构和外化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而得到发展;2)儿童认识发展阶段论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建构过程。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图式的发展是连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将儿童智慧的发展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前一阶段内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正如朱智贤所说,“皮亚杰的有关认知活动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思想,认知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的思想,认知发展的结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的思想,都体现了心理学中量变和质变的思想”[1]。
新皮亚杰学派坚持“信息加工”的立场,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新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1)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环境的作用。费谢尔指出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他比皮亚杰更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儿童自身与环境对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2)更强调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费谢尔将人的发展阶段从儿童扩展到成人,并将人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感知动作技能阶段、表征技能阶段和抽象技能阶段。前一阶段的最高级水平对应于下一阶段的最低级水平,每一阶段有四个水平共十个水平。凯斯将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相互关系阶段、维度阶段、向量或抽象思维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有若干个亚阶段[2]。可见,新皮亚杰学派更加强调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连续性及连贯性;3)认知的发展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和先天知识应用的结果。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儿童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表征重述(representational redescription)而进行主动自发的建构过程,从而获得认知的发展[3]。
1.2 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里格尔是美国著名辩证法心理学家。他在去世前一年套用马克思著名的主张说“一个幽灵——科学辩证法的幽灵,在西方心理学中徘徊。……辩证法心理学家们联合起来!……你们将会赢得这个由永恒变化的人类所创造的变化着的世界”[4]。他的辩证法心理学以一生发展心理学为跳板,向心理学的形而上学传统思想观念发出了挑战。里格尔的观点全面阐释了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思想。1)任何心理现象都是随着时间序列和事件序列的变化而发展的。里格尔认为,正是随着时间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才是所有心理事件的基础,辩证过程恰好说明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发展就其本质来说是辩证的过程,它在四个方面同时进行:内在生物方面、个体心理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和外在物质方面[5];2)正是由于在整体联系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变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里格尔还主张心理现象是在同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他的思想对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从孤立的考察人的心理、遗传、环境转向了辩证综合的研究思路,跳出了一贯的行为主义搭建的象牙塔。
1.3 哈夫曼的拓扑辩证法心理学
哈夫曼所讲的辩证是指“思想或事实的对立面以正题、反题、合题的方式发生的逻辑发展”[6]。某一客体(或概念)与其他客体的区别导向了关于世界本质的辩证的观点。考虑一下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每一思想都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的混合物。这些元素包括全集(正题)、补集(反题),以及解决这些差异造成矛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合题)。任何表面现象都有其深层事实,Kahneman与Miller(1986)指出所有被知觉到的事件都被比作对应于事实的转换物,事实的对应物构成了所经历的选择性事实[7]。哈夫曼在辩证法与辩证法心理学的双重背景下,引入新的符号“$”,通过对对称差法的集合论运算提出了新的公式,验证了辩证法的主要定律。他提出的集合论拓扑学的对称差法运算,既可用以表征辩证逻辑的基本运算,也可用以表征辩证法心理学的基本运算。用对称差法表达正题与反题,用补集来表达合题与背景。上述算法已被应用到了皮亚杰发展心理学、记忆与学习、创造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1.4 前苏联辩证法心理学的历史遗产
随着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心理学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柯尔尼洛夫在1930年发表的论文《辩证唯物论心理学》阐明了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的主要区别,论证了辩证法三大规律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前提。维果茨基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家,是一个“为意识而斗争”的积极参加者。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不否定作为脑的机能和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属性的意识的实在性,也不否认对它进行科学的因而也是严格客观地研究的必要性。维果茨基看到,各种心理机能之间,诸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心理的发展不仅仅有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还有这些心理机能之间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
1.5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们普遍强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实践。潘菽认为,要改革心理学,改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泛滥着的旧心理学,使之能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服务,就必须在心理学中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分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的品质[8]。他认为在心理活动的两大范畴(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都有自己的矛盾,而两大范畴之间也有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构成了心理活动的总的矛盾的特殊性,推动心理活动向前发展,这些矛盾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得到解决,而在另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个矛盾的解决就可能是不够的,甚至需要完全否定。
2 辩证法心理学发展的曲折道路原因辨析
2.1 辩证法与科学心理学的矛盾冲突
受近现代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辩证法与哲学、形而上学一起被拒斥了。甚至科学哲学家波普也认为:“辩证法模糊而灵活,足以解释说明这种出乎预料的情况,正像它可以圆满解释说明不出乎所料的以及碰巧不曾实现的情况一样。不管事情怎么发展都合乎辩证法的图式;辩证法将永远不必担心未来经验的反驳”[9]。依据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所有的命题、陈述和理论观点都必须依据经验,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和抽取,任何理论概念表述的都必须是经验观察获取的事实和内容,只有能被经验观察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和非科学的[10]。按照波普的科学理论的无矛盾性标准,辩证法思想中的“矛盾”学说也是与其格格不入的。于是科学实证主义一方面真正批判和冲击了传统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脱离实际的致命弱点,另一方面又由于其极端性主张,使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固定的研究方式重建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标准。现代心理学中充斥着隔阂与争论、分歧与对立、悲观与乐观等问题,对心理学分裂危机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心理学家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而陷入破碎和分裂之中,其它学科的蚕食也对心理学的存在构成威胁[11]。按照波普的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思想,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无法证伪的,而可证伪性一向被科学实验研究者奉为科学理论的必备性质之一。
2.2 辩证法心理学自身研究的困境
由于辩证法心理学理论本身存在的弊端,其发展还不成熟。
首先,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绝对有积极影响的。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时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并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他强调个体、主体的能动性而忽视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还有他关于认知改变的模糊性、对发展时间表解释的不精确性,以及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过于绝对等不足,而使他的理论受到批评[12]。
其次,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辩证法进入了美国发展心理学中,但对辩证法的地位即使是在采用辩证法思想的心理学家中也大有争议。美国心理学家贝尔兹等把辩证法划分为作为存在的变化方式的辩证法和作为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只是指导心理学发展的世界观,辩证法心理学只是把辩证法当作一般的理论方向,而不是当作详细说明的方法。而里格尔等人借鉴苏联心理学中的辩证法试图把辩证法全面应用于西方心理学,进行辩证综合的探讨。
第三,辩证法心理学还存在一些缺陷,如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虽然承认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但是他仅满足于对动态状态的描述和理解,他只注重于现实过程的表面的外在的联系和变化,而放弃了对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探求,进而导致了他在认识论上的折衷主义混乱,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因此,有人说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是以辩证的探讨开始,而以形而上学的归结告终。
最后,美国从1971年开始举办辩证法心理学代表大会,这个取向的许多作者发表了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证出版物。但遗憾的是,目前存在于头脑中的和非正式的讨论的辩证法心理学比描述和发表的研究多[13]。
3 辩证法心理学的新机遇
3.1 社会建构论与辩证法心理学
实证主义心理学把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视为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实,忽略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社会建构论把个体放在“个体-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研究,视个体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制约的。人的心理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之中,对心理的研究只描述机体本身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这些正是研究生态化特点的反映[14]。而实际上,任一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活动)只是不断发生着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态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而且这动态演化还有历史进化的一面[15]。肖特的社会建构论把个体放在与他人他物相联系的关系中研究,认为应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建构过程。社会建构论反对实证主义心理学中个体主义的立场与辩证法心理学强调交互作用或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社会建构论者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多元方法论,如格根指出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并应用经验实证方法验证社会建构论观点的合理性;普特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在社会互动和协商中探讨人类心理现象等。社会建构论否定的是客观真理的唯一性,主张以多样化的可能性代替单一的必然性[16],具体在心理学中表现为以多种“可能性”取代一种“必然性”,以“多样性”取代“统一性”。辩证法心理学也是主张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它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方法,包括实验方法、现象学的方法、调查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致力于研究确定的事物和情境的意义,并将这些内容放到社会背景中来考察。社会建构论作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之一,明确否定在心理学中导致外源论和内源论争论的主客两元论的思想,认为个体不可能把自身置于主体和客体之外,从而客观地观察二者的匹配;认为心理学理论研究不是对经验或事实的映照或者解释,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对心理学实证研究取向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有选择的、积极的筛选,并有所创新和创造,为心理学注入新的资源,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辩证法心理学对双向性的强调认识到了机体(主体)与环境(客体)的“个体-世界场”的特征,认为二者是互相改变的,认识到应该验证交互作用,而不是企图从机体内部分离出因果关系。持此观点的辩证法心理学家认为因果关系不在于内部(大脑或心理)或者外部(世界),而存在于历史和辩证影响的关系场中。而反对者克沃勒(Kavle,1977)则明确拒绝接受这种内—外因果的二分法,他说“心理学的辩证取向反对主—客二分法和内部意识与外部行为的二元论,而意义既不存在于内部也不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世界的持续对话之中”[17]。上述可以看出辩证法心理学与社会建构论在许多立场方面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所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鼓舞着与它有着某些共同语言的“兄弟”。
3.2 理论心理学与辩证法心理学
在当代实证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对峙的局面会趋于缓和,表现出一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融的新迹象。没有实证支持的理论心理学只是建筑在沙堆上的建筑物,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而没有理论的实证心理学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资料堆积,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目前西方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但因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理论上比较落后,甚至很混乱。恩格斯在发展唯物辩证理论时早已指出:“无论如何,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18]。西方心理学者已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建立辩证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罗伊斯提出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要采取所谓“建构主义辩证法”(constructive dialectics)的立场。其中辩证法的作用是“保持各种可行概念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建构主义则关系到研究者推理的概念化。“就认识论而言,这个观点意味着一种综合的辩证法,即阐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隐喻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互补作用。就心理学理论而言,它意味着一种解释的辩证法,即阐明许多有关理论和行为的互补作用”[19]。理论再次受到关注,就像国内学者认为的那样:“在后经验主义时代里,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一个经验事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20],而对经验事实的理解要参照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因此,理解的运作必定是循环辩证的。而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认知心理学中,物理符号论以表征或信息加工观点作为自己的元理论基础、单元网络论以连结主义作为自己的元理论基础,而当代认知心理学又出现了以具身主义为元理论基础的取向。这种元理论的变化趋势也体现了理论的辩证发展的观点。当前理论心理学追求提高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并把寻找主观性研究方法转变为客观性研究方法的途径作为理论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科学实在论、科学解释学和社会建构论的多元方法论成为重建理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这与辩证法心理学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多样性是一致的。同时心理学方法的辩证多元化可服务于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以及整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学的分裂[21]。有的西方学者提出,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标志着“思想或事实的对立面的统一这种以正题、反题、合题的方式发生的逻辑发展”[22]。这种思想智慧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的深层困境,推动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首先指向于发现活动中的那些具体的矛盾和对立性,它们的相互转化给人的一切形式的生命活动提供真正的推动力。不研究这种推动力,心理学就不可能成为像人的活动那样的动态的、在自己的一切表现中是统一的有机系统的理论[23]。在心理学历史上,各派心理学家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有差异性,同时也有相似性,正是这些差异性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而这些相似性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
辩证法心理学是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扩展到人的心理,这并非庸俗的传播,而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质的,它强调了人与社会的物质属性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辩证法心理学揭示了心理的物质基础,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不仅决定意识,而且还决定无意识。辩证法超越了客观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抽象的两极对立,实现了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矛盾的和解。而当前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难题也需要辩证法。在辩证逻辑领域中长期研究的历史表明,当人们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实践经验用于在客体中发现它的对立的侧面和倾向,用于查明它们彼此斗争和彼此相互转化(统一)的特点时,他们才会接近真理[24]。心理学再也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它将处于向辩证的心理学转型的过程中[25]。
标签: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皮亚杰理论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辩证法三大规律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社会经验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科学论文; 精神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