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产过剩还是结构性失衡?_企业经济论文

是生产过剩还是结构性失衡?_企业经济论文

是生产过剩,还是结构失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过剩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1999)04—0002—04

一、我国目前的生产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

从现象上看,我国目前确已出现了生产过剩。1997年尤其是1998年我国已出现了不少产品卖不出去的“市场疲软”状况。1998年11月23日《经济日报》报道:“据对全国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看, 1997年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到了66.6 %,供大于求的商品占到了31.8%。”而1998年这种“卖难”不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从商品品种和商品销售范围而言,市场疲软状况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进一步加深了。市场上确已出现了产品过剩的现象。但是我们认为,我国的这种经济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说它是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居民的一般生理和心理需求。就是这种形态的相对过剩,事实上也是低水平的。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整体水平依然很低。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数》的资料表明,1996年按照世界银行估算方法估得的中国人均GDP只有750美元,中国居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有人根据上述相关方法计算出的中国人均日消费还不到1美元,尚没有跨越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线。 即使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人均日消费还不到5美元。 在整体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悬殊的消费水平差异。1996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之比为3∶2,而东部地区的广东省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的消费水平之比为4∶1。1996年,中国官方统计的城乡贫困人口之和为6976万人,约占当今全国总人口的5.7%。直到现在,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层次仍十分低。食品和衣着在其消费支出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仍然高达50%以上。因此,我国的生产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这同西方那种几乎所有商品的供给都超过需求的过剩是全然不同的,这种低水平的生产相对过剩具有鲜明的结构性、局部性、暂时性甚至虚假性的特征。其表现是,轻工型产品过剩的多,即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剩,而这些产品本身大都是生产技术简单、档次低、质量不高、成本高昂,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的产物;相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大都符合市场需要,并不存在大量过剩的问题,而且许多产品和服务尚未真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1996年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态势,但并不表明电力市场已经饱和或发电装机过剩,而是由于长期限制私人用电、非生产性用电、农村用电以及供变电设施十分落后的结果。我国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的人均拥有量远未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人均量相比差距更大,目前拉闸限电、停电现象在城镇时有发生,在广大农村更是十分普遍。再如,尽管目前我国农产品似乎是供过于求,但中国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非常有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粮食加工工业及副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遇上自然灾害,农产品就会出现供应短缺。还有,我国房地产和汽车出现“市场过剩”现象,但绝对不表明居民对房地产和汽车的需求已经饱和,恰恰相反,居民对房地产和汽车的需求量非常大,只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有限及其他政策因素导致这种巨大的需求尚未变为现实的市场购买行为。另外,我国服务商品的消费一直很少。在我国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还不到居民总消费的10%,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中国广大农村的几千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城镇待业、待岗人员和远离城市的多数农村居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满足“吃、穿、用”的消费品数量不足且质量差,就更谈不上“住、行、玩”的充分满足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当前市场上的过剩现象呢?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无效供给。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产品从不担忧找不到销路,即所谓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于是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盲目上了许多项目。又由于我国现有的非合理的企业制度,投资、融资体制以及管理上存在种种缺陷,导致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以及大量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这些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现有的体制下难以被市场淘汰掉,由此导致了我国产品出现了大量的无效供给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那么我国又是怎样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呢?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事实上的既紧财政又紧银行的“双紧”政策,使流通中货币大大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货币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这里所讲的货币供给还只是从存量角度讲的。如果把货币供给考虑为流量,即把货币流通速度考虑到,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最近一两年,尤其是从1998年至今已大大下降。因为大面积的国有企业亏损,工人待岗下岗增多,大刀阔斧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住房、医疗体制改革、子女上学等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严重恶化,预期支出增加,居民消费意愿低落,而储蓄倾向增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专业银行正在向商业银行转轨,银行开始实行企业化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银行信贷资金渐趋硬性约束,贷款风险加大,而企业只贷不还,无偿使用银行资金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银行为防范贷款“血本无归”的风险,产生“惜贷”行为,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这些因素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大大下降。从1996年到1998年,我国6 次调低利率但并没有能刺激起消费和投资,反而使居民持币机会成本大大降低,持币意愿增强。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已出现了货币“流动性陷阱”,货币流通速度的加速回落,抵消了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向流通中注入的一部分货币。这使得我国本已不足的有效需求更显不足,使本已过剩的产品更得过剩。事实上,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还有货币分布的不均衡即两极分化的日益加剧,金融创新能力的弱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和逐渐蔓延。有关专家就此分析认为,我国已出现了通货紧缩,即流通中的货币少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而引起了物价持续回落,经济萎缩,大量产品积压仓库。通货紧缩表明我国需求不足,并不能表明我国的经济已绝对过剩,甚至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相对过剩相比,也是迥然不同的。我国的经济过剩,是生产与消费均为低水平条件下的相对过剩,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计划与市场、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经济粗放增长与集约增长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经济过剩只是现象,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实质性原因。

二、我国生产过剩的实质是结构失衡

我国存在的大量无效供给实际上是供给没有随需求结构的改变而及时加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若抛开流通中货币不足这一因素,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的经济过剩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失衡所致。

我们先考察城市的情况。在城市,“吃、穿、用”已基本解决,而“住、行”极为困难,“游”才刚刚开始,这些是即将形成的新的消费热点。但目前毕竟未形成新的现实消费热点。因为其价格相对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而言实在是太昂贵。因此,降低车价、房价和整顿旅游业收费市场,尤其是增加居民的收入是形成城市居民消费热点的前提。而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只有城市居民通过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才有可能。这在城市就有一个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这种结构的调整包括把在城市相对过剩的产品、企业和产业向农村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村市场由潜在的市场变为显性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城市的产业结构能顺利地实现升级换代,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在农村,同样有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商品化程度尽管相对于过去已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水平仍然很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结构严重趋同,我国农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这种如同工业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农业结构,不但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过量、单一以及商品化程度偏低,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效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缓慢使我国农村市场难以从“隐性市场”、“潜在市场”变为“显性市场”。解决我国的生产过剩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只有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解决我国的二元经济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低水平的相对过剩问题。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问题、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生产过剩背后的实质是结构失衡。

三、解决我国经济过剩应注意的问题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紧密搭配。既然我国的生产过剩有通货紧缩的背景,因此,在短期内我们必须治理通货紧缩。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治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我们必须用“双松”政策,即既松银行又松财政的政策。但治理一般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一松一紧”的财政货币搭配政策。考虑到我国的经济过剩中的结构失衡,国家在政策操作上应采取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调整压缩过剩产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同时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把那些效率低下、生产淘汰过时产品的企业逼到墙角,迫使它们破产或重组。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因为我国的通货紧缩有深刻的体制和结构背景,靠简单地增发货币不但难以解决我国的通货紧缩、生产过剩,反而极有可能给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另外,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不够彻底,投资对利率的弹性较小,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弱以及货币政策的时滞,使货币政策在当前需求扩张中的有效性受到一定抑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扩大需求、缩小供求缺口的目的。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政府适当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致力于扩大需求特别是内需,例如: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1996年以来已连续6次调低利率, 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及再贴现、再贷款利率,调整固定资产贷款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从实践说明了货币政策在解决通货紧缩、经济过剩方面作用有限。而财政政策在反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更直接、见效快的特点。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解决我国交通通讯、农田水利、城乡电网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国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财政政策的积极使用,还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可以把资金的运用同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可以解决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问题。

2.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以扩大内需和扶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为了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向其提供的信用贷款。消费信贷有短期、中期和长期消费信贷。短期消费信贷是消费者持金融部门发行的信用证到指定的商店、公司购买商品,金融部门依据凭证定期同消费者和销售者结算。中期消费信贷是消费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赊购商品。长期消费信贷一般指以所购住宅、汽车作抵押而向银行取得的贷款。消费信贷是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我国目前“吃、穿、用”消费相对趋于饱和,“住、行”困难。绝大部分居民难以依靠其较低的收入解决“住、行”问题。如果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大力提倡公众信用消费,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服务配套体制,这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生产过剩的问题,而且通过规定消费信用的种类、范围和期限,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于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3.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居民预期。由于我国采取的多项改革措施,使居民预期支出增加,预期收入下降,又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较大部分居民的后顾之忧,居民“惜购”,使本已不足的需求更加不足。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居民的预期,也就是说,政府在改革分配制度时,应确保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随经济发展、效益增加而相应提高;政府在改革住房及医疗、教育收费、养老等制度时,应与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相适应,从而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和“惜购”心理,推动人们即期购买和即期消费,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供过于求的矛盾。

4.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从长期看,我国的经济过剩实质是结构失衡。所以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通过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我国目前的生产过剩多为结构性过剩,是部分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提供的产品过剩,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升级滞后,企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支持大企业,还要更多地有力地支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调头”快,机制灵活,更容易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今天的中小企业将是我们明天的大企业集团、新兴产业的前身。在知识经济时代,切实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不论是高附加值产业、以新工艺为特征的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农业等,其结构的调整都需要“科技”的支持。教育不但为经济建设、科技队伍输送合格人才,而且教育本身就有一支强有力的科技队伍,同时,教育可以为企业的发展随时培训所需人才。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必然而且必将升级,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须依赖科技,这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

标签:;  ;  ;  ;  ;  

是生产过剩还是结构性失衡?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