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国王名号相似现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号论文,国王论文,现象论文,高句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句丽700多年的国史中,共有28代王, 许多国王的名号相似或相同,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1)不同名号中拥有相同的文字;(2)前后国王共用同一名号;(3)名号字形虽异,但音义相通。经过分析,我认为一些名号不是真正的名号,而是一个近乎国王的沿袭称谓,另有一些名号,乃是族称的移用。
一、王号中的明字
高句丽王号中常见的明字或与其音义相关的文字。
第1代王朱蒙,其号便有明字。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始祖东明圣王,讳朱蒙。”又云:“王升遐,时年四十岁,葬龙山,号东明圣王。”
第2代王类利,号中亦见明字。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明王立,讳类利,或云孺留。”又云:“王薨,葬于豆谷东原,号为琉璃明王。”
第21代王罗云,亦有明字之称。《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文咨明王,一云明治好王,讳罗云。”又云:“王薨,号为文咨明王。”
如上,东明圣王、琉璃明王、文咨明王三称,均是死后得到的谥号,然而,事实却非这般简单。朱蒙和东明本为一事,《三国史记》作者对此不察,强行将其分作名讳和谥号,实属臆断。
朱通东,蒙通盟、通明,朱蒙实即东明,亦即朱明(注:拙文《朱蒙考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朱明乃是太阳的称谓。《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淹。”王逸注:“朱明,日也。”《广雅·释天》:“日名耀灵,一名朱明。”高句丽是崇日民族,因此方将朱明奉为始祖。随着社会发展,朱明(朱蒙、东明)一词的意义也渐生变化,由图腾神变作了始祖神,再变而为主祭之巫,最终变作了酋长或王的代称(注:〔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第1代王以降,仍然有人沿用这一称号, 最明显的例子当属琉璃明王和文咨明王。两王相距500余年,名号中却均有明王两字, 此非偶合,当是承袭东明王之称的结果,准确言之,那个明字,便是东明之省。
或许有人设问:东明(或简称明)即是王的代称,那么,明王两字,在意义上岂不犯复?其实,王字,应是东明或明的释意,当为后人或俗人所加。由于明、王意同,高句丽王号中的名字常被省掉,如琉璃明王省作琉璃王,文咨明王省作文咨王,即是其证。省明现象提示我们做出一个假设:高句丽另有王号或许亦含明字,因省,后多不传,于是今人不再知晓罢了。
琉璃明王之子解明,名中亦具明字。此人曾被立为太子,后自杀身亡,我疑解明亦曾称王,试说如下。
解明之解,是高句丽王族大姓。综观下面高句丽早期王族世系,清楚可见。
解氏,亦是百济大姓,《北史·百济传》:“国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新罗国王有名南解、脱解、奈解、沾解、讫解都,解亦为姓。
解明之明,表面看来应是名字,然而这里最有疑问,第一,此与其祖东明之明同;第二,又与其父琉璃明王之明同。如果将它视作名字,祖孙三代焉有同名之理?如果视作谥号,祖孙三代又焉能同谥?最切实的解释,我想便是解明称王,遂得此称,那个明字,亦当东明之省。
高句丽迁都国内之后,解明仍在旧都卒本理政。相邻的黄龙国赠以强弓,解明“恐其轻我国家”,故将弓折断,并对使者说:“非予有力,弓自不劲耳。”黄龙王大惭。其父琉璃王闻此,告黄龙王:“解明为子不孝,请为寡人诛之。”慑于解明威力,黄龙不敢加害。翌年,琉璃王派人谴责解明,曰:“吾迁都欲安民以固邦业,汝不我随,而恃刚力结怨于邻国,为子之道其若是乎?”并赐剑令其自裁。解明无奈,“以枪插地,走马触之而死”(注:〔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区区折弓小事,何以惹得老父如此大怒?借刀杀人不成,又行恶令赐死,置之死地然后罢休。所做所为,着实叫人不解。我想,解明可能利用旧都的政治条件,割据称王,老父号令如耳旁之风,因此方遭杀身之祸。
奇怪的是,“不孝”之子解明,死后居然立有庙宇。《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解明死,“时年二十一岁,以太子礼莽于东原,立庙”。历史上高句丽有三人享有庙祀,一是始祖朱蒙,二是朱蒙母柳花,三便是这个解明。据《三国史记》记载,解明庙的创立时间,早于朱蒙庙11年。试想,一个不孝王子,死后怎能得此殊遇?解明称王,此亦旁证。
高句丽王号中亦见阳字,如24代阳岗上好王,又称阳原王;25代平原王,又称阳成、汤;26代婴阳王,又称平阳王。阳即明,二字互训,《尚书·尧典》:“宅嵎夷,曰阳谷。”孔传:“阳,明也。”《史记·五帝本纪》:“幽明之占。”《正义》:“明,阳也。”《说文》:“阳,高明也。”高明即高阳,亦即后来高句丽奉为始祖的高朱蒙。汤,亦通阳,《山海经·西山经》:“北流注于汤。”郭璞曰:“或作阳。”又,上引阳谷,《海外东经》则作汤谷。平原王称汤,实即阳,亦即其名阳成之省。又,汤,亦称高汤或高阳,正是沿用太阳称号。《册府元龟·外臣部·册封》:“后周武帝建德六年,高丽王高汤遣使来贡。”注曰:“一作高阳。”《隋书·高祖纪》:“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第25代王高阳,仍然使用着第1代王高朱蒙的名号。
高句丽晚期国王名号多见阳字,形音虽和明字有异,其意则同。高句丽末代王宝藏之父,名叫大阳,大阳即大明,亦即太阳。《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祭意》则云:“日出于东。”此与《广雅》谓日“一名大明”正合。宝藏继其伯父建武王位的第二年,便“封父为王”,因此其父才有权袭用着日名,获得了朱蒙(朱明)一样的称谓。
高句丽第7代王称遂成,晚期王名中又屡见成字, 如阳原王称平成,平原王又称阳成,荣留王又称成。成、蒙(明)叠韵,成或蒙音之转。时有古今,音有更革,或许先王称蒙称明,后王不察,仿音而名,遂有了成字。
二、琉璃和离娄
高句丽第2代王琉璃明王,史载名号甚杂。 《三国史记》记其号为琉璃明王(又作翣璃明王),名为类利或孺留(《好太王碑》作儒留)。史中又载,其人初名始闾谐,后更名闾达。《魏书·高句丽列传》:“朱蒙在夫余时,妻怀孕,朱蒙逃后生一子,字始闾谐。及长,知朱蒙为国主,即与母亡而归之,名之曰闾达,委之国事。”《北史》亦有如是记载。综上,高句丽第2代王曾有如下名号:1.琉璃明王(瑠琉明王),亦简称琉璃王;2.类利;3.孺留(儒留);4.始闾谐;5.闾达。
琉璃,又作瑠琉、流离等,本是一种半透明的珠石。着眼字面,琉璃王一称,似乎借石而得。然而,分析音韵,我们当会探出此名的真实蕴意。琉,音刘,通娄。《汉书·娄敬传》:“娄者,刘也。”琉、柳一音,柳亦通娄,《周礼·春官》:“柳翣”,《礼记·檀弓下》则作“娄翣”。又,璃、离音同,当通。琉璃一称,追其音本,当是娄离。所谓琉璃明王,其实就是娄离明王,后人因音择字,随手选用了一个常见的现成词汇,高句丽第2代王遂被写作了琉璃或瑠璃。
琉璃的别称类利,我疑亦是娄离之变。类,古为類之俗字,其形近(娄之繁体),类或为娄之形讹。退而言之,类、娄双声,亦具通转条件。利、离音同,二者当通。准此,类利应作娄离。所谓类利是名,琉璃是号,亦是史家想当然的信口之言。
琉璃王又称孺留、儒留,孺或儒,音近朱,留,即琉、瑠的别字,亦即娄音之转。孺留或儒留,实则朱留,第3代王和第17代王, 亦曾用过这个称谓。
始闾谐一称,亦与娄离相关。始,音近离。《后汉书·窦融传》:“螭虎之士。”注引徐广曰:“离与螭同。”按,螭,读chi,音更近始。《方言》:“斯、掬,离也。”斯通离,斯、始同音,始亦当通离。闾,音屡,通娄。《诗·周颂·桓》:“娄丰年。”《左传》宣公十二年引作“屡”。《汉书·严助传》:“娄举贤良”,师古曰:“娄,古屡字。”始间,当读离娄。谐,即是高句丽王姓解的拟音字。若将始闾谐音译过来,应是离娄解。高句丽第14代烽上王,又称歃矢娄,矢娄(读吕)与始闾读音全同,仍然沿用着离娄一称。
娄离和离娄,文虽颠倒,实则当一。离娄又称离朱,乃是传说中的明目之人。《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汉赵歧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又云:“黄帝遗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庄子·骈拇》:“是故骈于明者,而离朱是也。”《淮南子·修务训》:“离朱之明。”高诱注:“离朱,黄帝时人,明目,能见百步之外,秋毫之末。”《山海经》亦见离朱之名,又称离俞,郭璞注云:“今图作赤乌。”清郝懿行释曰:“疑南方神鸟焦明之属也。”现代学者袁珂考谓:“即日中踆乌。”并云:“郭注云‘今图作赤乌’者,盖是离朱之古图象也,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谓踆乌、阳乌或金乌者。而世传古之明目人,又或冒以离朱之名,喻其如日之明丽中天,无所不察也。”(注: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按,袁珂先生所论最得肯綮。离朱,当为朱离的倒文,正是太阳的另一称谓。《易·说卦》:“离也者,明也。”《广雅》:“离,明也。”卢辩注《大戴礼》亦云:“离,明也。”朱离(离朱)当即朱明,亦即朱蒙或东明,最初均是太阳的别谓。《山海经》中的离朱被绘作赤乌,乃是鸟的形象,郝氏疑为焦明之属,甚确。焦音通朱,焦明即朱明,焦音亦通高,焦明即高明。这里,我们再引《说文》“阳,高明也”一语,所悟当深。
在东方族团的原始思维中,太阳无翅却能翔天,定是借了飞鸟的力量,于是两者被统一起来,出现了一群太阳鸟,崇日者遂亦崇鸟。太阳鸟群中的灭孟、梦、凤、鹏、重明、焦明、等等,皆与朱明(朱蒙)的音或义相关(注:拙文《朱蒙考源》,《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第5期。),因此我说,在日鸟复合图腾中,朱蒙是日,也是鸟。《旧三国史》云:朱蒙母柳花“唇吻长三尺”,形如鸟喙,传说朱蒙卵生,正为鸟的遗裔。离朱被绘成赤乌,仍是一只火红的太阳鸟。离朱、离娄、娄离、离俞,究其本源,皆是朱明。
琉璃解作娄离,是太阳。朱蒙解作朱明,亦是太阳。
高句丽第2代王与第1代王,拥有意义相同的称谓,我说,这个称谓非名非号,而是借自太阳的一个相当于王的代称。琉璃本于太阳朱明,琉璃明王中的明字,其实便是对琉璃一称的释意,因其隐匿太深,我们不易察觉罢了。
三、如栗和朱留
(1)如栗 高句丽国王中,另见如栗之名。 《魏书·高句丽列传》:“朱蒙死,闾达代立。闾达死,子如栗代立。如栗死,子莫来代立,乃征夫余,夫余大败,遂统属焉。”《北史·高句丽传》:“朱蒙死,子如栗立。如栗死,子莫来立,乃并夫余。”
比照《魏书》,《北史》所列世系中少了闾达,因此如栗辈份及王序便有了差异。依据《魏书》,如栗应为朱蒙之孙、第3代王, 依据《北史》,如栗则为朱蒙之子、第2代王。 朝鲜学者孙永钟因在《三国史记》中找不见可与如栗对应的名字,遂断定如栗是被《三国史记》遗漏的国王,并据此将高句丽建国史上推数百年(注:〔朝鲜〕孙永钟:《高句丽建国年代的再探讨》,原文载朝鲜《历史科学》1980年第1 期;中译文见《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1年第1期。),此说无据, 臆测而已。
如栗便是琉璃。琉通娄,娄读吕,吕、如音近,当通。《广韵》:“娄,力朱切。”读卢。《魏书》“豆莫娄”,《北史》则作“大莫卢”,证娄、卢通。东北方言中的翘舌音,多作平读,如读日作义,读热作叶,读肉作右,读如则作卢,故此,卢通娄,如亦当通娄。所谓如栗,实即娄离,亦即琉璃。
如栗,不仅存在于高句丽王称中,新罗亦见。新罗第2代王儒理、第14代王儒礼,其称音读全同如栗,亦当娄离之转。又,如、儒音近朱,故如栗、儒理、儒礼三称,亦皆朱离音变。
如栗即是娄离或朱离音变,乃是高句丽袭用的王称,那么,如何确定他的王位?又怎好一言敲定,他就是第2代王呢?
第一,闾达和如栗,本是一人,《魏书》作者将其分作两王,当误。《北史》亦载闾达代政之事,然而在世系中却无其名,显然《北史》作者已知闾达和如栗的同一关系,既写如栗,便舍闾达。
第二,《魏书》视莫来为朱蒙曾孙,第4代王, 《北史》则视为朱蒙之孙,第3代王,前者不确。 《周书·高丽传》:“其(指朱蒙)孙莫来渐盛,击夫余而臣之。”《隋书·高丽传》:“朱蒙死,子闾达立,至其孙莫来兴兵,遂并夫余。”高句丽征并夫余,《三国史记》系于大武神王记事之中,大武神王,是高句丽第3代王的另一称谓,依此, 莫来应即大武神王。在高句丽国王世系中,如栗恰处莫来之前,显系第2代王无疑。
(2)朱留 高句丽另有两代王同称朱留,一位是第3代大武神王,一位是第17代小兽林王。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立,讳无恤,琉璃王第二子也。”注云:“或云大解朱留王。”《好太王碑》:“大朱留王,绍承基业。”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又云:“小兽林王,讳丘夫。”注云:“一云小解朱留王。”
解为姓,大、小乃是史家对前后朱留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区别。两王相距350余年,同称朱留,个中原因,暗示朱留不是名字。
朱留即朱明,亦即朱蒙。留通娄,娄通离,留、离当通。《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螭、蝼同物,均是龙属,作为声符的离、娄,当有对转或旁转关系。《说文》:“鲤,从鱼,里声。”又,“印,鱼名,一名鲤,从鱼,娄声。”里、离音同,此亦离、娄通转之证。因此,朱留当即朱娄或朱离,沿此深追,便是朱明或朱蒙。
高句丽第2代王孺留、第27代王荣留,所具留字,均系娄、 离之变,而孺留和朱留,又是同音异书。
娄和留,高句丽王称中有之,王亲贵臣名中亦有之,如穆度娄、高优娄、尚娄、牟头娄、菸支留、晏留、于升留等等,均是。或许夷人无讳,王称字样,他人亦可取而为名。百济人称中亦多见娄或流(留)字,国王中便有多娄、已娄、盖娄、比流、枕流、盖卤等。《三国史记·百济本纪》注曰:盖卤,“或云近盖娄”。卤读卢,通娄。盖娄为4 代王,盖卤为21代王,所用却是同一名称,何故?盖读解,娄通离,离通明,盖娄或盖卤,实即解明,此与高句丽琉璃王之子解明同称。百济第2代王时,有一位右辅,名叫解娄,用的也是这个称谓。
娄,本为东夷方言。春秋时期,山东半岛有一东夷小国,名邾娄。汉何休注《公羊传》:“邾人语声后曰娄,故曰邾娄。”《说文》:“邹,鲁县,古邾娄国。”段注:“邾又夷也,邾娄之合声为邹,夷语也。”娄亦有明意。《说文》:“娄,空也,从母,从中女,娄空之意也。”段注:“凡中空曰娄。”中空则透亮,透亮则明。娄有异体,上从冏,段注:“从,即窗牖,丽开明之意。”
高句丽两个朱留王,皆是朱明。有趣的是,两者不仅音同,葬地名称亦同。据《三国史记》,大朱留王“葬于大兽林原,号大武神王”,小朱留王“葬于小兽林原,号小兽林王”。高句丽王谥多因葬地而得,依此,大朱留王似乎还应有个大兽林王的称号,相对大武神王,似乎应有位小武神王,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应是小朱留王了。
四、夫余和句丽
远古时期,人类图腾的名称常常和族名、地名、人名相淆,就是说,所奉至高神灵,便是本族、本族居地及本族始祖共用的名字。高句丽王称便有袭用族名者,这一现象,当是上述史实的孑遗。
(1)夫余 史传高句丽出于夫余, 遂有国王将夫余作为自己的名号。传说中的高句丽先人解夫娄,便是如此。《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扶余王解夫娄老无子,祭山川求嗣”,得金蛙,金蛙取柳花为妃,柳花私通解慕漱,生朱蒙。《三国遗事·北夫余》则云解夫娄乃解慕漱之子:“天帝降于纥升骨城,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夫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夫娄,以解为氏焉。”按,娄读吕,音近余,夫娄当即夫余。又,《逸周书·王会篇》:“正东符娄。”王注:“符娄即夫余。”解夫娄,本是夫余的一支,作为人名,当由族称转来。
传说朱蒙在卒本夫余时,有子名曰沸流,后南下立国,遂成百济始祖。沸流,亦是夫余音转(注:拙文《沸流杂考》,《北方文物》1997年第4期。),因此百济始祖沸流一称,来自族称夫余。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百济)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扶余为氏。”百济王中有扶余璋、扶余隆,皆是以扶余为氏者。《北史》言百济“王姓余氏”,乃是夫余之省。
高句丽烽上王,又叫歃矢娄,亦称歃夫娄,夫、矢形近,表面看来,其中似有一误,实则不然,两者来源不同,形近乃是偶合。矢娄袭用的是始闾之称,夫娄则是夫余音变。歃矢娄同解始闾,歃夫娄同解夫娄,一袭高句丽第2代王之称谓,一袭高句丽先人扶余王的称谓, 后者亦是族称。
高句丽第17代王美川王,又称乙弗利,弗即夫,利即离,通娄,故乙弗利即是乙夫娄或乙夫余,仍是族名。乙弗利又称忧弗,忧、娄音近,忧弗或即娄夫。小兽林王又称丘夫,丘、娄音亦近,丘夫或亦娄夫。朱蒙之母柳花,考其音读,亦是娄夫(注:拙文《高句丽史扎五则》,《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3期。 ),乃为夫娄倒文,亦即夫余。
(2)句丽和朱离
高句丽王称谓中有的直接袭用句丽或高丽的族号。
第20代长寿王,又名巨连,巨,音同句。高句丽之句,读勾,亦读巨(注:拙文《高句丽名称考释》,《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1期。 ),故巨连之巨,同句丽之句。连、丽双声,亦通。郑注《仪礼·士冠礼》:“古文丽亦为连。”巨连,正是句丽。长寿王称巨连王,实即句丽王,有书又称之为高琏,实则高丽。
第16代故国原王,又称昭列,音同,亦作钊烈。《楚辞·九思》:“适昭明兮所处。”旧注:“昭明,日辉。”姜亮夫先生考谓:“昭与朱双声,则昭明当即朱明。”(注:姜亮夫:《楚辞通故》,齐鲁书社,1985年。)证昭、朱通。列或烈,通离。炎帝神农烈山氏,《礼记·祭法》作厉山氏,《史记·五帝本纪》作连山氏,证烈、厉、连通。厉音离,昭列或钊烈,当即朱离。句丽本于朱离(注:拙文《高句丽史扎五则》,《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3期。),其称亦源于太阳,故此, 高句丽第16代王昭列,袭用的即是日名,亦是族号。昭列又称斯由,由乃娄音之转,斯由即矢娄、始闾,仍和前王一样,袭用着离娄一称。
高句丽史中,另有人亦称朱离。
1.闵中王四年九月,“东海人高朱利献鲸鱼目,夜有光”。高朱利应即高朱离,亦即高句丽。
2.阳原王十二年冬十月,“丸都城于朱理叛,伏诛”。朱理,亦当朱离。
3.高句丽有一国相,名仓助利,此人曾谋废烽上王,迎立美川王。助利,亦当朱离。
三位朱离,虽非国王,但亦不是庸流之辈。高朱利或是东海地区方国中的一位酋长,于朱理叛乱,自当拥众称王,仓助利敢于发动政变,废王立王,其威可知。因此,三人有朱离之称,不足称怪,应是情理中事。
五、位居、仇台及其它
(一)位居 高句丽第6代王名官,第11代王名位宫。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何以取下这个名字?据说,位宫生来便能睁眼看人,其祖宫亦然,“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原来,位是句丽方言,意为相似。我们又发现,位宫又叫忧位居;第8代王伯固之子拔奇,有子,名叫駮位居,二人名中均含“位居”两字,位乃相似之意,那么,所似之“居”为谁?居,音近朱,当通,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海地区,读朱仍作居音,可证。位居,直译便是“像朱”,朱又是谁?当是朱明之省。位居与位宫本是一人,两名当同,我疑宫乃东之音讹,即东明之省。东、朱二字,形义相近,古音亦通转。
史载高句丽“语言诸事多与夫余同”,夫余王称中,亦有位居者。
《三国志·魏书·夫余》:“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尉仇台死,简位居立,无适子,有孽子麻余。位居死,诸加共立麻余。牛加兄子名位居,为大使,轻财善施,国人附之,岁岁遣使诣京都贡献。正始中,幽州刺史丘俭讨高丽,遣玄菟太守王欣诣夫余,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杀季父父子。”
上述引文中有两个位居,一是尉仇台之子简位居,二是牛加兄子位居。前者曾为夫余王,后者虽未正式称王,但其所行所为,扮演的仍是王者角色。位居一称,或许亦与王称有关。
(二)仇台 《后汉书·夫余》:“永宁元年,(夫余王)乃遣嗣子尉仇台诣阙贡献,天子赐尉仇台印绶金彩。”《三国志》:“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两个尉仇台是否一人?暂且不敢遽然断定。若是一人,根据上引史料所云事件相隔时间分析,公孙度时,尉仇台当已年届八十,步入耄耋。关于百济始祖,亦有仇台一说。《北史·百济传》:“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始立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遂为东夷强国,初百家济,因号百济。”《隋书》亦有相似记载,并云:“立其始祖仇台庙于国城,岁四祠之。”《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一云始祖沸流王,其父优台。”优、仇音近,优台当即仇台。百济第一代王温祚,建国当年立东明王庙,其后国王继位,多往拜祀。所谓仇台庙,大概就是东明王庙吧?仇音近邹,通朱,台读yì,《说文》:“台,悦也,从口, 以声。”从台之字怡、饴,读音仍此,而笞、治,其音亦在支部。我疑台乃离音之转,仇台即朱离也。尉仇台之尉,当即位,“相似”罢了。
(三)谥号中的好字 高句丽有5位国王谥号中具有好字, 依次排列如下:1.第15代美川王,称好壤王。2.第19代广开土王,称国岗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国冈上广开土地好太王。3.第21代文咨王,称明治好王。4.第24代阳原王,称阳岗上好王。5.第25代平原王,称平岗上好王。
好,系形容词,用于谥号,当是对先王的赞誉。《说文》:“好,美也。”美川王又称好壤王,美、好互对,本此。好,不仅指品行优正,亦指颜貌俊美。《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高句丽大武神王有子,名好童,“游于沃沮,乐浪王崔理出行,因见之,问曰:‘观君颜色,非常人,岂非北国神王之子乎?’遂同归,以女妻之。”关于好童得名,《三国史记》释曰:“颜容美丽,王甚爱之,故曰好童。”此与《方言》相合。高句丽诸多好王,或许生前亦是美男子,因此方有这个谥号。
高句丽是久居东北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属东夷集团,在其原始宗教及始祖传说中,隐有强烈的太阳崇拜意识。因此许多国王的所谓名号,便是沿袭着太阳的称谓。尽管这些称谓字词不同,经过分析,我们还是找到了它们相通的音义。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记述易洛魁人,“首任首领所承受之名号,此后就成为各个继任者相袭用的名号”。高句丽国王名号相似现象,正与此同。汉代杨雄《方言》中,分有四大方言区,根据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应在“燕代朝鲜冽水”方言区内,因而高句丽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言有着相通之处。据此,本文从音义上考证高句丽国王名号,方有信实的基础。当然,行文难免错谬,尚祈知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