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浪潮比较分析_企业兼并论文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浪潮比较分析_企业兼并论文

80年代与90年代美国企业兼并浪潮之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美国论文,浪潮论文,企业兼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生于1981—1989年的兼并浪潮以“借债兼并”为主要手段,伴有大规模金融投机、大量外资收购美国公司的敌意兼并活动,造成巨额财富的再分配。90年代初至今的兼并浪潮,企业兼并规模大,行业涉及面广,同行业强强联合成联手购买的友好兼并大量增加,并以股票交换或股票交换加现金的方式进行。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兼并浪潮首尾相接,形同一次兼并浪潮;然而,两次兼并浪潮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一、美国企业两次兼并浪潮的背景与原因

企业兼并浪潮的兴起总是发轫于经济扩张时期,即经济发展与政府的经济管制政策相适应之时。从这个层面看,80年代和90年代兼并浪潮的发生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1.它们的发生发展与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两次改革调整和发展繁荣同步。

1981年至1989年是美国经济改革调整的一个高潮时期。为了摆脱长期的经济滞胀,里根政府实行了以减税、放开管制、紧缩通货和削减政府开支为纲领的经济复兴计划,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所谓的“中兴局面”。除此次经济的扩张为美国企业第四次兼并浪潮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形势,企业兼并来势汹涌。1981年兼并资产10亿美元以上公司的事件即达14起,1986年以后企业兼并进入高潮,1987年兼并交易额超过2千亿,1988 年超过3千亿。1988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到来, 企业兼并活动迅速消逝。

自1991年3月底美国经济走出谷底, 美国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步入新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克林顿政府的政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自1991年3 月以来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100多个月。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美国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1993年企业并购额为4.650亿美元,1997年达1.7万亿美元,兼并活动涉及交通、邮电、金融、传媒、医疗、国防工业等众多行业,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目前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不减,企业兼并的高潮仍在继续。

2.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美国企业兼并浪潮的出现起推动作用。

8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已经明显:经济竞争和重组取代了军事和政治抗衡,经济格局多极化取代一国独霸的世界,经济贸易集团化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日本和西欧在经济上与美国的距离迅速缩小。美国在对内对外经济方面的领导地位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挑战,美国已不具备绝对优势,特别是80年代初,大量外资涌入美国,对美国的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和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使美国企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疑:管理机构臃肿,劳工成本上升,营销意识与出口意识较差,使美国企业竞争乏力。又由于因特网和现代先进技术的日益发展,全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将与世界市场直接发生联系。这种形势使美国联邦政府意识到了改善市场环境,增强美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必要性。美国企业界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顺应迅速扩展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取和保持领先地位,除了自身的变革外,当务之急是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其捷径便是走联合与兼并之路。最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佩托夫斯基公开讲,美国面临的经济挑战已很严峻,现在为了对付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进行企业兼并是必要的。可以说,正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推动下,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两次企业兼并浪潮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以及两次兼并潮间隔之短等都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3.美国政府放松产业管制政策,为企业兼并活动推波助澜。

作为新保守主义的政府,里根奉行自由放任、减少政府干预、让企业家放手大干、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经济哲学。许多里根政府的高级官员都认为,兼并能提高效率,企业扩张是管理健全的报酬。由于反托拉斯立法是美国政府控制垄断和兼并的主要手段,1982年美国司法部公布的新的兼并指南和1986年2 月里根向国会提交的反托拉斯法的修正建议,明显地反映了美国政府减少对企业兼并实施控制的政策倾向。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无公开协定的所谓“分享垄断”进行追究,并认为兼并已经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里根政府已经将美国国内的兼并放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考察,并据此为企业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克林顿政府的产业政策比里根政府更进一步。1992年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横向兼并指南》,明确声明对大多数兼并活动不构成威胁,该指南1997年修正案更明确地规定了企业兼并的效率,并进一步放松了反托拉斯政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明确表示,现在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大企业本身,都不宜被视为坏东西了。巨额兼并越来越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毫无疑问,面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美国联邦政府不仅放松了反托拉斯法的执行力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企业兼并。这是80年代以来兼并浪潮两度兴起的重要原因。

4.知识经济与企业购并浪潮的出现有密切的联系。

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新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获得很大发展。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美国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和技术在美国产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已由战后初期的40—50%提高到目前的80—90%。原先主要依靠人力、自然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部门开始退出,产业结构向信息化社会演变,社会财富越来越趋向于由服务业提供。知识经济的到来迫使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经营组织和资产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了兼并合作和投资的热潮。

二、美国两次企业兼并浪潮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尽管80和90年代企业兼并浪潮的出现有着相似的动因,但它们在兼并过程中却表现出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一,从兼并交易双方的关系看,在80年代的兼并活动中,敌意兼并占据相当突出的位置,而在90年代友好兼并大量增加。敌意兼并采取负债赌博式的收购,呈现出很强的投机性,公司狙击者从垃圾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兼并后经营某个公司,而是利用某些公司的弱点,在股市上低价收购其股票,发出兼并信息,使这些公司采取反兼并措施高价回收其股票,或者在兼并完成之后便将公司资产分割出售,在股市上利用进出价大捞一把。被兼并公司及其股票持有者往往蒙受巨大损失。同时,敌意兼并中的违约事件很多,引起了联邦机构的保释金支出,导致80年代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支付了500~750亿美元的赔偿金。

追求发展壮大以提高竞争力是90年代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因此兼并往往成为当事双方为实现同一个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共同行为。例如,在1996年底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中,一个是正在寻求收购一家军用飞机制造公司、以增强自身实力和应变能力的雄心勃勃的商业飞机制造商,另一个是冷战后因国防开支的削减而被逼得有些走投无路的军用飞机制造商;一个在谋求更大的战略发展,一个出于生存战略上的考虑,结果是麦道主动选择了被兼并的道路,双方各得其所。兼并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对方,而是合作和共同发展。友好兼并大量增加,避免了敌意兼并中兼并者洋洋自得、被兼并者垂头丧气的景象。

第二,从兼并的融资方式和渠道看,80年代的兼并以借债兼并为主,大量资金来自于垃圾债券市场,兼并以现金或股票加现金的方式进行;90年代的兼并资金大多来自兼并者自身的资产净值,以股票交换或股票交换加现金的方式兼并。

在80年代的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游资,金融资产占全国的14%,仅次于保险公司的17%和商业银行的53%。同时,年金、信贷协会、储蓄与信贷协会等互助基金大多由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等政府机构担保,投资者可以借此转嫁一部分风险。因此利用“垃圾债券”借债融资的兼并活动十分风行,并以现金及现金加股票的交换方式进行。1980年借债兼并94起,到1987年迅速升至3500余起,交易额超过2千亿。1981 年借债兼并占兼并活动的15%,1987年则达到96%。1988年现金交易在全部兼并交易额中占56%,股票加现金占39%,股票仅占5%。 借债兼并为“小鱼吃大鱼”和巨额兼并创造了条件。1981年杜邦公司以78亿美元兼并销售额比它大50亿美元的大陆石油公司,是典型的“小鱼吃大鱼”事件。

在90年代的兼并中,因股票市场长达数年的牛市使企业的资产无形中增加了数倍,从而为兼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兼并者大多无需向银行借款也不便用垃圾债券。兼并双方往往是按被兼并方股权价值进行股票交换,或采用现金加换股的方式完成兼并。 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 SBC通信公司兼并太平洋电信公司、 贝尔大西洋公司兼并奈尼克斯公司等都采用了换股的方式。世界电信公司兼并微波通讯公司、迪斯尼公司兼并大都市公司等则采用了现金加换股的方式。1997年现金交易在兼并交易额中占23%,股票加现金占50%,股票交换占27%,以现金进行企业购并活动的比例大幅下降。

第三,由于融资方式的不同,使投资银行在80年代和90年代企业兼并中的作用与地位明显不同,在80年代借债兼并的条件下,因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既了解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又熟悉证券市场的行情与动向,使它们在兼并活动中大显神通。投资银行鼓励并发起包括敌意债券在内的种种兼并,承担了安排兼并、实施反兼并措施、议定兼并条件及融资等一系列工作。它们不仅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而且为此次兼并浪潮推波助澜。

到90年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基本上把投资银行抛在一边,直接谈判兼并事宜,使投资银行无法发挥在80年代曾发挥的作用。因而只有像美林信托这样的大投资公司在兼并狂潮中获得了发展。同时,金融界也在兼并活动中进行了重组。1991年,先是全美排名第6 位的化学银行与排名第9的汉华银行合并, 尔后美洲银行兼并太平洋证券公司。1995年,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成为美国第一大金融公司。1997年发生银行兼并事件11起。1998年美国国家银行和美洲银行合并成新美洲银行,以其5700亿的总资产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集团,第4 季度后成为全美洲最大的商业银行。

第四,从企业兼并活动的动向看,80年代的兼并活动主要表现为压缩与改组,而90年代的企业兼并则追求强强联合。在80年代美国企业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追求“大”,至少认为“仅仅大是不够的”。企业兼并不再以经营多样化为目的,而是以组成更加专业化、经营更为合理和效率更高、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为目的。许多曾在各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导致自身经营特色无法发挥、出现巨额亏损的大中型企业把相应资产出售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退出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而在90年代,企业的并购出现了战略性的变化。并购方为了占领全球市场,总是青睐与自己经济实力旗鼓相当、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型企业,实施强强联合,或联手购买,达到共享营销渠道,优化产品结构,加速研究与开发,开展专业化协作,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五,从企业兼并涉及的行业看,80年代的兼并活动较多发生在制造业,而90年代企业兼并涉及行业面之广是创记录的,80年代制造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2%,而发生在制造业的兼并交易占全部兼并活动的40%,制造业成为兼并“大户”。到90年代企业兼并涉及电信、交通、传媒、娱乐、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食品和国防工业等行业,几乎涉及第三行业的所有领域。

除了上述特点外,80年代与90年代的企业兼并浪潮还有其各自的特点。

80年代企业兼并资金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外资比重较大。

1981年外资购买美国公司的成交额达160亿美元。 外资收购美国企业在1982年至1984年期间处于低潮。1986年美国改革税制后,外资收购美国企业的势头开始恢复,并于1987年进入高潮。1987年外资收购美国企业的总成交额达到420亿美元。

而在90年代企业兼并浪潮中,美国企业间的融资兼并额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如1995 年迪斯尼公司以190 亿美元收购美国广告公司; 1997年世界电信公司对微波通讯公司的兼并交易额达370亿美元; 1998年花旗公司与施行者集团合并时股票互换价值竟然达到760亿美元。 一批从未有过的巨型企业出现了,铁路业从80年代的约40个公司下降为目前的5家公司,民用大型飞机制造公司合并为一个, 原先十家争夺美国国防部合同的公司目前已变成三家称霸的局面。

这里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80年代以来企业兼并的主要着眼点由美国国内市场转向世界市场,因而跨国兼并增多,到90年代美国企业跨国兼并愈演愈烈。美国企业期望通过兼并活动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开创新的空间,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产值,实现“1+1>2”的效应。 因而8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于新建企业的比重减少,购并东道国现有企业的比重上升。1989年美国企业跨国购并金额达165 亿美元。1995年美国跨国兼并额达380亿美元。 跨国购并活动最为活跃的行业为能源经销、电讯、医药、金融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与德国奔驰公司大联手,成为世界汽车业最大的兼并活动,也是美国跨国兼并的“大哥大”。

标签:;  ;  ;  ;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浪潮比较分析_企业兼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