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

胡盈莹[1]2003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文中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高度变异的病毒,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血清型(serotype)和准种(quasispecies)等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特点。HBV的基因异质性和临床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目的:首次调查福建省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以及HBV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病临床的可能相关性;同时对临床上常用的叁种检测YMDD突变株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一种能够准确、敏感、快速有效地检测出YMDD突变株的实验方法,为研究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的疗效提供可靠的方法学。 方法: 1.采集了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叁明市、莆田市等五个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HBV基因型。 2.应用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对44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反跳时的血清进行YMDD突变株的检测,并与测序法和mPCR-RFLP法比较它们的敏感性、一致性。 结果: 1.443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中基因B型275例(62.1%),C型100例(22.6%),D型及其混合型共51例(11.5%)。基因A型12例(2.7%),仅见于福州、莆田两地,且莆田地区明显高于福州(即10.6%vs. 2.6%,X~2=7.1,P=0.008)。本研究未发现E、F型。 2.对应分析显示,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中基因B型所占福建医科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比例明显高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组(P<0.05);C型在肝硬化中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其它疾病组(P<0.05);HCC与基因D型及其混合型关系密切。 3.基因D型患者e抗原阳性率显着低于B型、C型和混合型(分别是30.8%vs.59.6%,xZ一8.1,P=0.005:30.8%vs.56%,xZ二5.3,P=0.022:30.8%vs.60%,xZ二4 .5,P二0.03)。 4.mpeR一RFLP法检出HBv oNA的敏感性(lo4eopies/m一)>PeR微板核酸杂交一ELxsA法(一。,copies/mz)>熔解曲线法(zo6eopies/ml)。 5.44份出现病毒学反跳的血清,用mPCR一盯LP法检测26例为YMDD突变株,18例为野生株。在这26例突变株中,熔解曲线法检出16例,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检出18例;而在18例野生株中,熔解曲线法检出2例突变株,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检出13例突变株。将上述叁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16例标本作DNA序列测定,mPCR一RFLP法、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与测序的符合率分别为93.8%(15/16)、43.8%(7/16)、2 8.80;0(3/一6)(xZ二15.7,P<0001)。 结论: 1.福建省HBV感染以基因B型为主,其次是C型,也存在基因D型的流行。 2.基因A型在福建的分布可能具有区域性特征,还需扩大样本例数进一步验证。 3.基因型B与重型肝炎的发展有关;基因C型更易导致肝硬化。 4.基因D型与HCC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5.mPcR一RFLP法检测YMDD突变株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是监测拉米夫定耐药株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成军, 董菁, 刘妍, 李莉, 斯崇文[2]2002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0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仅引起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不同的HBV感染患者体内的HBV基因序列是不同的,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重视,这就是HBV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和血清型

赵云, 朱培福[3]2018年在《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后复发的乙肝患者再次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对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后复发的乙肝患者再次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感染科治疗后复发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2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治疗的40例确诊并初次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抗病毒治疗。进行的随访观察,于确诊治疗后1、3、6个月时观察患者生化复常率、乙肝病毒DNA转阴率、血清HBe Ag转换率及耐药性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生化复常率水平在各监测点明显低于对照组,在1、3、6个月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乙肝病毒DNA转阴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HBe Ag阳性转阴率、血清HBe Ag滴度50%降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检测到耐药菌株出现。结论对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后复发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再次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与初治者相比,患者的肝功能炎性反应重,复治时使用恩替卡韦安全性较好,肝功能恢复良好。

荣海燕, 张朝霞[4]2011年在《乙型肝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针对HBV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等,但长期治疗容易产生耐药,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HBV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

兰林, 王宇明[5]2003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对干扰素应答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准种遗传异质性对干扰素(IFN-α)应答性的影响.方法: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SGE)对20例(完全应答者和无应答者各10例)已接受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中HBV准种的异质性进行检测,分析准种的异质性与IFN-α应答性的关系.结果:HBVDNA含量在IFN-α应答患者和非IFN-α应答患者之间无差异(7.27×1010±8.79×1010vs5.16×1010±5.13×1010,P>0.05),但是,在无应答患者HBV准种的复杂性和遗传差异性明显高于应答患者(8.30±1.89vs18.5±2.68,P<0.001和0.926±0.008vs0.869±0.016,P<0.001).结论:HBV准种的异质性对IFN-α的应答性有影响.

雷凯雄, 蒋孝华, 李映菊, 唐武成[6]2010年在《HBV准种变异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持续疗效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阿德福韦脂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聚合酶(HBV-P)基因序列的准种组成及变异特点,探讨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法扩增HBV-P基因中覆盖B区-E区序列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V方法对HBVDNA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以评估HBV准种复杂性。128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予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片口服,抗病毒治疗48-96周,疗效评估包括HBVDNA血清学、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及生化学应答。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病人治疗24周、48周、96周的准种组成特点,并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28例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两年,完全应答23例,部分应答86例,无应答19例。HBVDNA转阴率50.8%(65/128),HBeAg血清转阴率为21.1%(27/128),ALT复常率为60.9%(78/128)。7例患者产生了病毒变耐药变异,其中4例为rtn236T变异,2例为rtA181V变异,1例为rtN236T和rtA181V联合变异,耐药率为5.4%。所有患者HBV准种变异在治疗24周、48周、96周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应答组24周与48周时HBV准种复杂性显着高于完全应答组(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区存在准种现象,且该区准种随宿主病程进展可发生动态变化。HBVP区准种变异的复杂性及异质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疗效存在负向相关性。

王蓉, 蔡高涛, 钟小青, 崔剑锋, 刘春永[7]2019年在《血清AFP-L3和GP-7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评估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询获得AFP-L3和GP73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文献,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 Disc1.4软件检验研究间异质性,并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结果 AFP-L3和GP73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86(95%CI:0.82~0.89),0.95(95%CI:0.93~0.96)和155.20(95%CI:57.47~419.1)。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 2,Q指数为0.939 4。结论 AFP-L3和GP7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郭辉, 魏斐斐, 蒋群湘, 谢裕安[8]2019年在《TAGL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西扶绥县20个肝癌高发家系成员共79例,将其中肝癌患者20例设为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将无肝癌的直系亲属成员59例设为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将10个正常对照家系的成员40例设为正常家系对照组。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叁组人群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TAGLN2基因rs2252815位点存在CC、CT和TT叁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19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51例(2例未检测出相应基因型); rs2789422位点存在CC、CT和TT叁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72例、CT基因型43例、TT基因型3例(1例未检测出相应基因型)。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与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或正常家系对照组进行比较,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CC、CT、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C、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王芸, 张耕源, 罗长江, 杨含腾[9]2019年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系统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方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更好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以英文检索词:pancreatic cancer,gemcitabine,nab-paclitaxel and abraxane和中文检索词:胰腺癌、吉西他滨及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出从建库至2018年10月的中英文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合适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并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 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临床研究文献,总计290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 1633例,对照组(FOLFIRINOX) 12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如疲乏[比值比(OR)=0. 61,95%可信区间(95%CI)=0. 46~0. 80,P=0. 0005]、腹泻(OR=0. 39,95%CI:0. 29~0. 54,P <0. 001)、恶心呕吐(OR=0. 46,95%CI:0. 26~0. 84,P=0. 01)、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0. 61,95%CI:0. 43~0. 88,P=0. 007)以及需要二线方案治疗率(OR=0. 30,95%CI:0. 14~0. 63,P=0. 001)均低于对照组。而2组在疾病缓解率(OR=0. 82,95%CI:0. 45~1. 51,P=0. 53)、疾病控制率(OR=0. 97,95%CI:0. 48~1. 97,P=0. 93)、1年生存率(OR=0. 80,95%CI:0. 63~1. 01,P=0. 06)以及新辅助化疗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R=1. 84,95%CI:0. 33~10. 19,P=0. 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冀晓辉, 李代蓉, 阳丹, 安宁, 王东林[10]2019年在《宫颈癌药物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药物治疗是宫颈癌综合治疗中除手术和放疗外的另一主要治疗手段,目前主要包括传统细胞毒性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近年来关于同步化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等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能否改善患者生存及其合理的剂量强度、密度均得到研究和完善。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靶向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抗血管生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已经在宫颈癌的治疗中显示出效果,这也为宫颈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D]. 胡盈莹. 福建医科大学. 2003

[2].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J]. 成军, 董菁, 刘妍, 李莉, 斯崇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3]. 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后复发的乙肝患者再次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效果观察[J]. 赵云, 朱培福. 河北医药. 2018

[4]. 乙型肝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荣海燕, 张朝霞. 新疆医学. 2011

[5].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对干扰素应答性的影响[J]. 兰林, 王宇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6]. HBV准种变异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持续疗效的关系[J]. 雷凯雄, 蒋孝华, 李映菊, 唐武成. 海南医学. 2010

[7]. 血清AFP-L3和GP-7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Meta分析[J]. 王蓉, 蔡高涛, 钟小青, 崔剑锋, 刘春永.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8]. TAGL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 郭辉, 魏斐斐, 蒋群湘, 谢裕安. 内科. 2019

[9].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 王芸, 张耕源, 罗长江, 杨含腾.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10]. 宫颈癌药物治疗进展[J]. 冀晓辉, 李代蓉, 阳丹, 安宁, 王东林. 医学综述. 2019

标签:;  ;  ;  ;  ;  ;  ;  ;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