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新兴网络词的描写与探讨论文

多维视角下新兴网络词的描写与探讨论文

多维视角下新兴网络词的描写与探讨

王晶晶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本文以网络新兴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总结网络新兴词的构词方式,再从隐喻的角度出发,讨论本文所列举的网络新兴词的衍生机制,对网络新兴词的成因做出一定的解释。

关键词: 网络新兴词;特征分析;衍生机制

关于网络新兴词的定义,本文采纳熊一民(2014)、王海英(2015)等前人研究的观点,将网络新词限定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具体指有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论坛、聊天室等网络虚拟空间创造并大量使用的具有专业性和高频率性等特色的网络新词语。

可得根据公式(2)并查三维 数值表,可求得判断矩阵 的,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判断矩阵 具有一致性,计算求得的权重向量是可以被接受的。依据同样的方式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值。经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值均小于0.1,说明各个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所以计算求得的各个权重向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各个单层次权重向量如表2所示。

由于网络媒介主要用于传递信息、人际交往,语言需负载可直接交流的信息,大部分网络新词可通过字面意思推导出来,如“杠精”、“尬聊”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新兴词算是现代汉语传统词汇系统的“旁逸斜出”,是传统词汇的变异形式,只不过现在还处在传统词汇群体的边缘地带。

一、网络新兴词的分类

(一)语音、语法层面

语音层面,新兴网络词的音节形式有双音节式和多音节式。双音节形式如“锦鲤”、“佛系”,三音节形式如“白莲花”、“海螺人”;四音节形式如“人生阑尾”、“预数临疯”;而五音节形式的词还具备一定的“词语模”特征,如“XX式YY”(“后台式暗恋”“自杀式单身”“文盲式追星”),因为具备一定的能产性,这一类词在社交媒体中还在不断衍生。

语法层面,新兴网络词的内部构成大多为复合法构词,属偏正结构,大致可分为定中式偏正复合词和状中式偏正复合词。属于前者的网络新兴词多用来形容人,如“牧马人”、“海螺人”;属于后者的网络新兴词数量较多,如“自杀式单身”、“慢性炸”、“美德胖”。

(二)语义层面

c.三不沾: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跟爱情、知识、金钱都不沾边。

A.语义前落:

仿拟构词这一构词法在现代汉语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过去从“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在网络新兴词中,仿拟构词也有如从“龙的传人”仿拟出的“猴的传人”,从“先发制人”仿拟出的“先花制人”等等。

B.语义后落:

b.一望无际:一眼看去,望不到发际线。

要解释网络新兴词的产生,我们可以从语言的类推机制、经济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同时网络新兴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现象。陆俭明先生对“隐喻”做了十分充分的解释,认为“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网络新兴词的隐喻表达非常常见,如“咸鱼瘫”、“人形蚊香”、“锦鲤”等。

在表达新奇之意时,网络新兴词通常会采取谐音的方法。如“负薪汉”谐音“负心汉”;“起床弃”谐音“起床气”,置换语素后表达的意义为:形容每天早晨因起不了床而产生放弃上班、放弃上学的念头。

(三)语用方面

部分网络新兴词需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加生动地传递出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如“电闸人”一词多描写校园中的学生生活。“捕鱼达人”形容上班时间严重偷懒的人,有“工作两小时,摸鱼十来筐”的揶揄,将其置于上班族的工作语境中,对某种工作状态的形容尤其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二、网络新兴词的构词方式

(一)“词语模”构词

“词语模”的概念由李宇明2002年在《语法研究录》一书中提出,指新词产生的模板由具有类标记作用的不变“模标”和待填充的可变“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类似于泛化的类词缀,意义和位置基本固定;模槽则类似于词根,指一系列具有独立意义的语素或词语。“词语模”具有相当的能产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新兴词中,利用“词语模”构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X精”(“戏精”“杠精”)、“XX式YY”(“龙套式生存”“进度条式起床”)。

(二)谐音/仿拟构词

从语义功能来看,以上这些网络新兴词的语义功能更多的是传递一种行为动作或现代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其中语义前落的词,多强调前半部分的表达,如“滑坡式许愿”的“滑坡式”着重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语义后落的词,语义功能着重于传递行为动作的必然发生或状态的持续,如“慢性炸”、“懂事崩”、“美德胖”、“精致穷”等。

推销员式朋友、牧马人、滑坡式许愿……

(三)旧词赋新义

不同于其他网络新兴词,由于这一类旧词的语义仍然存在,通常需要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二次解释。然而正是由于和旧词本意的相距甚远,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下的网络新兴词中数量也逐渐增多,试举几例:

a.回忆杀:回忆起自己曾经某个尴尬的时刻恨不得自杀。

由正交实验结果选择最佳培养条件,即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72 h。根据该条件将2%种子液接种到麸皮培养基,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72 h,每隔几小时摇匀1次,培养结束后取出烘干粉碎,测酯化力,结果为33.6 U±0.021 U,比其他培养条件下酯化力都要高,进一步验证了正交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加强科研运行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抓好科研立项。坚持研究所所长报告新技术发展追踪情况、实验室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两个例会制度,跟踪把握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实验室建设及基础研究动态,为提高立项和研究起点提供指导。加大油田内外部调研和技术交流的力度,及时掌握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增强立项的针对性。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实验室室内预研,掌握项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承担更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奠定基础。

语义表达层面,笔者将收集到的属于偏正结构的网络新兴词分为语义前落(语义表达的重点在前)和语义后落(语义表达的重点在后)两类。试举几例:

大型企业已深谙模拟之道,与此相关的主要例子有碰撞测试模拟或流动模拟。中型企业在这一领域仍有所保留,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无法满足使用类似技术的要求,这里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容量,甚至需要在专门的数据中心运行,相关投入往往是这些企业所无法承受的,更不用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小型企业还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换句话说:许多企业虽然希望从模拟仿真技术中受益,但却不知从何入手。

三、网络新兴词的衍生机制

慢性炸、懂事崩、美德胖、精致穷……

一方面,若A∈clcsX{M},由A∈csX,下证A⊆M,又只需证A∩(X\M)=Ø即可。反设A∩(X\M)≠Ø,注意到X\M∈O(X),于是A∈cs(X\M)。又A∈clcsX{M}且cs(X\M)∈τ,故{M}∩cs(X\M)≠Ø,于是M∈cs(X\M)这与cs(X\M)的定义矛盾。

法国思想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认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一种“纽带”,在隐喻中起核心作用。在常识看来不相干的东西之间被建立起一种“亲缘关系”(kinship),形成一种“范畴错置”。在这种有意识的错置下,原来的分类秩序被打破,重新建立了新的联系,类似于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理论中Frame A与Frame B整合时出现Emergent structure。“范畴错置”下的新兴词语也会衍生出新的意义,如“阳光宅”:“阳光”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宅”却带有一定消极意义,当把关于“阳光”的认知投射到“宅”上,又能够让人体会到虽然生活比较单调,但对世界仍然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的心理状态,表达出了现代人尽管面对多重压力仍希望积极生活的愿景。

恩斯特•卡西尔(1985)曾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符号来把握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新兴词的诞生是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类在认知边界得以扩展时为满足自身交际需要而建构的符号体系,也是人类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的确认。在这一类词生成的过程中,语素仍是传统的语素,但意义有赖于认知主体的内省式包装。

四、结论与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新词新语,在交际的普遍意义上还欠缺“火候”。但不可否认任何“传统词汇”都是由“新词新语”逐渐凝固后转化而来,二者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如在饭圈用语中的“C位”已被许多话语体系吸收,在社会运用中已较为常见。

通过对部分网络新兴词的多维描写,可以看出网络新兴词在结构方面毋庸置疑地仍处在传统的语法框架下,体现了语言系统中语法平面的相对稳固性。网络新兴词的“新”主要体现在通过“词语模”构词、旧词赋新义等方法进行意义上的更新和重置。本文尝试对当下社会新词新语不断滋生且衍生速度愈加迅速的现象予以回应,同时,笔者也认为从隐喻出发来分析当下新词新语的出现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在多模态听力教学方面,Wagner(2010)认为听力材料可以通过符号模态,如音质、目光、手势、表情、动画等,补全语言符号表征的信息,提高学习者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概率[5]。Guichon多模态听力学习除了利用符号模态,还能使用认知系统的双通道特点,多种模态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6]。除此之外,多模态学习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展开多模态符号的交互研究,主张在口译教学中引入多种符号模态,从感官上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7-8],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词汇习得[10-9],以及对学习态度和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冲击力[11-12]。

参考文献:

[1]代宗艳.当代网络新词“佛系”的功用与形成[J].语言文字应用,2018(03):87-96.

[2]周纯梅.“囧”的多角度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8(01):163-168.

[3]贾晶.认知理论视域下网络新词造词方式及生成机制解析——以2012—2017年网络新词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3):59-60.

[4]李雪娇.谐音类网络新词的语法隐喻观[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1.

[5]涂加胜.也说“又双叒叕”[J].语文建设,2018(14):55-56.

[6]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32(01):44-50.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王晶晶(1991-),女,汉族,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标签:;  ;  ;  ;  

多维视角下新兴网络词的描写与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