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训练点,搭好“语用”桥论文_郑晓玮

找准训练点,搭好“语用”桥论文_郑晓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362500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其“理解”的程度最终也要通过“表达”来检验。因此,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立足于文本,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掌握语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习得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一、聚焦语言范式,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们常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语言苍白,枯燥乏味,年级虽然上升,而听说读写能力却没跟着提升,对习作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能力没有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语文教学应该聚焦于文本典型的语言范式,引领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语言实践中,把习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升语言的品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描写了小动物在夏天的活动情况,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活动特点。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多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也大多带有虫字旁。在识字教学时,我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生字。同时,我还根据课文语言范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文的每行都由三个要素组成:谁、地点、事件,并且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韵律美;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探究句子的构成方式;然后出示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最后,让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联系生活见闻,进行模仿表达。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只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真切感受,进行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二、填补文本空白,丰富言语内涵

文章的描述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引领学生从文本“空白”处去想象、创造,学生才能走进文字背后,感悟深刻的哲理,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一个个 “空白点”,恰好是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良好“契机”,让他们把生活体验与人生经验融合起来,张扬他们的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父亲的菜园》:“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亲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父亲怎样挖掘菜园的,文章留下了空白。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父亲开垦菜园的七天里,是怎么挖掘的?当时情景怎样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在巧联妙想的练笔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勤劳无畏的品质。

如此抓住文本空白想象练笔,不但丰富文本内涵,感染激励学生,而且让学生掌握如何借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表达人物特点。

三、交流共鸣话题,引发联想表达

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丰盈的思想与情致。一个好的话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就要选择文本与学生共鸣的话题,引导学生品味、思索、探究,引起学生的感悟。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当学生感知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里百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他们的神情各不相同,显然已走进了文本,有了自已的独特感受。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想想,要对巨人说些什么呢?先动笔写一写,再与大家分享。交流中,学生都能抓住巨人任性、冷酷的缺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表达中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篇童话所蕴含的哲理。

四、赏析精巧布局,习得谋篇技法

布局谋篇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可见,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析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品味出文本的匠心独运和精妙构思。《桥》这篇课文,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呢?文章的开头没有交代,只有文章在结尾说“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此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我们也才为之动容!作者明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到文章结尾处才点出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让读者有种“意外”的震撼,比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更震撼人心。再说,本文以“桥”为题,也别有意味,正是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为全村百姓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才使大家在危难中脱离险境,桥在这里具有了双重含义。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表达方法呢?教学时,我们可采用“三线”(理解线、表达线、仿写线)并进的原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品悟文字内容,再厘清文章的表达方法,然后仿照表达方法进行读写训练。

“语用”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是相互交叉渗透的,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新课标的精神、立足文本,根据学情,进行最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

论文作者:郑晓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找准训练点,搭好“语用”桥论文_郑晓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