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黄家兴, 安建东[1]2018年在《中国熊蜂多样性、人工利用与保护策略》文中指出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在维持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地形多样、植被丰富,是全球熊蜂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过去缺乏系统调查研究,中国熊蜂多样性现状及其利用特性不详。本文介绍了近20年在中国熊蜂资源系统调查及其人工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1)2002–2017年采集熊蜂标本5万余号,先后揭示了一系列疑难类群的分类地位,确认中国已知熊蜂125种,占全球熊蜂已知物种总数的50%,表明中国是全球熊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首次报道了中国熊蜂物种名录,其中22种为中国特有种。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向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是全球熊蜂多样性分布中心;(3)1998–2017年,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密林熊蜂(B.patagiatus)、红光熊蜂(B.ignitus)、火红熊蜂(B.pyrosoma)、重黄熊蜂(B.picipes)和兰州熊蜂(B.lantschouensis)6种本土熊蜂先后被驯养成功,其中密林熊蜂和兰州熊蜂的繁殖性状优良,已应用于我国设施作物传粉服务。同时,我们从栖息地、食物资源、外来物种、农药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中国熊蜂资源的策略,以期为野生传粉昆虫特别是熊蜂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袁晓龙, Muhammad, NAEEM, 张红, 梁铖, 黄家兴[2]2018年在《欧洲地熊蜂对我国本土熊蜂的生殖干扰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外来物种与本土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可能会发生交尾竞争,干扰本土物种的正常繁衍。欧洲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是全球范围内商业化应用最广的传粉蜂种,但在许多国家造成了生物入侵。本研究旨在明确欧洲地熊蜂对我国本土熊蜂产生生殖干扰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四级杆飞行时间-气质联用系统(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QTOF/MS)测定了欧洲地熊蜂和我国本土9种熊蜂的雄蜂头部分泌物的成分,并进行聚类分析;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比较了欧洲地熊蜂对我国重要熊蜂种类的交尾影响。【结果】雄蜂头部分泌物气质色谱图在同一熊蜂种内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熊蜂种之间差异明显;我国红光熊蜂B.ignitus、兰州熊蜂B.lantschouensis与欧洲地熊蜂的雄蜂头部分泌物成分相似性分别为58.49%与49.23%;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欧洲地熊蜂雄蜂可以与兰州熊蜂蜂王杂交,并能够显着降低兰州熊蜂的交尾成功率(P<0.01)。【结论】欧洲地熊蜂与我国一些熊蜂种的雄蜂头部分泌物成分相似性较高,能够干扰其正常交尾,具有较高的生殖干扰风险。为了保护我国本土熊蜂资源与生态系统平衡避免造成生物入侵,我们应该谨慎使用外来熊蜂物种。

阮长春, 孙光芝, 张俊杰, 万军, 李羽[3]2007年在《吉林省熊蜂野生蜂种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通化、四平、白山地区系统调查了野生熊蜂的种类,共采集到熊蜂12种,其中已鉴定10种。调查结果表明:在吉林省范围内,野生熊蜂种类在不同地区分布有差异,优势种为红光熊蜂[Bombus(Bombus)ignitusSmith]和明亮熊蜂[Bombus(Bombus)lucorum(L.)]。

施海燕[4]2008年在《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访花行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利用传粉昆虫为设施农作物授粉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研究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为温室草莓授粉时,它们的传粉行为的区别,包括熊蜂和蜜蜂的出巢时间、出巢温度、访花时间、访花间隔时间、访花频率、携带花粉量等行为上的差异性,进而得出各自为农作物授粉的优越性。同时研究了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对紫色花的偏爱性,实验结果如下:熊蜂的出巢时间比较固定,一般在8:15~8:30之间,而蜜蜂的出巢时间和天气有一定的关系,晴天时,出巢时间在9:30~10:00之间,阴天时,出巢时间跨度比较大,在9:30~11:30之间。晴天时,熊蜂的出巢温度是7.19±0.07℃,湿度是86.77±0.26%;蜜蜂的出巢温度是14.30±0.04℃,出巢湿度是82.34±0.16(%)。阴天时,熊蜂的出巢温度是7.44±0.07℃,湿度是87.46±0.13(%),蜜蜂的出巢温度是15.07±0.04℃,出巢湿度是85.71±0.17(%)。而且熊蜂的出巢温度在不同天气下差异不显着(t=-2.479,P>0.05);蜜蜂的出巢温度差异极显着(t=-14.186,P<0.01)。熊蜂的出巢湿度在不同天气下差异较显着(t=-2.405,P<0.05);蜜蜂的出巢湿度差异极显着(t=-14.771,P<0.01)。熊蜂和蜜蜂在晴天时的日活动规律相似,熊蜂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10:00~11:00之间,第二个高峰期为13:00~14:00之间。蜜蜂在一天中只有一个高峰期,高峰期在11:00~12:00之间。阴天时蜜蜂的出巢高峰期在12:00~13:00之间,比晴天推迟了1h左右。晴天时,蜜蜂一天中出巢总数约为阴天的5倍。通过对叁个环境因子对熊蜂和蜜蜂的岀巢数的相关系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熊蜂岀巢数的主要因子,光照强度对熊蜂的影响没有达到显着性,湿度对熊蜂的岀巢数起负面作用?牵露取⑹取⒐?照强度对蜜蜂的出巢影响都达到显着性水平,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正相关性,湿度呈负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下,熊蜂和蜜蜂的访花时间,访花间隔时间、访花频率的结果各不相同。熊蜂的访花时间、访花间隔时间比蜜蜂的短,但访花频率比蜜蜂的高。同时,蜜蜂对不同形态的花朵的访花时间的差异性极显着。熊蜂携粉量大于蜜蜂的携粉量;熊蜂传粉后的作物的柱头花粉沉降数大于蜜蜂,差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在不同的模拟试验组中,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对紫色花朵的偏爱性不同,当只改变花朵颜色的数目时,D-值比较稳定,差异无显着性,表明熊蜂在面对多种颜色的花朵时,对紫色花朵的偏爱性不变,显示出了一定的专一性。当改变花朵的花部构成时,熊蜂对紫花的D-值变化较大,同时比较得出,花朵的大小和形态比花朵的气味更能影响其访问紫色花朵。当花朵附加的特征数不同时,熊蜂的D-值差异性显着。

吴杰, 安建东, 姚建, 黄家兴, 冯学全[5]2009年在《河北省熊蜂属区系调查(膜翅目,蜜蜂科)》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在2005~2008年对河北省的熊蜂区系进行了调查。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经鉴定该地区有熊蜂8亚属31种,包括河北省7新纪录种和中国新2纪录种。在河北境内,熊蜂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区、北部坝上高原和燕山山区;采访植物涉及到18科67种,其中,豆科、菊科、蔷薇科和唇形科植物是熊蜂访问的主要对象。区系成分分析表明,河北省31种熊蜂的区系成分有5类,其中,古北区和东洋区共有种为河北省熊蜂的主要成分,为18种,占河北省熊蜂种类总数的58.06%。

韩李伟[6]2014年在《熊蜂饲养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熊蜂在我国南方大棚高温、高湿环境中授粉困难的问题,本文于2012~2014年开展了福建本地熊蜂与北方熊蜂的采集、饲养与效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集到5种福建本地熊蜂,其中3种采集到了蜂王,编号为Bombus sp.1、 Bombus sp.2和Bombus sp.4;在青海省和甘肃省共采集到4种北方熊蜂,其中3种采集到了蜂王,编号为Bombus sp.6、 Bombus sp.7和Bombus sp.8、2.室内驯养了2种福建本地熊蜂越冬蜂王,其中,Bombus sp.1的产卵率为87.50%,群势最大时的工蜂数量60只、蜂王19只、雄蜂40只;Bombus sp.2的产卵率为50%,群势最大时的工蜂数量15只、蜂王19只、雄蜂10只,对比分析发现Bombus sp.1较Bombus sp.2更具商业化应用的潜力;完成了3种秋季捕捉的北方熊蜂的室内交配与人工越冬,并对越冬后的蜂王饲养至开始泌蜡。3.室内饲养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密林熊蜂蜂王,平均产卵率为40.90%,工蜂数量最大为400只,并获得了60只交配成功的子代蜂王。4.完成了杏花粉和油菜花粉对明亮熊蜂(Bombus lurorum L.)蜂群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蜂王产卵后更换为不同配比的混合花粉对工蜂出房率(χ2=2.25,df=3,P=0.52)和始见工蜂时间(F=1.75,dfi=3,df2=82,P=0.16)均无显着影响;不同花粉处理之间的蜂群成群率差异不显着(X2=3.56, df=6,P=0.74),但成群时间有显着差异(F=2.47,df1=6,df2=39, P=0.04)。在蜂王产卵后和始见工蜂后更换为杏花粉:油菜花粉=1:2的混合花粉在成群时间上有显着差异(t=2.52,df=8,P=0.036)。由于油菜花粉价格比杏花粉便宜,因此建议在人工饲养明亮熊蜂的过程中,在蜂群始见工蜂后更换为1:1的杏花粉:油菜花粉进行饲喂。5.将明亮熊蜂初步应用到福建连栋大棚为樱桃番茄授粉。结果表明,大棚心区域的温度高于边缘区;明亮熊蜂访花率随植株与蜂箱的距离增加(距离中心区域越近)而降低,授粉率最高为81.9%、最低为36.7%、平均为59.58%。本研究为发掘南方本土熊蜂的驯化效能以解决南方温室大棚授粉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为探讨北方熊蜂在南方饲养与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安建东[7]2004年在《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蜂的人工繁育包括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本论文主要从诱导蜂王产卵、蜂王和雄蜂的交配、环境温度对蜂群发育的影响叁个方面对Bombus lucorum熊蜂进行了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在熊蜂繁育的开始,采用一系列的诱导方法诱导蜂王产卵,结果发现,仅仅放入塑料诱导器或者木头诱导器,对蜂王的产卵和蜂群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如果采用诱导器和蜜蜂工蜂组合的诱导方法,不但能明显地促进蜂王产卵,提高产卵率,而且能加速蜂群的发展,缩短成群时间,提高成群率;在采用诱导器和蜜蜂工蜂组合的诱导方法中,蜜蜂工蜂的数量为2~3只时,蜂王产卵率和蜂群成群率最高,成群时间最短:但在塑料诱导器和木头诱导器之间,蜂王产卵和蜂群发展的各个技术指标没有显着差异。 2) 人工控制条件下熊蜂的交配活动,受蜂王日龄、雄蜂日龄、雌雄性比、交配笼内蜂王的放置密度和光照等多个因素的影响。8日龄蜂王和11~12日龄雄蜂按1:5的比例下放入交配笼,其交配成功率最高,交配笼内的蜂王数量最好控制在30只以内:如果有大批量的蜂王需要进行交配时,蜂王数量至少要控制在60只以内:在晴天,交配笼放置在室外,其交配成功率最高,在阴天,交配笼应放置在交配室内,并开启荧光灯照明,其交配成功率最高。 3) 温度是影响熊蜂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25~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发育周期呈缩短趋势,蜂群成群率呈上升趋势,在29℃左右时,蜂王产卵时间、第一批卵虫蛹的发育时间和蜂群的成群时间最短,成群率最高。而且,随着温度的上升,子代蜂王数量逐渐增加,在29℃左右时,蜂群所产生的蜂王数量最多,但环境温度对蜂群的工蜂数、雄蜂数和蜂王初生重没有影响。在29℃的环境温度下,不仅能够促进蜂王产卵、加速蜂群的发展、缩短繁育周期、提高成群率,而且而能够刺激子代蜂王的产生,有利于熊蜂周年多代繁育工作的进行。

安建东[8]2012年在《甘肃熊蜂区系组成与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熊蜂属(Bombus)昆虫是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交汇的地带,境内地形、植被和栖息环境的多样性,使甘肃成为全球熊蜂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由于缺乏对甘肃熊蜂区系的系统研究,甘肃熊蜂多样性特点不详。为了探究甘肃熊蜂多样性现状,作者于2007~2011年连续5年,对甘肃不同生态区的熊蜂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分析了甘肃熊蜂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现状;又以甘肃优势种类火红熊蜂为材料,进行了熊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最后,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了火红熊蜂主要分布区1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甘肃熊蜂区系组成2007~2011年,在甘肃180个分布点共采集熊蜂属昆虫标本7606头,隶属于10亚属53种,其中假熊蜂亚属Mendacibombus(Md.)2种,地熊蜂亚属Subterraneobombus(St.)3种,巨熊蜂亚属Megabombus(Mg.)8种,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Th.)8种,拟熊蜂亚属Psithyrus(Ps.)9种,火熊蜂亚属Pyrobombus(Pr.)7种,真熊蜂亚属Bombus s. str.(Bo.)4种,阿熊蜂亚属Alpigenobombus(Ag.)4种,黑熊蜂亚属Melanobombus(Ml.)6种,西熊蜂亚属Sibiricobombus(Sb.)2种。在甘肃53种熊蜂中,其中13种熊蜂为甘肃新纪录种,分别为二色熊蜂B.(Mg.) bicoloratus、富丽熊蜂B.(Th.) opulentus、德熊蜂B.(Th.) deuteronymus、图拟熊蜂B.(Ps.) turneri、探索拟熊蜂B.(Ps.)expolitus、中华拟熊蜂B.(Ps.) chinensis、科尔拟熊蜂B.(Ps.) coreanus、挪威拟熊蜂B.(Ps.) norvegicus、小峰熊蜂B.(Bo.) hypocrita s.l.、短头熊蜂B.(Ag.) breviceps、灰熊蜂B.(Ag.) grahami、白背熊蜂B.(Ml.)festivus和亚西伯熊蜂B.(Sb.) asiaticus。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这53种熊蜂的区系分布和采访植物特性。甘肃熊蜂区系成份主要以东洋区种(45.3%)、东洋区和古北区共有种(52.8%)为主,介于川渝地区向华北地区过渡的中间阶段,与川渝地区熊蜂的种类相似度比较接近,与华北地区的种类相似度相距较远。(2)甘肃熊蜂物种多样性分析在甘肃10个生态区,除北部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河西走廊戈壁地带和干燥北山3个生态区未发现有熊蜂分布外,其他7个生态区均有熊蜂分布。甘肃7个生态区的熊蜂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3805~1.2238,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西南部青藏高原牧场、西部乌鞘岭山地林区、南部白水江河谷山地林区、西北部祁连山牧场、东南部西秦岭山地林区、东部黄土高原灌丛和西北部阿尔金山-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灌丛。甘肃熊蜂物种均匀度指数(J_(sw))西部乌鞘岭山地最高(0.8113),东南部西秦岭山地最低(0.6751)。西南部青藏高原和西部乌鞘岭山地的物种相似度最高(60.98%),南部亚热带湿润河谷山地林区和西北部干燥阿尔金山-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灌丛未见共同种。甘肃53种熊蜂中,火红熊蜂B.(Ml.) pyrosoma的物种相对多度最高(23.2%),占甘肃熊蜂总体数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另外,红光熊蜂B.(Bo.) ignitus(9.8%)、小峰熊蜂B.(Bo.) hypocrita s.l.(6.0%)、红束熊蜂B.(Ml.) rufofasciatus(5.0%)和重黄熊蜂B.(Pr.) picipes(4.8%)在甘肃分布也较丰富;相反,另外一些种类,如拟熊蜂亚属(Ps.)的所有种类,还有一些典型的南方种类如黄熊蜂B.(Pr.) flavescens、灰熊蜂B.(Ag.) grahami、二色熊蜂B.(Mg.) bicoloratus)和一些青藏高原种类如猛熊蜂B.(St.) difficillimus、圣熊蜂B.(Mg.) religiosus、越熊蜂B.(Mg.) supremus在甘肃境内非常稀有,其标本数量均在10头以下,其物种多度均在0.1%以内。甘肃熊蜂的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719~4011m,其中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数量最多,海拔2500~3000m范围内种类最丰富;猛熊蜂B.(St.) difficillimus(3656m)、探索拟熊蜂B.(Ps.) expolitus(3524m)、石拟熊蜂B.(Ps.) rupestris(3454m)、拉达克熊蜂B.(Ml.) ladakhensis(3376m)和伪猛熊蜂B.(St.) personatus(3362m)位居平均海拔高度的前5位,短头熊蜂B.(Ag.) breviceps(944m)、二色熊蜂B.(Mg.) bicoloratus(1110m)、黄熊蜂B.(Pr.) flavescens(1122m)、朝鲜熊蜂B.(Mg.) koreanus(1164m)和富丽熊蜂B.(Th.)opulentus(1181m)位居平均海拔高度的末5位。(3)火红熊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火红熊蜂是甘肃最优势的熊蜂种类,也是中国特有的熊蜂资源,在中国北方地区分布十分丰富,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为了探究火红熊蜂的分子遗传结构,首次进行了该种熊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本研究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分离法从火红熊蜂基因组中筛选微卫星标记,并选取火红熊蜂同一亚属黑熊蜂亚属Melanobombus其他7种熊蜂进行了这些标记的种特异性验证。不同核苷酸探针与磁珠杂交产生的微卫星标记的阳性克隆率存在很大差异,TC探针的微卫星阳性克隆率最高为82%;TG探针次之,为28%;AT和GC探针分离未获得微卫星标记克隆。根据获得的阳性克隆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筛选验证,共获得31对熊蜂微卫星序列特异性引物。31对微卫星引物分为4种类型,其中完美型18个,占58.1%;混合完美型1个,占3.2%;非完美型10个,占32.3%;混合非完美型2个,占6.4%。不同核苷酸探针的微卫星核心序列重复数不同,TC探针和TG探针的微卫星核心序列最高重复数分别为28和15个,最低重复数分别为7和11个。31对微卫星引物在黑熊蜂亚属其他7种熊蜂上的检测结果表明,有26对引物可以扩增所测试的7种熊蜂,其余5对引物只能扩增部分熊蜂种类,其中BPM5是火红熊蜂种特异性引物。本研究从火红熊蜂基因组中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不仅可用于火红熊蜂遗传结构与分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还可用于黑熊蜂亚属其他种类的遗传特性分析。(4)火红熊蜂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了探明火红熊蜂的遗传多样性特点,本研究基于12个微卫星标记首次分析了火红熊蜂主要分布区1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12个微卫星标记共获得等位基因数为178个,其中BPM9和BPM35等位基因数最高均为18个,BPM17等位基因数最低为5个。火红熊蜂16个地理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遗传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377、0.7040和0.6680。甘肃麦积种群的Ne、He、PIC3个指标最高,分别为5.3967、0.7809和0.7455;重庆城口种群的最低,分别为3.1260、0.6138和0.5693。说明火红熊蜂表现出较高的杂合度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甘肃麦积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甘肃麦积山理应成为该种熊蜂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火红熊蜂16个地理种群的总近交系数(Fit)为0.121(P<0.001),种群内近交系数(Fis)为0.060(P<0.001),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4(P<0.001),显示火红熊蜂种群发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其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结合种群聚类树、主成分分析和祖先假设模型聚类分析,火红熊蜂16个地理种群分为2个分支:大巴山的重庆城口种群单独为一分支,其他15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分支,这一大分支又可分为吕梁山-太行山-燕山-蒙古高原分支和黄土高原-秦岭-陇南河谷山地-青藏高原东缘分支2个小分支。相比于邻接法(NJ)聚类分析,基于Nei遗传距离Da的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更能显示火红熊蜂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演化关系。瓶颈效应检测发现火红熊蜂16个地理种群均未出现基因频率偏离L-shape分布,但16个种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或过剩现象,说明火红熊蜂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发生过遗传瓶颈,但这种瓶颈效应可能不太严重,或者仅对局部种群产生影响。本研究探明了甘肃熊蜂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现状及其优势种类的遗传多样性特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中国熊蜂多样性现状及其遗传背景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熊蜂资源保护与农业授粉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杰[9]2009年在《小峰熊蜂的生物学及传粉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蜂是一类多食性的社会性昆虫,是多种虫媒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者。熊蜂与蜜蜂同属于一个科,都以花蜜和花粉为主要食物,但熊蜂授粉特性比蜜蜂优越,它们更适应低温、低光照和高湿环境;此外,熊蜂还具有声震授粉特性。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一些国家的野生熊蜂的人工周年繁育技术获得突破,使得熊蜂的人工授粉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已应用于多种温室作物的授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欧洲一些国家优良的授粉蜂种。由于商业利益,国外熊蜂繁育公司对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严格保密,使得进口熊蜂成本特别高,另外进口熊蜂可能会对本土熊蜂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因此,90年代末,我国科学家也开始了熊蜂的人工繁育和授粉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已从本国熊蜂种类中筛选出6种具有授粉应用价值的蜂种,小峰熊蜂即是其中的一个优良授粉蜂种。本论文通过采取实地调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饲养及温室实验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地位、生物学特性、温室传粉生态学等内容,旨在为我国熊蜂资源的保护及合理的人工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馆藏标本,研究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并根据实地调查记录的数据,了解了小峰熊蜂采访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小峰熊蜂属于古北区、东洋区和日本区蜂种,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在海拔50-3500m之间都有分布,其中,尤以海拔1000-2500m之间分布最为丰富。小峰熊蜂采访植物种类涉及到11个科28个种,偏向于采访菊科、豆科、蔷薇科和唇形科植物。2.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I基因)序列对9个亚属13种熊蜂的系统发育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能够反应亚属级的系统进化关系,在Bombus s.str亚属内B.hypocrita和B.patagiatus这两种蜂分化最晚,而B.ignitus分化最早。3.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小峰熊蜂的活动规律为:3月中下旬蜂王开始出蛰,5月上旬第一批工蜂就会羽化出房,7月群势达高峰,雄蜂和子代蜂王羽化出房,蜂王出房后1个星期左右开始交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蜂王、工蜂和雄蜂逐渐解体消亡,10月上旬蜂王进入休眠状态。4.比较了不同的花粉(新鲜杏花粉、干杏花粉、新鲜油菜花粉及新鲜杏花粉和新鲜油菜花粉的混合花粉)对实验室饲养条件下野生蜂王产卵率、第1只工蜂出房时间、蜂王产卵前期时间、蜂群成群前期时间、子代蜂王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花粉(组合)对野生蜂王产卵率和第一只工蜂的出房时间影响差异不显着,但对蜂王的产卵前期时间、蜂群成群前期时间、子代蜂王数量影响差异显着。其中,新鲜杏花粉、干杏花粉和混合花粉有利于缩短蜂群成群前期时间,提高成群率;油菜花粉不利于蜂群饲养开始阶段,但其与杏花粉混和利于子代蜂王的产生。5.比较了不同饲料(5种花粉和2种糖类组合饲料及不添加花粉的2种糖类饲料,共12组)对无王小峰熊蜂工蜂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只饲喂糖类食物时,工蜂寿命显着短于有花粉的饲料组,而且工蜂不产卵。含有花粉的各饲料组之间工蜂寿命存在显着差异,饲喂玉米花粉的工蜂寿命小于其他4种花粉组。在工蜂产卵前期时间和卵杯数量方面,10种含有花粉的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在产卵量、幼虫拖出数、雄蜂出房时间和子代雄蜂数量等方面,各饲料组之间差异较大。白砂糖和杏花粉组的产卵量最高;杏花粉组和茶花粉组的幼虫拖出数量显着低于其它花粉组;油菜花粉组和杏花粉组的雄蜂出房时间显着短于其它花粉组;杏花粉组的子代雄蜂数量显着高于其它饲料组。6.研究了4种常见的设施作物农药(莫比朗、清源保、世高、绿乳铜)对3种熊蜂[小峰熊蜂、密林熊蜂(B. patagiat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的毒性。结果显示,4种农药对小峰熊蜂的致死率显着低于对密林熊蜂和火红熊蜂的致死率,对密林熊蜂和火红熊蜂致死率则没有显着差异。莫比朗对小峰熊蜂的内吸毒性LD50(0.0028μg.a.i/蜂)显着高于对火红熊蜂(0.0023μg.a.i/蜂)和密林熊蜂(0.0021μg.a.i/蜂)的内吸毒性LD50。莫比朗对熊蜂的致死率显着高于其他3种农药和空白对照组,清源保对熊蜂的致死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世高和绿乳铜对熊蜂的致死率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试验蜂种中,小峰熊蜂对4种农药的毒性敏感性最低,同时本研究结果认为设施农业中,当应用熊蜂进行授粉时,可施用低毒农药如世高和绿乳铜代替毒性大的农药。7.对温室杏园小峰熊蜂的活动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整个花期熊蜂的采集活动比较活跃,小峰熊蜂日采集活动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分别在9:30~11:00和13:30~15:30。熊蜂采集活动变化与湿度、花蜜浓度呈负相关,而与温度、光强、花蜜重量、花粉量呈正相关,但只有与湿度、花蜜量、花粉量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湿度和花粉量是影响熊蜂采集活动变化的主要因子,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而其它影响因子起间接效应。8.比较了小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在温室授粉时的传粉行为,及不同传粉方式花粉活力及柱头上花粉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小峰熊蜂采集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峰熊蜂出巢温度和工作温度都低于意大利蜜蜂,意大利蜜蜂访花速度比小峰熊蜂快。经小峰熊蜂、意大利蜜蜂和人工传粉叁种授粉方式传粉的柱头上花粉数量有显着差异,其中,小峰熊蜂传粉后柱头花粉量最多,意大利蜜蜂授粉次之,人工授粉最少。意大利蜜蜂、小峰熊蜂和人工采集的花粉活力分别为79.95%、53.25%和33.30%。蜂类采集的花粉活力显着大于人工采集的花粉活力;蜜蜂采集的花粉活力大于熊蜂采集的花粉活力,这可能是蜜蜂的进化程度较高,其对花粉识别能力较强的结果。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通过连续3年对我国小峰熊蜂的分布进行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和馆藏标本,了解了小峰熊蜂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分布海拔高度、年生活史及采访植物种类;同时,利用条形码序列COI基因片段对9个亚属13种熊蜂的系统发育进行预测,清楚地显示了小峰熊蜂的系统发育地位。本论文还对人工饲养小峰熊蜂饲料进行了研究,明确了2种花粉对小峰熊蜂蜂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5种花粉和2种糖类组合饲料对工蜂生长发育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组配小峰熊蜂饲料奠定了理论依据;对小峰熊蜂温室授粉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熊蜂对4种温室常用农药的敏感性,为利用熊蜂为温室农作物授粉奠定了基础。

吴杰, 彭文君, 安建东, 国占宝, 童越敏[10]2005年在《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饲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人工饲养中的诱导蜂王产卵和交配两个技术环节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诱导器和2-3只蜜蜂工蜂组合的诱导方法时,蜂王产卵率和蜂群成群率最高,成群时间最短;塑料诱导器和木头诱导器之间,蜂王产卵和蜂群发展的各个技术指标没有显着差异。8-9日龄蜂王和11-12日龄雄蜂放入交配笼,其交配成功率最高,交配笼内的蜂王数量最好控制在30只以内,最多不能超过60只。在晴天,交配笼放置在室外,其交配成功率最高;在阴天,交配笼应放在交配室内,并开启荧光灯照明,其交配成功率最高。这些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熊蜂人工繁育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熊蜂多样性、人工利用与保护策略[J]. 黄家兴, 安建东. 生物多样性. 2018

[2]. 欧洲地熊蜂对我国本土熊蜂的生殖干扰评估[J]. 袁晓龙, Muhammad, NAEEM, 张红, 梁铖, 黄家兴. 昆虫学报. 2018

[3]. 吉林省熊蜂野生蜂种资源调查[J]. 阮长春, 孙光芝, 张俊杰, 万军, 李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 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访花行为的研究[D]. 施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5]. 河北省熊蜂属区系调查(膜翅目,蜜蜂科)[J]. 吴杰, 安建东, 姚建, 黄家兴, 冯学全. 动物分类学报. 2009

[6]. 熊蜂饲养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D]. 韩李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7]. 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D]. 安建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8]. 甘肃熊蜂区系组成与多样性分析[D]. 安建东.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9]. 小峰熊蜂的生物学及传粉生态学研究[D]. 吴杰. 浙江大学. 2009

[10].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饲养技术研究[C]. 吴杰, 彭文君, 安建东, 国占宝, 童越敏. 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