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游戏策略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_自制力论文

运用游戏策略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_自制力论文

利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策略论文,自我论文,能力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游戏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杨丽珠,1995)。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也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马考贝(Maccoby)指出,“年幼儿童是冲动的,缺少对行为控制的能力”。研究表明,由于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动作、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而,也是培养自控能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具有了自控能力,能使其在没有外界限制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完全是由先天气质决定的,它的逐步发展与幼儿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是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多种教育和指导途径。实践表明,利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是最有效的手段。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经过数年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的了”。大量研究也表明,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适宜生态,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游戏构成了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和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让孩子有时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增强其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心智补品,有利于促进其脑部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有人把游戏当做解决儿童问题的灵丹妙药,也有人把游戏看做是由儿童过渡到成人式工作的一种行为。种种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策略是解决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

虽然游戏是一种自主自愿的、快乐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在游戏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教师要对游戏进行选择和引导,对游戏空间、玩具和游戏材料进行设计,幼儿的行为也要受一定的游戏规则的限制。尽管游戏时有了一定的约束,但游戏的吸引力会使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利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主要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四部分组成。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有机地结合以上四方面内容,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自制力的培养

自制力是指人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自制力一方面表现为能够激励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能够抑制那些不正确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消极情绪等。由于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言行,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争一本书、一个玩具,两个幼儿情绪会非常激动,大吵大闹,动手抢夺,互不相让,直到老师出面解决为止;一些幼儿上课时随便说话,摆弄东西,排队时前后拥挤、跑出队伍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最大的自制力来自于游戏之中。游戏促使幼儿自愿遵守规则,并按照游戏要求来调节游戏规则与他当下的冲动或愿望之间的矛盾。这种遵守与执行规则的行为是由内部动机驱动的,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要求、命令与奖赏”。

利用规则游戏和角色游戏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例如“猫捉老鼠”游戏。它的规则是,幼儿一边念儿歌“老鼠”一边一个一个从“老鼠洞”下钻过,一直念到“腊月初一”时,“猫”才可以捉“老鼠”。但是,幼儿自制力较差,急于取胜,往往等不到念完就开始跑向四处捉“老鼠”。此时,教师要对其进行引导,可以向幼儿提出要求——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才可以游戏。幼儿为了能参加游戏就只好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又如“乌龟驮物”游戏。它要求幼儿趴在地上,将枕头放在背上,然后开始向前爬,爬到终点用手触摸小凳子腿儿,再往回爬,爬到起点线,用手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在这个游戏中,规则较多,要求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冲动性,明确个人行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

在角色游戏中,由于游戏的需要,幼儿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幼儿去中心化,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别人,了解社会,学着把社会要求纳入自我概念。例如,当幼儿扮演“警察”角色时,他就要履行警察的岗位职责,不能凭想象随意游戏,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并通过了解别人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着承担社会责任,初步体验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约束。

在游戏中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逐渐将获得的行为规则内化为自我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实现由他控到自控的转变。

2.坚持性的培养

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幼儿坚持性的发展不仅对其形成健康人格具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对于其智力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幼儿做事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他们的意志也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所以,他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坚持性较差。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能给人带来欢乐、自由、满足及内心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他认为,一个能自动地下决心,并能痛快地坚持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有决心的人,会成为一个能为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由于游戏的诱惑,幼儿沉浸其中,完全按游戏的要求、规则进行游戏,努力克服困难,其行为的坚持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坚持性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之前,他们自己选择游戏的主题、扮演的角色和内容情节,并选取游戏所用的材料。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活动目的,在游戏时幼儿就会按计划开展活动,并能促使他们较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如果幼儿不能较长时间地坚持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醒幼儿,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只玩了几分钟就去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时教师可以扮演邮递员去给他们家送信,并借此机会说:“这家的妈妈呢,怎么把宝宝(布娃娃)一个人放在家里呢?这多不安全呀!”经过邮递员的提醒,幼儿能够加强角色意识,懂得妈妈应该照顾好宝宝。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履行角色职责,有利于提高幼儿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拼图、找错、涂色、棋类、搭积木等形式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习惯。在游戏中教师还要注意由易到难,不断变换游戏内容,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幼儿排除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教给他们一定的操作技巧,或者通过比赛的方式,利用奖励策略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游戏坚持下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3.自觉性的培养

自觉性是幼儿自我控制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指幼儿自觉服从并主动给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任务的意志品质。它在自我控制中具有对幼儿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作用,是幼儿实现自我控制的认知保证。

自觉性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做人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习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今社会,自觉性可以使学生不依赖家长和教师,主动学习,完成任务,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智力发展影响较大。由于幼儿年龄小,感知语言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成人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对自己的行动目的都不够明确,而且行动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干扰,行动的自觉性较差。但是,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幼儿还是可以形成一定的自觉性的,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通过规则游戏来调节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明确游戏目的的前提下,控制自己在游戏中的行为动机,从而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这样的游戏很多,如众所周知的游戏“小猫钓鱼”,它要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用鱼竿在指定的区域内钓鱼,它限制幼儿不能用手去抓鱼,不能跑到别人的领地去钓鱼。“捉迷藏”也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古老游戏,它也要求幼儿守纪律,听口令,不偷看。再如游戏“冰老人”,它要求幼儿必须听到信号后才能四散跑。这些游戏都能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一些音乐游戏也能很好地把音乐内容与自控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如游戏“兔妈妈找小兔”,是由老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儿,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寻找游戏。游戏要求幼儿要根据不同的旋律做动作,并进行躲藏,一直到被找到为止。这个游戏在训练幼儿感受旋律、创编动作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角色游戏同样适合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因为,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自愿遵守规则并完成任务。幼儿通过遵守游戏规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了行为的规范性,减少了行为的随意性,从而发展了行为的自觉性。

4.延迟满足的培养

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它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在等待中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延迟满足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无论是学业、人际交往,还是饮食、理财、婚恋等生活领域都充满了大量需要延迟满足的行为。许多实验表明,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希望,培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也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一定的范式来研究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行为约束就是一条培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良好途径。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克制自己的习惯,明白很多事情都不能只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很多时候都需要克制自己。它也会使孩子明白,有时延缓某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结果。

原苏联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说:“游戏能持续也向儿童提出要克服即时冲动的要求,提高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游戏规则的约束,能使幼儿做到自我延迟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满足的延迟完全是自主的,这远比即时满足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多,比起成人直接对幼儿提出的延迟满足,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幼儿在游戏中成功实现自我延迟满足,是他们逐渐将在各种游找中获得的行为规则内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的结果。任何具有规则性的个体或社会性的游戏都可增进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有规则要求的游戏活动。如玩拼图游戏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规则进行等待和轮流游戏,最后大家一起完成拼图。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要扮演各种假想的社会角色,遵守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待他们的游戏顺序,分享他们喜欢的玩具,学会等待与合作,培养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构成幼儿自控能力的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四个因素,它们是相伴相生的,有时无法截然分开。在游戏中不应单纯地进行界定,进行分类训练,应该有机地将它们贯穿于游戏的全过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有意识地进行某方面自控能力的训练。另外,在实际活动时,教师还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游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增强游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把游戏和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很好地利用本身蕴涵着培养自控能力因素的规则游戏和角色游戏,创设适宜的、宽松的、温馨的环境,最大化地发挥游戏的魅力,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锻炼其意志,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标签:;  ;  ;  ;  

运用游戏策略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_自制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