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山东省两市的农户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农户论文,耕地论文,两市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10-23。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4)12-1991-10 DOI:10.11849/zrzyxb.2014.12.001 虽然在20世纪末我国粮食生产与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1-2],但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争论从未停止过[3-5]。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质上是耕地安全问题,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中期阶段[6],城镇扩展占用耕地将不可避免并会呈现加速趋势[7]。而且,我国生态用地需求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挤占耕地。在这种情景下,现有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就值得高度关注,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耕地的粮食种植状况及其转用趋势上。 20世纪末期,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诸多宜粮耕地上出现了大面积种植速生林的现象[8-9]。从耕地数量上看,速生林“与粮争地”,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与产出量减少;从耕地质量上看,速生林种植对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土壤水分均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10-14]。目前华北平原已经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最为严重的地下漏斗区,缺水严重,耕地速生林的种植,可能会加剧干旱态势。仅从水分平衡的角度来讲,我国北方也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林地种植[15]。尽管近年来我国耕地上速生林的种植面积扩展很快,但目前尚无具体的规模资料。据小区域的典型调查,速生林种植面积已占区域农田面积的10%以上[8-9]。也有资料称山东省林业用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3[16];有研究利用TM遥感影像对河北省文安县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规模进行了调查,发现1995—2007年间,文安县速生林占地面积从0.24%上升到10.95%,其中92.14%的面积来自耕地[17]。 国务院2004年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明文禁止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行为,不少地方出现了政府与农户因耕地种植速生林发生冲突的事件。合理处理耕地种植速生林现象,正确理解速生林种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至为重要。从农户层面上看,速生林较传统作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在减少劳动投入的基础上,达到增加家庭收入、满足家庭效用的目标[18-20]。也有学者认为农户在耕地中种植速生林更多的是受到毗邻林地的胁迫作用[9]。目前,我国学者们也开始重视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现象,但多为描述现象,缺少农户层面驱动因素的分析。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基础,采用农户模型来分析我国北方平原区农户种植速生林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耕地保护与农业生产提供政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描述 1.1 调查区概况 调查区为山东省中部两个相邻县级市——平度市与高密市(图1),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630mm,年平均温度为13.2℃,无霜期约为225d。调查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一直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种植制度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调查区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地下水超采严重[21],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地下漏斗区。近年来调查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2012年高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74元,平度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269元,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17元。耕地利用方面,近年来调查区不少耕地出现了种植速生林的现象,且多为连片种植,速生林的主要用途是为企业提供板材与纸浆原料。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6c5e3d05dbf6f8d6d3fca5b.jpg)
图1 研究区位置 1.2 数据来源与描述 根据先验知识,在速生林种植较多的山东省选取两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县级市——平度市与高密市,每市选取4个村落(图1),于2012年8月6—8日进行了预调研,主要是与村级领导及知情人士座谈,获取当地的基本信息,并进行了10份初步的问卷调查。根据预调研的结果,修改问卷,于2012年8月13—25日开展了针对速生林种植情况的农户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参与式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特征、固定资产、收入花费特征等。每个村落调查50户农户,采访对象以户主及其配偶为主,去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耕地种植的农户有效问卷282份,其中高密市153份,平度市129份。 2 农户模型 2.1 理论模型 农户在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问题。对一个典型农户来讲,农户的生产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22]。农户最基本的资源为劳动力资源,即时间资源。农户根据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来决定其劳动力配置。配置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决定务农劳作与非农劳作时间的分配,第二步是决定如何务农,即种植作物种类与种植方式的决策。 模型的基本框架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0e60377cb9f1259fadfbc69.jpg)
如不考虑农户自身劳作的成本,那么农户的总收益描述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848dd234b096d09e16842da.jpg)
农户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要求农业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等于非农工资,即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4977751eca2e883ece5df1b.jpg)
公式(5)具有这样的涵义,即非农工资和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影响,如果非农工资或农产品价格发生明显变化,农户必然会调整农业生产的投入量,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近年来非农工资上涨迅速[23],农户为维持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改变劳作时间分配与农业生产方式,从而使农业的边际产出跟上非农工资的上涨幅度。在时间分配上,面对非农工资上涨,农户会减少务农时间,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户往往会扩大规模,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或者利用改变作物种类,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物种类的种植决策模型如下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f645090e1248b78a48bc913.jpg)
由此可见,影响作物种类变化有两个主要因素: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和作物价格。如果某种作物价格或劳动生产率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农户必然会减少其他作物的劳动投入和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高劳动生产率作物的种植面积。 2.2 实证分析 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影响农户农业种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非农工资、农产品价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农产品价格是由政府与市场决定的,不受某一农户的影响,因此,农户能够改变的实际上只有自身的非农工资和农业劳动投入与产出,两者是影响农业生产决策的主要因素。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24-25],结合研究目的,本文从农户特征与地块特征两个主要方面构建回归模型来考察影响农户耕地转种速生林的主要因素。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99532a5edc32213cc6e2e7e.jpg)
式中:Y表示地块种植速生林的状况,种植速生林为1,否则为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247869944bbdefcedcfbfbd9.jpg)
表示影响速生林种植的连续变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9a030d27940102742f3c2aa.jpg)
表示哑变量。表1为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68f2ec9a46f61ac27136cb0.jpg)
3 回归结果及讨论 本文使用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对农户模型进行回归验证(表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147af04a9ba52e65ae1569d.jpg)
=0.895,F为1392.984。回归结果显示,土地等级、户主特征、家庭总人口、农业总收入对农户耕地中是否种植速生林的决策没有显著影响,地块面积大小与农户种植速生林的意愿有明显的反向作用,邻地是否为速生林、是否为四旁地、总承包土地面积、承包地块数量、人均年非农工资收入对农户种植速生林具有正向的影响。 3.1 地块信息 282户农户共承包土地717块,每个农户平均拥有2.5块,从地块规模来看,农户地块平均面积为1.7亩,最大的也才15亩,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平均值为5.5亩,最大规模农户也仅为15.4亩,调查农户中并没有发现大规模土地种植的情况,由此可见,调查区农业仍处于小规模农户的经营状态。 从种植速生林的数量情况来看,282户农户中种植速生林的农户数量为63户,占比为22.3%,即有耕地种植的农户中5户就有1户种植速生林,速生林地总面积为71.8亩,其中占用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农户数量为47户,占总调查农户数量的16.7%。2012年速生林共占用耕地面积60.3亩,占调查农户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9%。种植速生林农户户均耕种速生林面积1.3亩,占户均耕地总面积的23.6%。其中占用耕地最大地块面积为4.0亩,最小为0.3亩,平均为1.1亩,比农户平均地块面积小0.6亩,模型的回归结果也显示,随着地块面积的减小,种植速生林的几率增加(表2),说明农户更倾向于在较为破碎的地块上种植速生林。 根据农户调查问卷,调查区种植速生林的土地主要来源为耕地,占比为84.0%,本文的调查结果与“山东速生丰产林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山东省调查的结果(速生林地占用耕地比例为89%)相吻合[26]。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9dc6d1e2d63dbaa7acfee98.jpg)
从耕地质量来看,种植速生林的耕地质量与农户耕地的平均质量并无实质区别,说明农户并未选取特殊质量的农地进行速生林种植,模型的回归结果也显示耕地质量与速生林种植并无直接关系。而通勤距离的远近对速生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果地块距离农户住址越远,农户种植速生林的几率将明显增加(表2)。从农户调查的结果来看,地块面积的大小与劳动投入量相关性并不大,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24,并未呈现出随地块面积增大,劳动投入明显增加的现象。相反,同样是种植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部分地块面积较小的耕地,反而比地块面积较大的耕地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量多。从农户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区小于1亩的地块种植冬小麦的单位劳动投入为8.3d/亩,1~2亩的需要6.7d/亩,而大于5亩的地块仅需要4.5d/亩,比小规模地块的劳动投入要减少将近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块破碎往往难以提高机械化水平,规模效应降低。而地块距离家庭较远则明显增加了通勤时间与运输花费,进而增加了总的劳动投入与强度。由此可见,地块破碎与距离较远会明显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劳动投入量,从而使得竞争力下降。 家庭总承包面积与承包地块数量均对速生林的种植决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两者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24、0.036(表2),说明随着总承包面积与地块数量的增加,农户越倾向于将拥有的某些地块种植速生林。 值得注意的是,邻地的作物种植情况对农户的种植决策影响明显,如果邻地已经种植速生林,则农户种植速生林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说明有被动种植性,这主要是速生林深远的根系系统对周边耕地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因为速生林种植引发的邻里矛盾呈现增加趋势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3.2 农户信息 (1)户主特征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户主是耕地种植的主要决策者,也是耕地种植的主要实施者。调查区户主年龄平均为50岁,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从前人的研究来看[27-28],户主的个体特征是影响农户种植行为的显要因素,但本文将户主分为种植速生林农户与其他农户两大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种植速生林农户户主的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并没有明显地年轻化与高教育化,回归结果也显示,户主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影响农户种植速生林行为的显要因素(表2),可能是由于种植速生林的技术要求不高,通过邻里的言传身教可以较快地掌握种植技术。 (2)投入产出特征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农户农业收入对农户种植速生林影响不显著(表2)。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种植速生林并没有给农户带来农业收入的增加,相反,种植速生林的年收益要明显低于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调查区农户多种植中径材速生林,种植周期在6~10a,按照平均8a计算,农户种植速生林年均累计主产品1.5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ba7180035041901c7b396cf.jpg)
/亩,按照2012年的平均出售价格700元/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ba7180035041901c7b396cf.jpg)
计算,农户种植速生林年均收入为1050元/亩,如果扣掉年均成本384.5元/亩,则纯收益为665.5元/亩,而冬小麦—夏玉米两者的纯收益分别为536.2元/亩与467.2元/亩,两者之和为1003.4元/亩,比种植速生林要高出337.9元/亩(表3)。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b6217d45143c3c2b40ca235.jpg)
尽管在总收益上处于劣势,但速生林种植所需劳动投入较少,年均投入仅为3.5个劳动力,且多集中在种植与收获阶段,中途甚至完全可以放弃管理,因此,速生林的劳动生产率明显要高于冬小麦与夏玉米,2012年速生林的劳动生产率达到190.1元/d,而冬小麦与夏玉米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82.5元/d与75.4元/d。速生林少劳动投入特征满足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占有需求。从理论模型的推导可知,农户倾向于种植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物来应对高的非农劳动工资,从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农户的非农工资水平与农户种植速生林呈明显的正向关系,即农户的非农工资率越高,农户越容易种植速生林,这与速生林的高劳动生产率吻合,符合本文理论模型的推论。 从速生林的种植年份也可以看出农户倾向于种植高劳动生产率作物,1994—1997年是农户种植速生林的快速增长期,而这期间恰好是粮食作物价格较低、收益急剧下降的时期,由此农户开始转向速生林种植。 当前,由于调查区农业的超小规模,农业带给农户的收入有限,多数农户的家庭收入均倚重于非农工作,导致多数年轻人员从事非农工作,农业多由妇女与老人维持,甚至举家外出,农地无人耕种,而农地又具有补贴收益、社会保障等功能,农户长期占有土地的意愿强烈,这可能也是导致农户倾向于种植速生林的一个主要原因。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33bc4eee34899e7e5c0ce0f.jpg)
图2 速生林种植的时间发展特征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文章基于农户理论模型推导了农户农业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山东省高密市与平度市282户农户与717块耕地的调查信息进行了实证,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较好地印证了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地块面积与农户种植速生林呈明显的负相关系,即地块面积越大,农户将此地块转种速生林的几率越低。而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关系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速生林等作物的技术要求较低,农户完全可以通过邻里的言传身教获得种植信息与技术。回归结果也显示,速生林种植与耕地质量和农户家庭农业收入的关联性不强,说明速生林对耕地质量要求不高,调查区的普通耕地完全可以满足其种植需求,这也是调查区超过80%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户种植速生林并不会提升农户的家庭收入,提高的仅是劳动生产率,高非农工资收入的家庭,更倾向于种植高劳动生产率的速生林。地块破碎、耕作距离较远往往会导致总劳动投入的增加,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部分农户为了应对,也倾向于种植速生林。值得注意的是,邻地的作物种植情况对农户的种植决策影响明显,说明速生林对耕地的胁迫效应严重。 1994—1997年调查区速生林在耕地中的种植规模快速增长,尽管国家已明文禁止在基本农田中植树造林,并采用粮食补贴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但1997年后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规模并没有减少,而是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主要是由于速生林较为发达的根系系统对耕地产生了明显的胁迫作用,导致耕地中速生林的重复种植。调查也显示,27户农户在头茬速生林收获后,全部又重新种植了速生林。 由此可见,速生林对其耕地本身及其邻边耕地都有较强的胁迫作用,复垦为传统粮食作物的难度较大。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需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从农户调查的结果来看,调查区80%以上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其占用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3.9个百分点,因此,遏制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态势刻不容缓。 速生林对邻地的胁迫作用明显,容易形成连片种植,从这个角度讲,需要保证大片良田的耕作连续性,尤其是针对常年举家外出的农户与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避免新的速生林种植现象出现。速生林种植的优势在于所需劳动投入少,中间所需护理较少,劳动生产率高,从这个方面讲,政府亦应促进土地整合,逐步扩大耕地的种植规模,缩小耕作半径,提高传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促进耕地流转,将居家外迁农户与非农工资较高农户的耕地流转到种粮农户手中,使粮食生产得到长期保障。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种植业论文;
山东省两市耕地种植速生林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以山东省两市农民调查为例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