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鸿[1]2007年在《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取得飞速的发展,过多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导致了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创新不足,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正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则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平台。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对国家高新区在新时期“四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定位,即国家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强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言阵地。文本从生态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运用了迈克尔·波特教授钻石模型理论,并在对其进行了理论拓展的基础上对太原高新区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对太原高新区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笔者结合战略管理中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观点对钻石模型理论进行了拓展,并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综合运用此拓展模型,分析太原高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介绍了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进程。本文第二部分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相关概念,对高新区与其他经济区进行了比较,在对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生态位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山西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本文第叁部分在阐述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其模型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理论拓展,揭示拓展的钻石模型对太原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启示。本文第四部分,在拓展的钻石模型基础上对太原高新区发展战略分析,主要分析了太原高新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其外部面临的生存环境。本文第五部分在第二、叁、四章理论准备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定位与目标,并就如何实现太原高新区跨越式发展提出战略对策及建议。
刘永彪[2]2006年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唐燚[3]2008年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其设立的宗旨在于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设立以来,国家高新区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迅速崛起,在很多城市,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功能定位、功能维度、功能评价和功能优化对于把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运行机理和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带动及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一次创业阶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二次创业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承担的新责任与确立的新目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及其优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基于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考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本文首先对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在综述和简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思路。其次,是理论基础的确立。论文选取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园区经济理论和区域系统优化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石,并对这些理论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第叁,通过对国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优化提供借鉴。论文分别针对美国硅谷(代表发达国家和地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共性启示。同时,以国内先后设立的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整体,对其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市场驱动为标志的一次创业阶段和以创新驱动为标志的二次创业阶段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剖析,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维度和功能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第四,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维度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评价原则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增长极功能指标、示范区功能指标和扩散源功能指标构成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模糊功能评价方法。第五,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优化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优化内涵与目标取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优化系统框架设计、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优化的支撑体系展开了分析。第六,论文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维度分析、功能评价与功能优化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苏州高新区为对象,对其功能维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苏州高新区的功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决策支持。第七,在苏州高新区功能维度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从提升增长极功能的优化区内资源配置,丰富示范区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和立足长叁角经济区的强化扩散功能对苏州高新区的功能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全文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点:①提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驱动的二次创业的功能维度体系;②构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评价体系;③运用复杂自适应理论剖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演化机理;④系统地构建了功能优化方法体系;⑤实证分析了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维度和功能评价。
刘飞[4]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多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提供政府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相对仍然较少。论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功能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经济效应。论文总结借鉴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论文对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在行政授权、招商引资、R&D经费投入、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划分为技术创新平台、融资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陈仲伯[5]2003年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基础上的。那时,我们还可以以价廉产品争取部分国际市场。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将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成果,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对于依赖“新生代”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一个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现有的增长点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将来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而面临持续发展困境。透过引起困境的各种要素,我们看到,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延续性、创新动力机制的持续性、创新过程的能动性、创新战略的适宜性、创新活动的时效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橄榄型的持续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档位战略”型的持续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目标、螺旋上升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公共政策营造持续技术创新的“效率环境”和人文环境、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等。这就是本文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第一、二、叁章):主要阐述为什么要着重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问题,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回顾、技术创新的现状的分析和技术创新国际比较的探讨,加深了对持续技术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使持续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构建企业持续创新体系的框架,通过对持续技术创新基础要素、体系构成元的分析,引伸出了持续技术创新的策略范式和风险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持续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叁部分(第八章):为推进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主体各构成层次有不同的职责任务和措施,本部分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职能定位,提出了加强持续创新的对应措施; 第四部分(第九章):通过对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意义。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己跨入“二次创业”阶段,其持续技术创新的机理和制度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本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这个主题,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创新的内涵、演化机理、体系构成、策略范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 (1)从概念上讲,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是围绕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建立的创新要素、创新策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益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系统。即一个完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从理论方法上讲,本文在以往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即由研究一般性的企业技术创新上升到重点研究最具技术创新活力的群体一高新技术企业,由一般性的研究技术创新要素士几升到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因子、构成元和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3)从体系构成看,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不是一种利用本系统内部资源单项的、间断的创新,而是一种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从宏观面上看,多个研发与产业化实体的单项、间断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社会不断的持续创新;从微观点(单个企业)来看,技术创新与持续技术创新在体系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创新导向、创新组织、创新队伍、创新管理、创新内涵、创新源泉、创新过程、创新环境、创新评价等方面。一般技术创新往往侧重单纯的技术经济评价;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则必须从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绩效分配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否则,就不能达到促进、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目的。 (4)从演化机理上看,本文探索了持续技术创新的演化规律。即在充分考虑了创新内外环境因素、技术和制度因素、系统和过程的因素、动态和持续因素的基础上,从优化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层面上指明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从策略范式来看,本文提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的建设性策略。如利益导向、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市场竞争、CIMS应用、二次创业、核心培?
张新明[6]2013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叁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叁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沈爱华[7]2003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选址与总体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概观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作为城市规划的新生事物,在规划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相对国外优秀的科技工业园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于这种情况,本篇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中的选址和总体布局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新区的特点和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的分布状况、高新区与城市的关系,系统总结高新区总体布局规划的特点和要求。 本篇论文共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整理和界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等有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的高新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了我国高新区现存的问题。 第二部分:结合区位选择的理论和国外的选址实践,分析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现状分布,进一步探讨高新区在城市中的位置选择,提出应正确处理高新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第叁部分:系统总结高新区总体布局的功能布局、道路网规划、绿地系统布局、竖向规划的规划特点,规划要求和方法;分析高新区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特征、用地指标。 第四部分:以西安国家级高新区为例,对其选址和总体布局规划作简要地分析研究,并提出发展建议。
刘乐[8]2008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实验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招商引资秩序混乱、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新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在既有研究成果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以泰安高新区为例,探索高新区发展的运作机理和实践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尽微薄之力。我们认为:发展能力是高新区发展问题的灵魂或核心;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动力;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基础;土地集约利用和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是现阶段影响高新区科学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以高新区发展能力为全文统领和逻辑主线,分别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利用和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等方面对高新区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导论-总论-分论-附论-结语”的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高新区发展问题研究动态和成果综述。第二章为总论,主要是对高新区发展能力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新区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评价高新区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利用和社会环境五项一级指标和二十八项二级指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泰安高新区发展能力进行数量化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在山东省14家高新区发展能力综合排名上,泰安高新区位列第9位。与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泰安高新区在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相比山东省中西部的高新区,泰安高新区的整体优势虽不明显,但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等关键指标上领先。第叁章至第六章为分论。第叁章是对泰安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泰安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创新人才和科技中介缺乏等问题,因此,应该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建设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应该在资本、人才、中介服务等方面完善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第四章是对泰安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研究。泰安高新区管理体制在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新区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授权不到位、向旧体制复归、政企不分、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因此,应该从完善法律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等方面进行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第五章是对泰安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研究。研究发现,在泰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方面普遍存在产业规划水平低、企业集聚性脆弱、集群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和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提高自身实力和参与产业分工的能力,同时以产业链为中心进行招商引资,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第六章是对泰安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发现,片面追求地方利益、扭曲的政绩观、规划不合理以及征地制度不完善等是造成目前高新区土地快速出让、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投资强度低等核心问题的主要因素。从实际出发,解决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改变考核方式,制约政府官员的圈地冲动;加强规划职能,充分发挥规划控制监督的作用;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加强用地项目的监督管理。第七章为附论,是对泰安高新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泰安高新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整体情况良好,农民失地前后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同时我们认为,虽然高新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近期不足虑,但远期令人忧。因此,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地处理因土地征收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第八章为结语,主要是展望了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袁玮[9]2015年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叁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叁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朱少鹏[10]2008年在《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关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正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传统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设计大都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强,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弱点,这也导致了评价结果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基于相关理论和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波特的钻石竞争力模型和创新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并以经济学中的数据包络法作为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权重设置的问题。论文中的指标体系将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分为智力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本支持、企业和企业间联系以及政府支持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以网络化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论文通过对资料较为详实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进行评价检验,将其划分为了叁个集团,并通过对定量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园区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仅承担着一般经济开发区功能的现象。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论文的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创新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总结。第叁部分归纳了已有的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以及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四部分从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出发,阐述了对创新成果有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并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第五部分根据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模型、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构建出了新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第六部分为实证研究。笔者对统计数据较为齐备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评价检验。结尾部分为结论与讨论,回顾了论文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李炜鸿. 山西大学. 2007
[2]. 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 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D]. 唐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刘飞. 武汉大学. 2012
[5].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陈仲伯. 中南大学. 2003
[6].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选址与总体布局研究[D]. 沈爱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8].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D]. 刘乐.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9].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
[10]. 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朱少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张江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张江论文; 科技园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