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改革_会计论文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改革_会计论文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使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我们引进了国外流行的基本理论体系,借鉴会计准则这一国外广泛流行的规范形式,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恒等式、财务报表体系和成本计算方法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改革的所谓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是初步的,我国会计与国外(西方)会计仍存在许多差异,会计国际化改革仍需深入进行。

一、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

所谓会计的国家性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活动,是与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素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系的。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明显体现着各国不同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会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是因为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地扎根于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社会因素之中,因而会计具有国家性的一面。

所谓会计国际性是指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寻求处理国际经济业务对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包括国际企业会计、国际比较会计、国际社会会计、国际审计等。会计的国际性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管理问题提上日程的,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在会计事务处理中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以求一方面促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各国会计在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

从会计国家性和国际性的内涵来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排斥的,可以说国家性很大程度阻碍着国际性,国际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国家性,其实质原因是由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会计国际化将是会计发展的总趋势,国家性将服从于国际性,但这将需要很长时间。总之,在承认国家性与国际性并存的前提下,要保护民族性,发展国际性,通过协商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述,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会计国家性和国际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会计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适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好东西,应当坚持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不能为国际性或国际协调而轻易放弃。保留,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奠定基础。对于“中国特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我国会计与国外会计在某些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区别,而应该理解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更深层次上的根本区别。尽管会计的中国特色是客观存在,但不可过分讲求会计体系的中国特色,追求会计的国家性,这样做势必造成会计国家性和国际性的对立,难以使中国会计实现真正国际化。

对于我国会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应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会计思想和技术方法加以克服。实际上,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国际性只是指国家之间的协调。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际上的会计惯例还不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29条国际会计准则还不全面,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尚未涉及,某些规定有多种备选方法,起不到统一的作用。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致力于逐步减少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法,但短期内仍无法完成。在应用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各成员国不具约束力,不少国家各取所需,各行其事。所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进行全面研究,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如企业会计英、美、日比较先进,政府会计加拿大水平较高,社会责任会计法国和北欧更成熟,通货膨胀会计南美更完善。在与国际社会协调时,必须视国际上的主流和趋势而协调,不能只面对某一个国家。

总之,会计国际化是当代会计发展中的重要趋势,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味强调会计的国家性,甚至以强制手段在会计工作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最终结果将严重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会计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受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的过程。会计改革既不能超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能滞后,应当是同步。“超前”会使会计改革失去依托,缺乏明确的目标,“滞后”则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可能拖改革的后腿。所谓“同步”并不是同时,而是指会计改革必须紧紧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近十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步会计改革无不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和引导,同时,也说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不仅是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会计改革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不应该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会计改革方案、措施和步骤应该自成体系,相互配套,不应该亦步亦趋地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步措施。为了国家财力的需要,经济改革采取一些迂回措施是可能的,这样会计改革就不能盲目适应,否则,只会导致会计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保证会计提供经济体制改革所需要信息的前提下,要保证会计改革的连续性和改革方案的配套。

三、会计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会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我国的会计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实践中,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并存,共同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为,是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现实。对于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并存,客观上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应再用财务制度(通则)来管理企业,而只能由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因我国的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尚不完善,取消通则势必会造成混乱,因此现阶段通则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并存,尽管从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来看,现行分行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只是个过渡性措施,但这个过渡期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

1.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是分部门、分行业设置的,并且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一切行为既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同时也受国家行业政策的制约。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行业制度的差别非常大,相应的行业间的会计差别也客观存在。这些行业特点的存在,既需要有准则统一规范,又需要制度具体规范。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具体会计准则才容易制定。

2.由于我国会计水平总体落后,在我们与国外现有理论与实务协调期间,国外会计可能又有许多新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即使在具体会计准则实施后,也将有一个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协调过程,只能完全协调后才能取消现有的行业会计制度。

3.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较低,对准则的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它也不可能象现行制度那样对任何业务的处理都规定得事无巨细。如果立即取消行业会计制度,很可能造成财会工作的混乱。

承认会计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我们的会计改革是修补性的。相反我们的改革首先应以全面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构想,系统设计会计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其实施步骤,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改变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加速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

标签:;  ;  ;  ;  ;  ;  ;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改革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