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挑战--兼论21世纪的会计模式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挑战--兼论21世纪的会计模式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兼论21世纪会计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模式论文,世纪论文,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运行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即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以几何级数呈爆发性地扩张,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中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60 %以上。宏观上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出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失业、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国际收支改善,财政赤字减少的强劲发展的状态,长期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滞涨与巨额的财政赤字,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得以消除。微观中也造就了美国的微软、英特尔及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等世界经济巨子神话般的奇迹。当人们透过经济运行中的这种现象作本质的考察时,惊奇地发现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会计的冲击与挑战

知识经济的形成,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然会对原有的经济形态产生冲击并提出挑战。

1.知识经济的知识化特征,对会计人员素质及其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一是高度的知识性。即各类学科的研究与开发都必须以高新技术知识才能取得成功。二是高度的增值性。由于知识具有重复使用特征,使产品的附加值大为提高。这与传统物质经济的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三是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新科学技术的综合、交叉性强,能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不同的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四是高度的风险性。科学技术的发明成功率极低,每项科学技术的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诞生的。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都是大规模进行,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一旦开发研究失败,就会造成巨额的投资损失。五是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产品的相对使用寿命缩短。知识经济的知识化特征对会计提出了如下挑战:

首先,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计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记录、计量、计算和报告的责任。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必须与经济运行主体的全过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如会计运行主体的成本分类与分配,必须与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相适应,否则不仅无法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还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而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经济比较更加复杂化。会计人员如果仅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因此,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以及相应交叉产业的基本知识。同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的生产过程会取代原有的形式,这就迫使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接收新知识。

其次,对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是对传统会计成本分类与分配方法产生了冲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极为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即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型变为消费导向型,生产厂商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由于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同,其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的结构与数量、生产的工时等必然会有所不同。这种生产品种的多样化与工业经济中的产品单一化和批量化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产品成本的分配也必然要作相应的改革,即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等均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

二是对收益处理方法的冲击。知识经济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资产的高速增值必然会产生收益的非稳定性。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由于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占有性的制约,以及资源获取交易成本的制约,企业的收益呈有限性和稳定性。而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知识产品资源限制约束消失及可重复使用的特征,成本约束限制不再起作用。在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企业收益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动,即企业的收益与产品的市场占用份额呈正相关,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越大,收益愈高。而当产品失去市场份额时,收益也随之消失。这就导致了企业收益的稳定性。再加之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对会计处理收益的方法增加了难度。因为收益分配是在所有者、投资者、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由于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和非稳定性,使收益分配的合理程度难以界定。而收益分配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各参与收益分配主体的利益,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风险处理步入困境。知识经济形态中收益与风险都呈极大化特征,即收益与风险与其支柱产业高新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成功与失败成正比例关系。开发研究成功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失败则意味着投资失败,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高新科学技术的投资开发构成其投资主体。从投资成功率的概率分析,开发研究失利远大于成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观察,开发成功的收益大于开发投资失败。但从单个或多个投资主体看则相反,开发失利大于成功。对投资失败造成的巨额投资损失,会计如何处理既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又影响到微观经济开发投资主体的利益,甚至其生存。

2.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对会计目标、确认、计量及其规范体系形成冲击

(1)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

首先表现在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的拉动。这与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依靠大量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投入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知识、智力是由人掌握的,但知识、智力在形态上是无形的。它既无法观察也不能计量,是通过有形化的人作为其载体而发生作用。一个经济主体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是看其是否拥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高智力人才。拥有了高智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也就拥有了丰富的智慧资源,通过智慧资源的作用,对自然中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广阔用途的产品。

其次,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还表现为知识产品及资产的无形化。如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信息产品,除占价值极小的显性外在的传输设备作为其载体具有实物形态外,而其功能则是隐性无型的。知识资产的无形化的比重,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占整个资产的比例愈来愈高。

(2)知识经济无形化对整个会计运行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会计确认是会计运行系统的基础,所有经济事项进入会计运行系统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用的信息,是从会计确认开始的。会计确认最基本的原则是可定义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资产无形化以后,其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如作为无形资产主体产品的人力资产,在现行会计系统中没有将其确认为资产。但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人力资产构成资产主体,如不将其确认为资产,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而且还对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碍。如果将其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及与其相应的会计权益类要素如何设置,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等都是新课题。

其次,是增加会计计量的难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在资产的计量上发生困难。如信息资产的计量无论是信息技术发明者拥有的信息技术资产,还是信息资产持有者的类别属性类的信息资产,都没有计量的依据将其定量化,因而无法计量。因为这类无形化的资产没有测度的依据。再如人力资产形成的无形资产,也同样因其知识与智慧的无形化而不能加以量化。二是在收益的计量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如信息资产由于使用期限与使用对象的不确定性而无法计量其收益。人力资产的收益,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的作用程度,而难以量化收益量。三是知识经济的无形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是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对会计客体所作的约定与规范形式。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相应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也必须进行改革。在实物经济形态中,微观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其所拥有、控制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各种有形资产,是会计反映与控制客体的重点。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有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减弱,在微观经济的主体中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构成了微观经济的主体,因此会计反映与控制的重点也就必然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

由于控制主体发生了变化,控制体系也必须进行变革,否则将不适应新经济形态的需要。如资产转移的控制,实物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型的资产。资产发生转移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意识行为,作为资产是依据微观经济主体的意图被动地接受,资产本身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发生转移。会计以合约为依据记录资产的转移。而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构成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型的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勿需借助外界的力量便可以自主地发生转移。由于人力资产所有者是人本身,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组织间发生转移,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自主地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不仅是原组织资产的减少,而且还可能造成损失减少。因为人力资产不仅本身有知识资产的转移,而且还有知识资产产生的商业秘密等。资产转移到新的组织后,会对原组织构成冲击。

3.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特征对会计模式的冲击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经济,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由于知识没有疆界,因此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全球经济。所谓经济,其构成是商品、服务、资本、信息等的交易。这些交易活动的发生,已经不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区域内而扩散到全球。如北美、欧洲的资本在亚洲投资,亚洲的产品在北美、欧洲市场交易。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全球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今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利用因特网可以获得任何地区的商品、服务和信息而进行交易。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世界已经无处可藏了”(瑞斯坦,1997)。消费者使用全球化产品,生产者的生产原料、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全球市场中取得。地缘政治世界逐步消失,如欧盟的出现,北美、亚太、非统组织的形成等,而经济则把全球结为一个整体,如欧元的实施使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特征还表现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协作和互补上。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其出现了技术的高度综合和空间的无限发展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依靠大规模、跨区域、相互协作才能进行,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科学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就必然会形成经济的全球化。

会计模式是会计主体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会计运行的结构、功能、行为等会计实践活动的形式。而一定时期会计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该时期的会计环境为前提的。知识经济全球化以后,不仅经济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要求经济的运行必须按相同的规则进行。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在其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颁布、会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按照相同的惯例构建,以服务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结构模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运行的形式。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经济运行状态发生变革后,会计模式也必然相应进行变革。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新的会计模式是:

1.会计目标的主体性

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会计实践活动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现行的会计目标是投资主导型,即会计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其会计目标的特征与实物经济形态中的企业组织形式紧密相关。在实物经济形态中,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本,而物质资本则是由投资者出资所形成的。所以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由于企业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不仅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由股东决定,同时股东也是企业剩余财产的主要索取者。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财富增加的主要作用不是物质资产,而是取决于知识资产。因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在企业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而知识资产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其资本和所有者属于同一主体,不仅在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也是企业剩余资产的主要拥有者。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的目标进行变革,会计的目标将由过去的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为主,转为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主体性会计目标模式。

2.会计人员的高技能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因为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人通过其技术与知识的装备,使其资本化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进步,所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的推动力。然而人力转化为资本绝不是简单堆积,而是以知识与技能拥有程度加以界定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人们面对的都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使用知识产品和从事服务工作,还取决于每个人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即知识丰富并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将其物化在所从事的产品或服务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的人才,就会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的富有者。反之,则会被知识经济所淘汰。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因此更注重会计人员的技能。首先是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只有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经济是“学习型经济”,而且是终身的学习;其次,是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会计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从15世纪中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创立复式簿记开始,会计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单式序时记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又诞生了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成本会计和满足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都是经过无数的会计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会计面临着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等创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必须具有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会计运行系统的高效性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会计的客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行会计的运行系统既不能如实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财务状况的原因和真实形态,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宏观经济高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构建同知识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新的会计运行系统。

首先,在会计运行系统的起点即会计确认环节,要将知识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加以确认。如对于在微观经济主体收益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产,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将其资本化,使其既能全面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源价值,同时又能使人力资本得以保值和增值。因为,人力资本化提高了人才的主体地位,会更加激励其创造性的全面发挥,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资产的增值。

其次,在会计的计量环节,要采用公允合理的计量模式,作为知识经济形态中会计计量的主要工具。现代会计诞生几个世纪以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居着统治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内在缺陷趋于显性化,无法适应新经济形态的需要。如以历史成本计算的收益,是人为制造的均衡化,它既不能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现实收益状况,也没有揭示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由于收益可以人为地调节,而现金流量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状态。而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本创造的现金流量收益、金融衍生产品以现行市价交易发生的现金流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无法计量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来反映现行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说是我们现实的选择。

最后,在会计运行系统的终点——会计报告环节,要以充分揭示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部财务状况作为其报告的主要形式。会计报告是会计运行的结果,汇集了会计运行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依据,更是其焦点,因为它关系到主体成员之间权益的分配。因此,新的会计报告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在内容上要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收益形成的结果、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地揭示,全面、公正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状况。

标签:;  ;  ;  ;  ;  ;  ;  ;  ;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挑战--兼论21世纪的会计模式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