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发展特点及海军军控展望_海军论文

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发展特点及海军军控展望_海军论文

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发展的特点和海军军控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军论文,亚太地区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最深的大洋,它的面积为17968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比全世界的陆地总面积还大。太平洋拥有各种丰富的海洋资源,有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上通道。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海军在亚太地区进行激烈争夺。冷战结束后,超级大国仍在此地区保持强大的海军舰队。亚太地区的安全与海上的安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该地区一些国家之间存在岛屿主权归属问题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随着与海洋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增加,海洋对亚太国家军事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海洋的军事战略地位明显上升。近年来,该地区各国海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海军军备控制在亚太地区军备控制中的重要性也将上升。

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力量的态势

美苏冷战的结束使亚太地区海上的军事形势趋于缓和,美俄海军不再进行军事对抗,其舰只数量有所减少,但美国、俄罗斯、日本仍在该地区保持强大的海上军事存在,并且正在着重用高新技术提高其驻亚太海军的质量和作战能力。与此同时,该地区其他国家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更加重视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贸易通道的保护,加快了发展本国军备的步伐,特别是着重发展海空军。

当前亚太地区有海军的国家可被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全球性海军强国,即美国;第二类为地区性或次地区性海军强国,前者是俄罗斯和日本,后者是印度;第三类为实行近海防御但有一定远洋活动能力的国家,中国属于这一类;第四类为实行近海或近岸防御的国家,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这一类,它们的海军多数不强大,只能在本国海岸附近或近海活动。

根据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美国海军被赋予了四大战略任务:掌握制海权、战略威慑、力量投送和显示海上力量,其中掌握制海权被置于四大任务之首。根据这些战略任务和地缘战略环境,美国海上力量又被分为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在亚太地区,美国的盟国多数为群岛国和半岛国。在冷战时期,美国主要以岛屿为依托对抗大陆型力量为主的对手。这种地缘战略环境决定了美国海上力量在其亚太战略中处于中心位置。美国太平洋总部一直由一位海军上将担任总司令,所辖部队也以海军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兵力是部署在海上的。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卷入的两场最大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太平洋舰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海上战略由侧重于遏制苏联转变为开始扮演“全球海上宪兵”的角色。美国海军1992年9月提出了“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两年后修改为“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根据“灵活和有选择参与”的冷战后军事战略和新的海军战略,美国海军的作战对象从重点对付前苏联转变为重点对付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地区强国;作战目标从遏制和战胜前苏联转变为维持地区稳定、防止冲突、危机反应和打赢局部战争;作战海域从太平洋、大西洋及前苏联临近海域转变为以近海和陆岸为主;作战样式从反潜护航和控制海上咽喉要道转变为两栖作战、近海反潜和扫雷、战略海运、战区导弹防御等。

至2000年美国海军仍保持有12艘航空母舰、11个海军航空兵联队、12个两栖作战群、73艘攻击潜艇、128艘水面作战舰只。其中相当一部分部署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地区。其兵力规模基本上可满足下述需要:保持对该地区海洋的控制,保护战略核潜艇的安全;在冲突爆发后7~10天内,能有3个航母战斗群赶到东亚海区,并投送2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和2个陆战队远征分队到战区;能在东亚海域执行扫雷任务;能为航母战斗群、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海上补给和技术保障。

美国太平洋舰队由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组成。它们共有3艘航空母舰、近40艘核动力潜艇(包括10艘战略潜艇)、50多艘巡洋舰和其他大型水面舰艇。其中,第七舰队是美国最大的前沿部署舰队,也是美国用于干预亚太地区事务的重要军事工具。它拥有58艘主要水面舰船(不包括登陆舰)、38艘潜艇及350架作战飞机。主要常规攻击力量包括航空母舰“小鹰”号、3艘配备有“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巡洋舰及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

俄罗斯正力图恢复其全球海军大国的地位。1999年11月发表的《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指出:“海军在确保国家经济和外交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已显著增强”,“俄联邦位居主要的海上强国之列,在开发和利用世界大洋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世界大洋对俄罗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在世界大洋的活动导致各种矛盾和争端的出现,其性质和解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实际拥有的海上实力”。冷战结束后,俄在远东地区的海军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是亚太地区一支有实力的海上力量。截止到1996年8月,俄在远东地区的太平洋舰队(俄第二大舰队)有海军舰艇660艘,其中包括主要水面作战舰只55艘、潜艇60艘、核动力潜艇45艘。根据1999年《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规定,该舰队的主要构成应当是:多用途导弹核潜艇、带舰载飞机的舰船、登陆舰艇、多用途监听船只和装载导弹的海军飞机等。俄罗斯总统2000年4月命令俄太平洋舰队派遣包括核潜艇在内的数艘舰艇前往波斯湾。这既是为了恢复俄海洋大国的地位,也是为了恢复俄在波斯湾地区的影响。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当前仅次于美俄两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为全面提升海上战斗力,准备把行之多年的“八·八舰队”(即由8艘驱逐舰和8架反潜直升机组成)改为“十·九舰”(即由10艘驱逐舰和9架反潜直升机组成),比原先“八·八舰队”编制多加1艘“宙斯盾”级驱逐舰、1艘多用途驱逐舰和1架反潜直升机。它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宙斯盾”级(日本称为“金刚”级)驱逐舰。其中第一艘已于1993年3月编入现役,标准排水量达7200吨,配备有72枚射程为120公里的SM-2MR舰对空导弹。“宙斯盾”级驱逐舰依靠三维雷达"SPY-1D"和高性能计算机,能自动探测和识别200个以上的目标,并可以引导舰载导弹同时打击十几个目标。日本是除美国以外惟一拥有“宙斯盾”级驱逐舰的国家。日本自卫队将配备4艘“宙斯盾”级驱逐舰。日本驱逐舰数量达42艘,是美国太平洋舰队驱逐舰数量的一倍多。它还拥有适合远洋作战的高性能潜艇15艘。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能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航空反潜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它拥有97架P-3C反潜巡逻机、64架HSS-2B和41架SH-60反潜直升机。它们对200海里范围内的潜水艇、100海里范围内的水面舰艇和40海里范围内的空中目标能有效地进行拦截和攻击。

韩国正在加快由“沿海防御”向“远洋防御”的转变,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大洋海军”。韩国海军正加速舰艇的大型高速化、导弹化建设,提高海军的早期预警、海上监视及航空作战能力。韩国拥有6艘潜艇、7艘驱逐舰和33艘护卫舰,计划购买至少3艘第二代柴油电动潜艇。它已能自行建造4000吨级驱逐舰以及护卫舰、新式潜艇、新型登陆舰、导弹巡逻艇等。

印度海军总司令库马尔1999年1月根据新提出的“东方海洋战略”,强调印度“着眼于下个世纪谋求海军现代化”的方针。在2000~2001年度国防预算中,印度政府为海军拨款9.4亿美元,而上一财政年度是8.35亿美元。在这笔款项中,60%用来采购武器和实现海军现代化的计划。印度海军已拥有28艘水面作战舰只(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19艘潜艇,并将从俄罗斯引进轻型航母、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

中国台湾拥有3艘潜艇、22艘驱逐舰和16艘护卫舰。近年来台湾先后向法国购买了6艘“拉斐特”级护卫舰和向美国租借6艘“诺克斯”级护卫舰。1998年初台湾又向美国购买了3艘“诺克斯”级舰。台自行研制的7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已全部交货。台湾海军从1999年起展开“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准备购买或自行建造4艘“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建造30艘隐形快艇和换装新型飞弹快艇。台海军还拥有休斯500MD、570(M)等型号的反潜直升机约20架。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重点加强海空军力量以适应其防卫重点由陆向海的转变和保卫200海里海上经济区的需要。泰国向西班牙购买的一艘11500吨级的轻型航母(可搭载12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和14架直升机)已编入现役,使其成为亚洲继印度之后第二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它还准备购买至少3艘R级或更先进的潜艇。印尼已有2艘潜艇和13艘护卫舰,并计划向德国定购几艘二手的U-206型潜艇,打算在2001年使其海军拥有127艘军舰。马来西亚已有4艘护卫舰,向英国定购2艘“莱基马”级导弹护卫舰,其中第一艘即将交货,向意大利定购2艘“拉克萨马纳”级军舰。新加坡已拥有6艘轻型护卫舰,它与瑞典合作制造1000吨级轻型导弹护卫舰,并从瑞典购买4艘潜艇,于1999年正式建立潜艇部队。文莱向英国定购了3艘导弹舰艇(每艘1500吨),向澳大利亚定购了2艘登陆艇。这些军舰大都装备有“鱼叉”或“飞鱼”式反舰导弹。菲律宾从英国购买3艘巡逻艇,并于1997年5月进行了购买8艘巡逻艇和24架军用飞机(总价值20亿美元)的招标。越南也在加强海军力量,1999年从国外进口了2艘“桑戈”级二手潜艇,并已向俄罗斯定购了6架苏-27战斗机,还计划从俄追加购买24架飞机,这些飞机将主要用于争夺海上的制空权和对海作战。

澳大利亚近年来购买了6艘潜艇、8艘护卫舰、16架“海鹰”直升机,并向美国定购了11架SH-2G舰载直升机,以装备新的“安扎克”级护卫舰。

新西兰海军1997年定购了4架SH-2G舰载直升机,用来装备两艘“安扎克”级护卫舰。

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作为全球性海军强国,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技术武器,力图保持其海上力量的优势地位

目前美国正在研制新一代海军主战兵器,特别着重增强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美国海军将高级电脑软件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应用于新装备的研制。NSSN新一代多用途隐形核动力攻击潜艇、CVX型航空母舰、装有500个以上垂直导弹发射管的新概念导弹舰、LPD-7两栖船坞运输舰、SC-21型“21世纪水面战舰”等新装备将于21世纪初陆续装备美海军,部署范围包括太平洋战区。

当前美海军重点发展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美国正将4艘即将退役的弹道导弹潜艇改装为使用巡航导弹的攻击潜艇(SSGN)。每艘潜艇将装备154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等于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舰艇向南斯拉夫发射的导弹数量的四分之三。

美国还加强与盟国及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2000年2月至3月,美国与菲律宾在距南沙群岛较近的巴拉望岛举行陆海空联合军事演习。同月,美、泰、新在泰国举行“金色眼镜蛇”联合军事演习,这三国海军舰艇参加了演习。

(二)美、日、台企图建立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重要组成之一。美国的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海军区域低层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配备的导弹为“标准-2”型(英文缩写SM-2)导弹,具有低层空间反导弹能力,其作战半径为100~200公里,可为沿海港口和海上远征部队提供保护。美国海军计划从2003年起在有“宙斯盾”级防空系统的50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上部署1500枚“标准-2”型导弹。二是海军战区高层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装备“标准-3”型(英文缩写SM-3)导弹,作战半径约600~1000公里,属高空反导弹体系,能从海上为大片地区提供反导弹防御,具有拦截在助推段、中段和末段飞行的导弹的能力。该系统1999年进行首次拦截试验。如果进展顺利,将于2001年进入少量生产阶段。美国海军计划从2007年开始在50艘“宙斯盾”级巡洋舰和驱逐舰上部署650枚“标准-3”导弹。

由于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接近成熟,美国前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等三位前高级官员甚至建议先利用停泊在朝鲜沿海的“宙斯盾”级巡洋舰上的导弹防御系统来代替“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因为它更便宜、风险更小,并且“不会那么激怒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的盟国”。

美国和日本共同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并将推进战区导弹防御构想作为美日安保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为主。美日两国政府1999年8月就两国联合研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技术达成的“谅解备忘录”相互换文,正式启动两国的联合技术研究。双方达成的“谅解备忘录”确定美日两国将联合研制、开发由军舰发射的海上配备型反导弹系统。根据文件,日本承担的研究项目为:识别和跟踪目标的红外线感应器,避免弹道导弹识别和追踪装置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导致故障的热保护罩,拦截弹道导弹并将其破坏的弹头,三级火箭中的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美国则负责整体和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日方表示,除了两国能够实现的这四个领域之外,不排除在今后增加其他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双方还就技术转让问题达成协议,以进一步推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研究。美国和日本准备在今后5至6年内为这一计划提供5亿至6亿美元资金,其中日本将提供2亿至3亿美元。美日现在重点研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的核心项目之一“海军战区高层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其截击导弹为“标准4A”型。预计研制开发的时间将需要4至5年。日本防卫厅计划在2001年至2005年引进两艘新型“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这两艘舰将安装“海军战区高层导弹防御系统”,具有拦截导弹的能力。

美国企图将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之中,台湾也打算从美国购买可用于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宙斯盾”级驱逐舰。

(三)地区性或次地区性海军强国将拥有航空母舰和具有远距离力量投送能力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之一

日本建造的一艘排水量达8900吨的运输舰已于1998年3月编入现役,这种类型的舰船只要装上耐热甲板和导航装置,就可以在48小时内改装成搭载“猎兔狗”垂直起降战斗机或直升机的轻型航空母舰。根据1996年至2000年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日本准备再建造2艘同类型舰,并部署排水量为13600吨的大型补给舰,从而使自卫队远距离投送能力大大增强。根据日本海上自卫队1999年推出的《长期军事力量计划》,日本将在2015年前建造两艘排水量4万吨的中型航空母舰,该舰可搭载E-2C预警飞机和V-STOL垂直起降战斗机。

印度海军现有一艘航空母舰,准备对其进行改造,并从俄罗斯购买整修过的“基辅”级“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另外再建造一艘可载有20架战斗直升机的2万吨级航母,从而使印海军的航空母舰达到3艘。

(四)许多国家(地区)海军重点增强近海防卫和攻击作战能力

当前,它们着重发展潜艇、反舰和防空导弹、新式电子和电子战设备、隐形军舰等。印度海军已拥有19艘潜艇(包括10艘“基洛”级潜艇和4艘德国制造的U-209型潜艇,其中2000年俄提供的“基洛”级潜艇装备有在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印海军近年来一直为获取新的核潜艇而努力,计划建造8艘类似前苏联“查利”号的核潜艇,并准备在这些潜艇上装备能携带核弹头的、射程达250公里的“大地”或“萨加里卡”短程弹道导弹。其中第一艘将于2008年下水。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巡逻机配备的“鱼叉”式反舰导弹射程达130公里。许多国家新引进或制造的水面作战舰只都装备有反舰和防空导弹。

为了跟上新军事革命的步伐,许多国家(地区)重视给海军舰艇配备新型电子和电子战设备,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在制造隐形军舰。例如,新加坡正在研制隐形战舰,台湾开始与法国合作筹建“二代二级舰”——隐形巡逻舰。

某些中等国家还在发展远洋海军能力。泰国希望建成一支以轻型航母为核心,以驱逐舰、护卫舰及潜艇为骨干的远洋作战力量。韩国准备发展航空母舰。

(五)地区性或次地区性海军强国正在东南亚寻求使用军事基地的权利,并在南中国海与超级大国和东盟国家共同举行多国海军演习

2000年5月日本与新加坡就必要时日本自卫队的飞机和军舰能够使用新加坡的军事基地达成了协议。同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宣称,印度海军将在南中国海与日本、越南联合打击海盗,并为此举行联合演习和进行联合训练。印度还将在南中国海留驻4~5艘军舰。日本海上自卫队参加了2000年秋季由美国和东盟国家在新加坡海域举行的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亚太地区海军军备控制的现状与前景

在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海军军控和裁军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达成任何有实质内容的协议。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海军军控有所进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亚太地区海上形势的缓和。

(一)海基核武器数量有所减少

1991年9月2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的倡议,其内容包括拆除美海军水面舰只和攻击潜艇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包括所有的“战斧”式核巡航导弹以及航空母舰上的核炸弹),这些核弹中部分将被拆除或销毁,部分将留在美国中部地区,如果将来发生危机,必要时还可使用。同年10月5日,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也宣布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包括从水面舰艇和多用途潜艇上撤走所有战术核武器,以及撤走陆基海军飞机的核武器,其中三分之一的核弹头将被拆卸,三分之二储存。这些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的行动,大大减少了美苏(俄)在世界各地包括亚太地区的海基战术核武器的数量。但美国后来实际上并未按布什的倡议拆除所有海基战术核武器,至1997年美海军仍保留350枚W80型由核潜艇携带的“战斧”式核巡航导弹,其中一部分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俄罗斯也保存了部分海基战术核武器,至1998年俄海军在远东地区仍有175枚反潜核弹头、170枚用于海基巡航导弹的核弹头和210枚海上攻击飞机携带的核弹头。

1991年7月31日和1993年1月3日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都规定了削减美俄海基战略核武器的义务。根据这两个条约,美国已将它的核弹头和潜射远程弹道导弹的发射器由1990年9月的672枚和5760个分别削减到1996年10月的408枚和3264个,2003年至2007年将进一步削减到336枚和1680个;俄罗斯已将它的核弹头和潜射远程弹道导弹的发射器由1990年9月的940枚和2804个分别削减到1996年10月的440枚和2272个,2003年至2007年将进一步削减到408枚和1696个。

但由于美俄的潜射远程弹道导弹是它们“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削减数量最少的一部分核武器,随着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空基核武器的大量裁减,美俄潜射远程弹道导弹在它们战略核武库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大大增加。例如,俄罗斯潜射远程弹道导弹核弹头1990年只占俄战略核弹头总数的不足三分之一,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二分之一以上。此外,至1997年美国在亚洲部署的核武器主要是由8艘核潜艇携带的1536枚核弹头,在数量上位列亚太地区第一位。而且,在完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所规定的裁减后,美俄的潜射远程弹道导弹将成为它们核武库中惟一的分导多弹头导弹。

(二)美俄单方面裁减海军力量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俄罗斯对它们过去曾用来进行相互对抗的海军力量在数量上进行了裁减。至1997年美国海军的军舰已由1989年的566艘减至352艘,削减幅度为38%;弹道导弹潜艇由32艘减少到18艘,并将在2007年前减到14艘。1998年美国海军的水面作战舰只从128艘减到116艘,攻击型潜艇从73艘减至50艘。在西太平洋海域,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常驻兵力减少为20艘左右。但与此同时,该舰队的质量有所提高,总排水量由约20万吨增至25万吨,主要作战舰只和两栖舰船由10艘增至15艘,并换装了新型的“宙斯盾”级巡洋舰和“斯普恩斯”级驱逐舰。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舰只已从1992年的355艘减至1996年度的140艘,其兵员数量减少一半。

(三)建立海上军事信任措施有所进展

在亚太地区各国难以就裁减海军军备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建立有关国家海军之间的信任措施有利于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减少相互之间的因对对方军事活动发生误解和判断错误而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的危险,减少进行突然袭击的能力。它也有助于缓和一些国家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和为将来达成裁减海军军备的协议打下基础。近年来,一些亚太国家开始探索建立海上军事信任措施。

1、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1997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期间,中美两国就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与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在华盛顿草签协定。1998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这是中美两国第一份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该协定规定两军代表团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海上安全措施;中美舰队相互联系、搜寻和援救行动的程序以及双方海上礼节的说明等;双方将成立工作组或举行特别会议,处理两国海军之间的问题。该协定有助于中美两国海空力量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误解或错误判断。日本与俄罗斯也已签订防止海上事故协定,以避免舰船和飞机因在公海上接近而发生突发性军事冲突。

2、各国海军之间探讨建立海上军事信任措施。1996年11月,来自中、美、俄、日和东南亚各国等1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在东京举行第五届西太平洋海军研讨会。他们一致同意,与会各国的海军之间要加强人员往来、开展舰队友好访问以及促进训练交往。与会各国商定,今后要彼此通报远洋航海等海军主要活动、相互邀请参观海军演习、提供关于海军装备情况的信息等。

3、开展军舰的友好互访。在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军舰互访主要在盟国或友好国家之间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海军的训练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冷战结束后,亚太各国军舰互访的范围大大增加了,一些过去是对手的国家或曾经关系紧张的国家之间也开始军舰互访。这种互访成为双方军事信任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军舰1997年进行了互访,其中中国海军军舰编队1997年3月首次访问了美国本土。1996年至1997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军舰互相访问了对方的港口,并以日俄防止海上事故协定为基础联合进行了通讯训练。

4、增加海军高层人士互访。这种互访有助于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近年来中美海军领导人相继访问了对方国家。例如,1997年9月以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杰伊·约翰逊上将、美太平洋总部总司令普吕厄上将等先后来华访问。其中,杰伊·约翰逊上将访华时在中国一艘护卫舰的指挥中心观看了中国海军的反潜艇演习。

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控制和裁军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复杂性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下面三方面。

第一,美俄都企图继续在太平洋地区保持较大的海上军事存在,许多亚太国家也将海军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之一,这使得它们很难就海军裁军问题达成协议。

第二,亚太地区各国海军军备结构不同,装备和技术水平差别大,加之它们都在重点提高海军军备的质量,特别是导弹和电子装备的迅速发展和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历史上海军军控协定曾经用过的以战舰吨位、舰炮口径作为计算标准的方法不再适用,难以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军备裁减项目和计算方法。

第三,海军舰艇机动范围广,加上西方国家强调公海活动自由的原则,因此,难以达成在某海区限制海军力量的协议。另外,潜艇虽被认为是海军裁军的重点,但由于潜艇活动的隐蔽性,使得有关裁减潜艇的事实难以核查。

由于存在上述复杂性和困难,亚太地区海军军备控制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主要集中于建立海上军事信任措施。由于美国和俄罗斯仍是最大的两个海军强国,它们应继续带头裁减它们在亚太地区的海军力量。广大沿海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护本国海洋权益而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是正当的,但这种发展不能超过防御的需要。它们应逐渐建立各种有效的和为各方所接受的海上信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而进一步努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亚太地区海军发展特点及海军军控展望_海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