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_蒙古族论文

内蒙古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族论文,内蒙古论文,民族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6-0070-06

社会主义社会是民族语言文字和谐发展繁荣的时期,党和国家在法律、政策、教育、资金各个方面都做出详细规定,以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使用权和发展权。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正在经历着至少两种文化的碰撞。其本民族文化不仅处于中国的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巨大磁场之中,更要和汉文化一起遭遇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和传承经历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又将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民族语言:“避蒙趋汉”现象的历史考察与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媒体的普及,中国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正在日益减弱,不少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而濒危语言文字是指“使用人口比较少并且在许多的社会使用领域中没有发挥其社会使用功能的语言文字。其濒危标准有5个指标:丧失母语人口的数量;母语使用者的年龄;母语使用能力;母语使用范围;民族群体的语言观念。”[1](P1361)加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传播力度的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已更加自觉地学习、使用汉语,兼通民族语和汉语、转用汉语的人已越来越多。在汉语文成为各民族交际的主要工具的同时,少数民族逐步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已成为一种趋势。

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来传承。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外壳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其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但是就是这样一种重要因素,在各民族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流失。民族地区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流失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有些年轻人明明会说本民族语,却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不愿意用母语,而改为汉语或当地流行的民族语。也有个别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城市的个别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由于种种原因,较多地接触、接受了汉族文化,他们当中,有一些在工作中,甚至在家庭生活中,讲汉语普通话,不太重视自己的子女说本民族语言。“西藏的一些群众反映,个别藏族干部虽然在会上作报告,大讲发展民族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可是他们却送自己的子女到汉族学校学习汉语,不重视子女学习藏语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些汉语言文字比较好的个别干部、知识分子,为了在文化教育方面赶上汉族,主张壮族学生直接学习汉语文,不必搞双语教学。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也有类似问题。有些朝鲜族家长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不赞成自己孩子学习朝鲜语,认为这样费事费力,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前途。如辽宁省丹东地区东港市的朝鲜族学校,生源越来越困难,有些朝鲜族家长为了孩子报考大学和以后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把子女送到朝鲜族学校学习。”[2](P252)在上述民族语言的选择态度中,有情感成分在内,但其中更多的是认识成分在起作用。就是说,有些人放弃母语主动学习第二语言或更多的语言,是因为这些人在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环境中认识到了这些语言的地位高,交际功能大,实用,并对自己来说十分需要,因此,他们改变了以前的语言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社会生活、时代要求的新的语言观念,并在这种新的语言观念的支配下展开一系列的交际行为和心理活动。

在内蒙古蒙古族基础教育中存在着“避蒙趋汉”现象。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二期刊登了内蒙古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乌兰图克撰写的论文《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中传达了一个惊人的信息:从1980年至1995年的15年间,内蒙古民族学校小学减少1409所,中学减少142所;在校生中,小学生减少25643人,中学生减少8663人;用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占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小学和中学分别下降为23.7%和20.2%。[3]1999年9月出版的《中国民族教育50年》一书的第一章“内蒙古民族教育50年”再次确认这消息的可靠。该书指出,与1996年相比,1997年用蒙古语授课的小学生减少23256人。[4](P18)也就是说,按校均100名学生计,仅一年时间,就有232所蒙古语授课学校关门或转为其他类型学校,主要转为汉语授课学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避蒙趋汉”现象。关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乌兰图克认为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招生政策,蒙古语授课生升学路窄,毕业后就业困难。而《中国民族教育50年》一书的作者则认为,原因在于,一是蒙古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自然影响民族学生生源,这是客观原因;二是一部分蒙古族孩子上了汉语授课学校,是因为学生家长考虑自己孩子的出路所致,在出路问题上,蒙古语授课学校不如汉语授课学校。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为什么在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自治区,蒙古语授课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前途方面反而不如汉语授课学校呢?党和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教学用语政策,应该说是正确的,而且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自由,那么问题只能在蒙古语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的变化上,换句话说,蒙古族的生存环境、语言环境不断汉化,亦即整个生存空间、整个社会逐渐转型为汉族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从而导致蒙古语的社会功能有所萎缩,使用范围变窄。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强调个人价值、鼓励个体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民族个体的语言转用过程加快,出现蒙古语功能下降,学习使用人数锐减的趋势。”[5](PP.18-19)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因此,笔者对当前的蒙古族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民族语言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调查。

二、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现状调查

在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一方面要通过学习该国的主流文化、族际语(即指主流文化民族的语言或政府规定的官方语言),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从而较好地保留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那么,当前蒙古族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民族语言采取何种态度和看法?对本民族语言是否认同?为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和思考。

在调查范围上选择内蒙古几所蒙古族中学,即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赤峰市蒙古族中学、通辽市蒙古族中学。研究对象是初三学生和高一学生。对这些学生和学校除了问卷调查外,还进行了大量的个人访谈,另外,还与校长、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进行了座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讨论。

问卷分为学生部分、教师部分和学校领导部分。所有测试都由研究者本人担任,统一指导语言、统一发放问卷、集中收卷。发放问卷学生100份、教师50份、领导20份。参加访谈的学生数100人,分农村牧区学生和城镇学生。参加座谈的教师数达50余人,领导20余人。

(一)蒙古族学生的民族语言观继续发生变化

关于蒙古族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观念和学习态度,总的来说,学生对民族语言比较有感情,但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他们不愿意学习民族语言,甚至放弃学习。笔者在与城镇、农村牧区的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城镇、农村牧区学生对民族语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是不同的。

问题一: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本民族语言:备选为A.家里;B.学校;C.所居住的地区。从下图可知,蒙古族学生的选择取向有所不同,总的来讲,蒙古语的使用环境越来越狭窄,交流功能越来越减弱。

图1 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

问题二:你希望老师上课时使用:备选为A.普通话;B.少数民族语言;C.以普通话为主,听不懂的用民族语言;D.无所谓。选择普通话或兼民族语言的比例最高。按理说,蒙古族学生用民族语言授课再方便不过了,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众多蒙古族学生希望老师授课用普通话(汉语)兼民族语或者希望用普通话,可以看出蒙古语的交际功能在下降。

图2 民族学生希望老师上课时使用何种语言

问题三:你与家人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备选为(此题中原有“汉语”一项,所有被调查者无一人选择此项)A.蒙古语;B.蒙语为主夹杂汉语;C.汉语为主夹杂蒙语;D.差不多各占一半。在蒙古族家庭,用蒙古语交流再正常不过了,可从调查中得知,蒙古族学生使用语言存在蒙语夹汉语的趋向,而且所占百分比也比较高。这说明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开始变化。

图3 民族学生使用语言情况

问题四:在学校与同学交谈,你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备选为A.蒙古语;B.汉语;C.蒙语夹汉语;D.汉语夹蒙语;E.差不多各占一半。蒙古族学生之间最方便用蒙古语交流,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之间交流用蒙语夹汉语的现象比较普遍。

图4 民族学生在学校与同学用何种语言交谈

问题五:看电视时,你常看的电视是:备选为A.蒙语电视节目;B.汉语电视节目;C.蒙汉节目各占一半。可以看出,蒙古族学生观看汉语电视节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存在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语言观的变化。

图5 民族学生常看何种语言的电视节目

(二)蒙古族教师的民族语言观正在发生嬗变

问题一:看电视时,您常看的电视是:备选为A.蒙语电视节目;B.汉语电视节目;C.蒙汉节目各占一半。可以看出,选择汉语电视节目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两项。

图6 民族教师常看的电视节目

问题二:您经常阅读的教学参考书:备选为A.全部是蒙文的;B.大部分是蒙文的;C.蒙汉文各占一半;D.大部分是汉文的;E.全部是汉文的。可见,选择全部是汉语和大部分是汉语两项的百分比较高。

图7 民族教师经常阅读的教学参考书

(三)民族学校领导的民族语言观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问题一:在您的学校开会讲话、广播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是:备选为A.本民族语言;B.汉语;C.两种语言都有。在一个蒙古族中学,全体师生大部分或者全部是蒙古族,从图表中看出,选择汉语这一项的百分比占到总数的25%,相当于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比值,尤其是用两种语言都有的占到了总数的50%。

图8 民族学校领导开会讲话和广播中经常使用的语言

问题二:您讲话发言使用的语言是:备选为A.本民族语言;B.汉语;C.两个语言掺杂。由图可知,用汉语和两种语言掺杂选项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本民族语言这一选项。

图9 民族学校领导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四)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蒙古族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民族语言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过去认同民族语言的学习转变为认同汉语和外语的学习。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味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潮与行为,造成了对民族语言的破坏和丢失,这种消极影响一直蔓延到今天。第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变迁、重构中造成了民族语言的失传和丢弃。在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顾虑:首先,在人类迈入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时期,有无必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否直接进入汉语和外语教育教学。其次,就个体而言,在学校期间花那么多的时间学习民族语言文字是否会影响个体族际语(在中国为汉语)的学习和提高,从而影响少数民族成员更好更快地融入主流文化社会和在主流社会里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第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语言)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使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民族语言的环境和使用需要,由此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价值观念。第四,较长一段时间来,我们对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致未能及时地进行抢救和保护。第五,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东西未能进入学校课程和课堂。对于一个具体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否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是否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直接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三、民族语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民族语言认同教育问题的思考

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心理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的心理机能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诸如想象、思维等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他把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语言称为心理工具。同时,语言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语言是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纽带。一个民族凝聚的心理倾向性是靠语言来沟通的,语言历来被认为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在对蒙古族中学师生、领导语言使用和行为的问卷中发现,虽然他们对本民族语言都有依恋之情,但同时对汉语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也都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由于会话能力的限制,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在使用蒙古语,但在看电视和阅读等不涉及直接会话的场合有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的趋势。近几年,看到一批又一批蒙古语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多蒙古族家长都放弃了让其子女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机会。据我们的了解,蒙古族孩子只要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都上了汉语授课学校。现在城镇长大的蒙古族,几乎不再选择蒙古语授课学校学习民族语言。我们在实地调查中明显地看到了在社会大环境剧烈变迁的影响下城乡蒙古族学生对受教育语言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了实际的教育语言的选择。生源的减少,最终导致了蒙古语教育的衰退趋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和使用汉语普通话,提倡讲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是淘汰的对象,创造和推广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是开历史的倒车,费钱费力却难有成效。还有人认为,教学语言应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可以不学或只作为一般的了解即可。少数民族必须尽快学习内地,一切以汉区为标准,学校教学当然要以汉语为主,学不学民族语言并没有多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孩子今后的出路着想,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升入内地的大专院校,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和前程。因为政府各部门的各种公文、便条、便函、证明信等大都使用汉语,生活中没有汉语是很困难的。虽然在宪法中早就规定了民族语言的重要地位,但由于民族语言中现代常用技术词汇的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再用民族语言解决所有问题。邮电局发信没有汉语不行,挂人工长途电话没有汉语不行,上网查资料没有汉语不行,使用现代电器产品不懂汉语不行,同样在工作中有许多词汇也很难用民族语言表达,所以他们很重视对汉语的学习。

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何种语言完全是自己的事,本无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民族在语言的选用问题上轻易地做出某种决定,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性的后果。语言的选用问题,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应放到社会、历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加以综合考虑。首先,从历史传统上讲,某一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族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放弃该种语言,就意味着放弃了这种语言的文化传统,从而中断了该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其次,从民族认同上讲,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可能会逐渐放弃或同时放弃民族的其他文化,从而有可能致使一个民族走向消亡;第三,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各个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民族的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所以保持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由单一民族和单一语言,或者由几个世界主要民族或主要语言构成的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发展主流语言能力的同时保持和发展本民族语言,进而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另外,将推广、使用普通话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严格来说,普通话和民族语言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音,是在汉语北方方言的基础上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它只能与汉语的其他方言放在同一层面来比较。民族语言是独立于汉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因此,推广普通话只是针对汉语本身的方言,并不是针对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就是说,推广普通话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提倡汉族人民讲普通话来减少汉语方言的分歧,以减少交流的障碍,不是要用汉语来取代少数民族语言。也就是说,推广普通话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不矛盾。当然,不是说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和领导不需要学习普通话。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比较发达完善的语言,它对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在内都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应在各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里发挥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普通话是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全国人民共同的交际语言。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农牧区),民族语言仍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人们日常交流用的是民族语言,干部做群众的工作也离不开民族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也用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文字对创造和挖掘、整理、保存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些方面看,民族语言文字是具有推广使用价值的。

而另一方面,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却把民族教育语言教学引向另一极端,对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采取了消极态度。如有人不顾本民族地区现实状况和本民族群众的意愿,仅从狭隘的民族情感出发,片面主张纯粹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认为民族语言应是学校中使用的主要语言,作为少数民族必须首先懂得民族语言,汉语只是第二语言。实际上,从现实出发,这种主张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先不说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大多数民族语言文字尚不完备,使用情况又极为复杂,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即便是北方一些语言文字比较完备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阻碍其发展。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而不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仅从狭隘的民族情感出发,试图建立一套单一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的观念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而且也违背了少数民族学生、教师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在具备完备的语言与文字的少数民族当中,建立民汉兼通的学校双语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这些民族保存和发展其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在主流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在蒙古族教育中出现的“避蒙趋汉”现象和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在当前,这一现象和问题日趋严重,但归根到底这绝不是一个强势民族(或主体民族)压迫弱势民族进行语言同化或语言融合,搞语言霸权产生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文化转型和时代所面临的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语言生存环境更迭所导致的结果。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应对的唯一策略,就是在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三语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肯定民族语言的核心价值,又不过分地强调民族语言的价值,更不能否定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尽量使其处于一种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

[收稿日期]2010-06-26

标签:;  ;  ;  ;  ;  ;  

内蒙古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_蒙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