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论文_秦静

浅析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论文_秦静

(西南大学,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的结晶,作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科学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发展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一直都是我们的必然命题。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对我们把握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更佳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现完全结合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征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屈辱的中国,但也是革命的中国,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革命就是起源于这时。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与屈辱催生先进中国人的觉醒,这样一批人在不断的寻找能够解救中华民族的良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国人听到了来自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这为我们的中国革命注入了一道新鲜的血液——马克思主义。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了我们发展进程中的必然命题,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对我们把握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更佳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现完全结合有着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阶段的理论特征

(一)、早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个序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辛亥革命前后,二是十月革命前后。

1899年,由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分期刊登了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的《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十八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提到马克思,认为他是日耳曼国社会主义之泰斗。这是中国人最早提及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文章。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部分的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要点及评价。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多次谈到马克思。他在《三民主义》讲演中又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中之圣人”,马克思是“科学派”社会主义。这一时间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只有部分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有所涉猎,但对这样一门新起的学说都不予以重视。当十月革命的胜利消息传入中国时,为处于绝境里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可能,为中华名族的解放燃起了希望的火把。由此,为复兴中华民族,反对外来压迫,李大钊、陈独秀这样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更是成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中坚力量,肩负起宣传、倡导一种全新理论学说的重任。如李大钊最早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中国化问题,他认为一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在十八世纪以前,也不产生于今日,而唯独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时代,是因为当时马克思生存的环境,给了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会。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是经典作家那个时代的产物。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一文中,他还提出:“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逐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因中国受国际压迫(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各阶级是相同的,所以实行时应当与资本中等……阶级连成一气,使中国成一独立者,不受国际压迫者之国际压迫者之国家。”这同时为后来毛泽东提出的“按照中国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做了思想理论上的铺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

1、辛亥革命前后的理论特征

在辛亥革命前后,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知道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少之又少,即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区别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学派的差别。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多的是被转述、翻译和介绍,当时的知识界只把它当作一种新兴的思潮来看待,并未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现实环境(被迫打开国门,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争相瓜分中国,国内外忧患重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多的依靠的是海外有识之士的分析与转述。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的传播是属于零星式的传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不完全,只处于一个初步认识的状态。如上述理论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只是被少数有识之士偶尔提及或介绍。在这种情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早期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处于一种不成体系、各持己见、小范围缓慢传播的局面,当时的理论具有不系统性和浅显性。

2、十月革命前后的理论特征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用一种激情、全新的面貌为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给当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当时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救亡运动中经过学习与反思,重新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定位其社会价值观,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式传播,在广大青年和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和主流,国内掀起了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这样的一股马克思主义热潮中,国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得学习和认识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那时培养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往后中国革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被翻译和学习,还被知识分子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无产积极政党以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还未实现,所以马克思主义还未被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所做的研究与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一条康庄大道。所以这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更多的带有一种启发性意义,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奠基,具有启蒙性。

结论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更不是不变的真理,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和内涵才能随时随地因地制宜。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对现今我们学习和反思在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对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性的再次把握,对当今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起着警示作用。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只是初步基于早期的特殊性、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来进行研究,其革命性、坚定性、创新性等特征同时也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不过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之分。

参考文献

[1]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2]李月兰.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秦静(1993年9月—),女,汉族,重庆市石柱县人,在读硕士,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论文作者:秦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浅析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征论文_秦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