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_契约理论论文

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企业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理论是经过概念化和模型化的解释与预期企业特征和行为的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1 ]当今的企业理论派别林立,但都没有对企业问题做出圆满回答。

近30年来,复杂性科学在经典科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而自组织理论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将对企业做出更深刻的解释。

一、企业理论的演变

1.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最早的企业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论。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析了劳动分工对生产率和经济成长的影响,认为“劳动分工由市场化程度决定”。1833年,查利斯·巴比吉提出,劳动分工使企业各项功能相互区别并走向专业化,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马克思也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企业是协作劳动的组织形式。[2]

劳动分工论揭示了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说是它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假设经济部门在本质上或多或少是同质的;强调工艺的分工,而忽视了能力的分工。

19世纪末,马歇尔(A.Marshall)开辟了新古典经济学,把社会分成纯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两部分,从而经济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和组织转到了确定组织的资源配置。企业是确定的,但企业为什么会产生此类问题却没解释,企业仅仅是“黑箱”。

新古典经济学关注价格配置效率,而完全疏漏了企业内部效率,只将企业当作一个生产函数。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角度而言,它不能称作企业理论。

2.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契约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不满足于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解释,理论界才冲破重重压力,提出了企业契约理论。

1937年科斯(Ronald 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的形成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这一理论被称为交易费用理论,后来威廉姆森(Olive Williamson)进一步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

阿尔钦(Armen 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s )通过“队生产”模型认为,古典企业产权结构是为克服企业内部各要素所有者的偷懒和“搭便车”而建立的的制度安排。

1963年,塞耶特(Cyert)和马奇(March)出版了《企业行为理论》,把企业看作人的组织,激起了人们对企业行为方面问题的思考。[3]阿尔钦(Armen Alchian)和德姆赛茨(Harold Demsets)论述了监督问题,詹森(Michael Jensen)、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提出了代理成本,法玛(Eugene Fama )和詹森论证了组织形成与投资决策等。

这一派别研究的重心是交易成本、契约、代理和不完全协约等,强调产权、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它关注企业各种规制,对企业所有权最优安排、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契约关系等做出了明确的解答,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深具影响。

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企业生产属性,未能探讨企业能力、企业战略等根本的企业问题,[4]忽视了企业的学习行为, 没有解释企业演进的动态过程。

为什么在相似的激励安排下,有的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有的企业遭到失败?为了回答这类问题,企业理论家不得不寻求其它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1.亚当·斯密(1776):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查利斯·巴比吉(1833):

专业化与效率;3.马克思(1857);企业是协作的组织形式;4.大卫·李

嘉图(1953):资源与能力是外生的;5.奈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6.马

歇尔(1920):企业内部成长论

企业的契约理论

1.科斯(1937):交易成本;2.威廉姆森(1975):交易有效性

(1971,1975):组织一体化;3.阿尔钦和德姆塞次(1972):团队生产监

督;4.普雷斯科特和非瑟尔(1980):组织成本;5.阿尔钦和伍德沃德

(1987):道德风险;6.塞厄特和马奇(1963):企业行为;7.詹森、梅克

林(1796):代理成本;8.法玛和詹森(1895):组织形成与投资决策

企业的能力理论

1.潘罗斯(1953):企业成长论;2.塞尔兹尼克(1957):自我构造能力;

3.纳尔逊和温特(1982):经济演化理论;4.沃纳菲特(1984):企业资源

论;5.普拉哈拉德、哈默(1990):企业核心能力;6.福斯(1993):核心

能力7.哈默、贺尼(1994):能力基础竞争;8.提斯、皮萨诺、苏安

(1997):动力能力

企业的资源理论

1.沃纳菲尔特(1984):企业资源论;2.罗门尔特(1984):特殊资源与超

额利润;3.巴尼(1986):战略资源特征;4.温特(1987):知识能力与资

源;5.迪瑞克斯、库勒(1989):竞争优势与资产;6.库勒(1991):资源

说;7.罗曼尔特、申德尔、提斯(1991):资源观;8.皮特瑞夫(1993):

四种资源战略;9.科利斯、蒙哥马利(1995):资源战略

企业的知识理论

1.潘罗斯(1953):企业成长与知识积累;2.塞厄特、马奇(1963):企业

行为;3.哈耶克(1937):知识论;4.德姆塞茨(1988):知识基础论;

5.纳尔逊·温特(1987):经济演讲与知识

企业的自组织理论

1.贝塔朗菲(1945):一般系统论;2.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

(1963):系统管理模式;3.普利高律(1969):耗散结构;4.笛内·托姆

(1972):突变论;5.曼德布罗特(1873):分形论;6.赫尔曼·哈肯(1976):

协同论;7.钱学森:复杂巨系统;8.成思危:科学融合

图1 企业理论的渊源

3.企业的能力理论和资源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追溯到1920年,马歇尔(A.Marshall)认为,技能、知识和协调的增加推动企业的进化。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出版《企业成长论》,认为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里查德森(George B.Richardson)提出了企业的知识基础论。1957年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 )提出“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

之后,能力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 )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对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卢曼特(Richard Rumelt)提出能力制胜论。1984年,沃纳菲特(Birger Wernerfelt)发表《企业资源论》,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企业能力和企业资源理论两派。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力理论进入应用和实践领域,后经过了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G.Pisano)、苏安(A.Shuen)、兰格路易斯(R.N.Langlois)、 贺尼(A.Heene)等人的发展。企业资源理论也经过了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Sidney Winter)、巴尼(Jay B.Barney)、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发展。[4]

这两种理论的研究主题是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动态机制,资源和能力决定企业的边界。但能力学派主要是从企业层面研究,资源学派则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这两种理论与企业契约理论相比,只是崭露头角。能力理论至今只有一些较常用但有异议的概念和命题,[4 ]资源学派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4.企业的知识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继承并发展了能力和资源理论的观点。 潘罗斯(Edith Penrose)、西蒙、马奇(March)、塞耶特(Cyert)、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都作出了贡献。

潘罗斯(Edith Penrose )研究了企业新知识促进机制和企业知识积累机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认为, 科学的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概括,知识不可能被一个“单一的头脑”所拥有。哈耶克探讨了知识的分布和性质。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塞耶特(Cyert )和马奇(March)认为, 决策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面临有限理性及外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逐步试错的搜寻过程。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能像人一样拥有知识,企业的知识存储于“组织记忆”中。

知识理论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发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依据,[6]其观点已超越了资源基础的观点, 较好地揭示了企业内协调的性质、组织结构、决策权配置、企业边界,以及企业创新等问题。但是,它只讨论了企业的部分要素(知识),不可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到目前,在目的或规则方面没有达到充分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知识理论还不能称为企业理论。

5.企业的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源于系统论,贝塔朗菲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门新学科的诞生。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出版了《系统理论和管理》,建立了系统管理模式。[7]之后,系统理论转向研究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Science of Complexity)。1969年,普利高律(I.Prigogine),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2年,笛内·托姆(R.Thom)提出了“突变理论”。曼德布罗特(B.B.Mandelbrot)于1973年提出分形论。1976年,赫尔曼·哈肯(H.Haken)提出了“协同学理论”。钱学森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开发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成思危认为,复杂性科学将推动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提高。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自组织理论。其中,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突变论主要研究连续过程引起的不连续结果,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混沌论主要研究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超循环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理论。

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的结合是复杂性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第一届以“复杂管理”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于1999年在波士顿召开,专门研究管理中复杂性的刊物《Emergence:A Journal of Complexity Issues in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于1999年创刊。

在发达国家,复杂性科学成果已应用于管理。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特斯(Tom Peter)在《Thrivng on Chaos 》中指出:“过去曾假定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已不存在,需要将混沌当做一种既定的条件,学会在混沌之上求旺”。沃菲尔德(J.Warfield )提出了“交互式管理”(IM)的模式。近来出现的企业生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系统科学的一分支。

企业是社会中一种完整的自组织,复杂性科学应当是解释企业的有力武器,企业自组织理论将是充满生机的企业理论。

二、企业自组织理论对企业核心问题的阐释

企业为什么存在、什么决定其边界、为什么能发展、怎样组织和控制等,是所有企业理论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否则则不成为企业理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组成了企业自组织理论的核心。

1.关于企业的存在

按耗散结构理论的思想,市场是一个混沌(Chaos)的系统, 众多的市场要素呈现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当处于远离平衡区(实行市场经济机制)时,由于非线性动力机制,产生随机涨落(Fluctuation)。一些要素“涨起”,具有了巨大的不稳定性,一些要素“落伏”,具有了更大的稳定性。市场中区分出众多的“慢变量”和“快变量”。根据协同学的支配原理,慢变量确定了系统的宏观行为,支配众多的快变量。按混沌理论,慢变量服从于混沌吸引子(Chaotic Attractor),快变量被吸引到“吸引盆”(Basin of Attractor)中,形成企业。因此,真正的企业的产生,必须存在远离平衡的市场。慢变量的属性决定了企业的属性,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就是慢变量。

企业要以耗散能量、物质及信息来维持其存在。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孤立的、封闭的系统,最后都要趋于热平衡,迟早“死亡”。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活的”结构。[8]因此,企业持续存在必须具备前提条件:充分开放, 与外界充分交流能量、物质和信息。

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复杂的系统,复杂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本质性的问题。

图2 企业发展示意图

2.关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的。混沌理论解释,初始条件稍有一点不同,企业就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创始人及其创始哲学条件对企业的性质至关重要。根据分形(Fractals)理论,系统内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系统的再现和缩影。[9]在企业发展以后,初始条件的性质会被放大,主导企业的性质。 各企业的初始条件均不相同,企业必然是异质的。

企业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企业内部的涨落。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发展的一种原初动力。协同学把它称作系统演化的随机力。由于随机涨落的存在,驱使一些子系统“涨”、“起”,在获取资源上具有“优势”。另一些子系统“落”、“伏”在获取资源上处于“劣势”。[10]在系统变化的临界区域附近,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的关联放大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涨落。系统于是以正反馈方式、雪崩般地形成了序参量,并由这样的序参量主宰系统演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企业不稳定是发展的条件。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处于稳定状态,就意味着企业不会向其它的状态变化,因而不可能有自组织过程发生。这就是说,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的冲突,没有冲突的企业是不会有发展的企业。

涨落推动了企业的变革。在远离平衡态时,在变革的临界点,微小的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大的涨落。涨落会象一个触发器,驱动系统由原来状态变为另一种新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在混沌理论中叫边缘分解[11](Peripheral Isolates)。因此, 管理好一些小的事件可以抑制或触发企业变革的发生。

关于企业的发展模式, 企业自组织理论提出了突变(Catastrophe)说。这里的突变是指两种动态有序运作状态间存在非连续的差异。企业日常运作中常遇到突然事件,可能导致运作形式的突变。有的突变是可逆的,有的突变是不可逆的,企业的运作形式也就不能恢复。

如何管理涨落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中心问题。在企业运作中,可以把企业正常运作状态看作平衡态,涨落就是围绕该平衡态的同一性震荡。企业的各要素、发展环境随时都在变化,必然导致企业正常状态的变化。当有偏离,企业产生努力返回常态,形成一次涨落,偏离和返回不断进行,企业运作表现出动态平衡。企业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企业的动态有序。

企业发展还可用熵的概念解释,这将在其它问题中阐述。

3.企业的组织结构

自组织理论的分形、分支(Bifurcation)、协同(Synergetion)等理论可对企业组织进行深入地分析。以下只对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述。

自组织发展主要有几个层次。混沌是自组织的一种特殊而有趣的形式,其中有超载的有序。普利高津曾指出,有序来自混沌。混沌内部有非线性作用,通过涨落,形成第二层次的自组织:简单有序的耗散结构性自组织。对企业来说,这就相当于直线指挥的官僚型组织。系统的某些相近同态的性质相互作用,在震荡中突现出来,成为新层次。其它性质被压缩,成为新层次的背景,新层次的不断发生,就形成自组织的多层压缩结构。企业的直线职能的大型组织结构就相当于此种结构。

由于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的相变有“意志自由”,系统的发展会出现分叉,随着条件的改变和系统的演化,还可能出现新的分叉即二级分叉,再往后还可能出现更高级的分叉,形成分叉形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事业部制组织就相当于这种组织。

图3 自组织演化与企业组织

系统继续发展,就会形成更高级有序的组织形式。企业发展到今天,柔性组织结构已普遍存在。

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可以用微观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宏观的熵(Entropy)来分析。

同一性是指要素之间的性质无差别,个性消失,无创新性。在正熵增大的过程中,就是统一性增加的过程。企业有活力,必须有震荡。震荡是由各要素的差异性决定的。负熵增加的过程也就是差异性增大的过程。企业必须保持正熵与负熵的有机均衡。在某种程度上,正熵和负熵的变化可以通过组织形式有限地控制。

在短缺经济时期,产品只要价廉物美,就有销路,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相对来说,企业开放的程度较低,吸收的负熵较少。因此,可采用直线指挥的官僚组织形式,以科层组织保持企业内的人员的差异性,抵制正熵的发展。

后来,竞争逐步加剧,不能只是生产,企业对外联系开始广泛,吸收的信息增多,负熵增大,内部人员的差异性增大。为保持熵的平衡,企业实行直线职能制,通过授权,加强内部的交流,增大同一性。

随着企业活动范围的扩大,企业开始面向多个市场、多个地区。竞争的激烈,使企业的主要活动由内部转到市场。对外开放显著加大,要素流动频繁,负熵很大。为保持熵的平衡,企业普遍采用事业部制。通过分权,加强民主和交流,加强同一性。为保持同一性,企业普遍建立学习型组织,并进行流程再造,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

以上的组织形态,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外部要素对它的安排。

4.企业的控制和协调

企业自组织理论强调企业内部成员的自组织性。自维生理论认为,在一个活的系统中,每个自维生的层次都以部分自主性的方式与整个环境相互交流。每一层次都有其自组织动力学,它造成了特殊的环境联系。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支配着各子系统的行为,支配着其它参量的变化,同时其它参量的变化也通过偶合和反馈牵制序参量,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又在序参量的主导下协同一致。耗散结构的自然动力学告诉我们一个悖论:“组织越是自由,就越有序”。[12]

企业自组织理论特别重视吸引子和初始条件对控制的作用。吸引子隐藏于系统之后,耗散运动最终要收缩到吸引子上。混沌理论认为,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没有注意到的某个非常小的原因,会导致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企业必须注重对关键因素的控制。

对企业的控制要借助于反馈机制。自组织理论认为,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对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起作用,而正反馈却使系统自复制错误,进一步偏离目标。由于大多数是非线性反馈,表现为相对信源信道和信宿不对称,使反馈更加复杂。企业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反馈控制机制,分清正反馈和负反馈。

5.企业与环境

自组织理论认为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条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为:一个孤立的或近平衡的系统,系统只会自发向均匀无序发展。系统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才能维持耗散的结构。[13]

环境是企业变革的条件。只有在系统开放时,才能处于远离平衡态并出现非线性反馈。环境对于系统的控制参量的变化会促使系统进入临界点状态,使慢变量与快变量的界限清晰起来,支配原理发挥作用,形成高一级有序结构。

企业与环境是共生的关系。分形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信息同构”多层次、多视觉、多维度相关联。协同论认为,在系统开放条件下,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产生了协调、同步、默契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14]自维生理论认为,两个自组织之间交换,本质包含了转化产物或服务的相互利益(如迁移或消除寄生物),成为共生。在共生中,每个系统都对自己的个体自主性做出牺牲,相互交换和相互渗入,获得新的自主层次,建立起更高协调系统。[15]企业不仅与自然环境共生,而且与其它企业共生。

对于企业的边界,复杂性科学是用熵来解释的。自组织的存在,如前所述,决定于两个熵。一是正熵,是组织内产生的从有效能、物质和信息到无效能、物质和信息的转化;二是负熵,是从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企业的规模取决于这两种熵的产生能力。正熵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力”,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指不可逆的流的各种梯度,在企业中是指投入产出的比率。正熵的产生,与企业的管理、技术等有关。负熵的获得,取决于企业开放的程度和企业获取能量、物质、信息的能力。企业足够开放、企业有足够的管理生产的能力,企业就可以足够大。但企业不可能代替全部市场。否则,企业就成了近平衡系统,迟早会死亡。

表1 企业核心问题比较

三、自组织理论与其它理论的比较

将企业自组织理论与其它企业理论进行比较,将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理论的理解。

1.企业核心问题解释的比较

对于企业的存在,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代替,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与此相对,能力理论、资源理论、知识理论从要素的角度,把企业的性质归结为要素的集合体,认为企业是异质的。自组织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的形成和存在的条件来定义企业。自组织理论的优点是指出了企业的自主性,而其它的理论有一个假设,就是企业可人为创造。

关于企业的发展,自组织理论揭示得比较全面而深刻。契约理论没有解释企业的发展问题,只是认为对企业交易的管理是企业主要工作。其它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但核心能力、战略性资源的界定困难,知识不一定是所有企业的优势来源。

对于企业的组织,契约理论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要素的合同管理。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认为组织是提高能力的手段、整合资源的方式、转移默会知识的途径,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多处在操作层次。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必然出现层次,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其合理性。这几种理论可以互相补充,使企业的理论更加完美。

对于企业的协调,契约理论中的团队理论、代理成本理论都有论述。但没回答协调如何使生产率提高。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注意了人的协调、物的协调、人与物的协调以及知识的协调。自组织理论注重企业的宏观协调,特别是企业的文化对人的控制。同时强调内部的自主性,这与企业的知识理论不谋而合。

关于企业的边界,契约理论认为边际交易成本与边际组织成本的均衡,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已受到了实践的挑战。为什么在交易成本比组织成本大大下降的今天,企业的规模却越来越大?后三个理论认为,能力、资源、知识决定规模。企业的自组织理论在这一方面与能力理论一致,认为企业抑制正熵和获取负熵的能力决定了规模,自组织理论比能力理论进一步确定了能力的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组织理论有独到视角,并且解释得更加精炼。

2.企业理论范式的比较

所谓范式(Paradigm),就是指基于研究对象的基本事实与假设的理论体系。企业理论的范式,决定了它的优势和局限性。下面从理论基础、思维模式、时间倾向、变革模式、基本假设等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差异。

对于理论基础,契约理论、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均是建立在经典科学上。经典科学以稳定、有序、单一、对称、平衡为主要特征。但是,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素之间成非线性相互作用,以经典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只能很有限地解释企业。自组织理论是建立在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理论基础不同,思维模式就不相同。过去的企业理论,都是基于一个假设:以现在的事实可以推导出未来的结果。但是,复杂性科学研究证明,在非线性动力机制下,事物并不沿直线发展。自组织理论是一个混沌的思维模式,这与管理学的思维模式相近,但又不同于管理的思维。自组织理论可以回答其它理论不能回答的问题。

由于理论基础不同,每一种企业理论的时间倾向就不同。过去的理论认为将来在给定的现在之中。其中,能力理论、资源理论、知识理论承认时间是动态的,契约理论忽视了这一点。自组织理论不但认为时间是动态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会有相同的属性。

过去理论研究的假设注意到了同质异质、有限理性、动态静态、信息对称等范畴。本文认为应该再加一范畴:组织复杂性。自组织理论就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于其它企业理论。另一不同之处在于,自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变革的主要形式是突变,而其它理论主要研究在渐变下企业的发展。

表2 企业理论范式比较

理论基础 思维模式 时间倾向变革模式

假设

环境企业

企业的自组织理论 复杂性科学

非线性思维 动态 不可逆 不对称突变 非周期 复杂性

异质

企业的契约理论经典科学 线性思维 静态 对称可逆 简单性

同质

企业的能力理论经典科学 线性思维 动态 对称可逆渐变 周期性 简单性

异质

企业的资源理论经典科学 线性思维 动态 对称可逆渐变 周期性 简单性

异质

企业的知识理论经典科学 线性思维 动态 对称可逆渐变 周期性 简单性

异质

3.结论

企业自组织理论有可能象契约理论一样,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象能力理论一样,指导企业发展战略。

但是,自组织理论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是同质的,这是不现实的。自组织理论主要来自自然科学领域,应用于管理学有一段距离,这需要复杂科学与其它科学的融合。

无论如何,复杂性科学是认识社会、经济、管理以及生命、生态、生物复杂性的“钥匙”,企业自组织理论将在未来的企业理论之林中居重要地位。

标签:;  ;  ;  ;  ;  ;  ;  ;  ;  

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_契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