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使经济和环境保护得到协调发展。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是建立开发区环境管理综合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考核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因此, 较理想的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应包括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绿色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性指标等。所以, 迫切需要建立各类指标在内的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指导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工作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特别要求人们: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管理体制、技术、政策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形成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格局;要持续优化投资软、硬件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本标准提出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完善自身的环境管理系统及制度,推进开发区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一种追求规范、高效环境管理的模式。
一、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置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能切实体现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环境目标。评价指标首先要概念明确, 能够度量和反映开发区环境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容易量化、数据易得的指标, 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要既能全面反映开发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各种内涵,又能尽可能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指导、监督和推动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每项指标应该是可观、可测、简洁及具有可比性。
3、系统性原则。科学的开发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要求所预选的各个指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够从社会经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各个方面反映开发区开发规划造成的影响特征, 但各具体指标之间在内容上应保持相对独立。各种目标指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互相兼顾, 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够兼得,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方法, 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
二、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问题
1、环境管理机制及职责不健全。目前,各类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一般明确如经济发展局这类部门的一名人员具体负责环境管理,这在管理上远不能满足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发区环境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的掌握、项目落户各类环境管理手续的规范、项目选址合理性、项目规划的符合性、园区生态修复及保护的实施、入园企业各类污染防治措施持续规范运行等,涉及到开发区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在组织机构职责分配中,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相应环境管理职能,系统地融合到各个部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开发区的环境管理才能系统、规范地开展。
2、环境管理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在对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调研中发现,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谈到环境管理工作时,都认为是某人在负责,好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直接关系,充分反映了园区管理工作中,对环境管理概念、意识上的短缺。在谈到工作目标时,更多的是谈经济目标、招商任务、用地及规划指标数据,很少有人谈到园区的产业定位、阶段性的环境建设目标(如年度生态保护目标、清洁生产开展目标、污染物削减目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等等),体现出在环境管理工作目标上的不明确。
3、环境管理自我完善程序及改进机制不健全。由于在环境管理职能、意识及目标上的不明确,使不少开发区在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阶段性评价及年度总结中较少地涉及到,更多的是评价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这也造成部分开发区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
三、经济开发区建立标准体系对策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机构内的环境管理职责
(1)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在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时,文件化地明确其在环境管理工作上的具体工作要求,将环境管理工作作为日常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有计划地开展。
(2)明确环境管理总体意图及方向。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层,应该明确制定本开发区的总体环境管理方针,并作为开发区各项管理方针之一,公示并深入理解。环境管理方针应该体现污染预防及持续改进环境管理的承诺,并包括对遵守现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其他各类要求的承诺。方针中应该给出对开发区环境管理目标制定的原则性的要求。
(3)明确环境管理阶段性目标及任务。完善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编制,根据所在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区域规划要求、产业定位及区域环境容量等诸因素,结合各类工作目标的制定,明确提出该开发区的阶段性环境管理目标及指标,以指导及激励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为此而奋斗。
2、加强各级人员的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1)建立多形式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发区管委会的党政办等教育培训职能部门,应制度化的收集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需求,制定多形式的教育培训计划。在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管理能力、专项能力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全体人员的各项意识和能力、经验和技能。
(2)建立能力评估及考核机制。为了规范管理和提升水平,应制定适宜的能力评估及考核机制。建立开发区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规程,指导开发区人员的能力建设工作。
3、加强必要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1)完善园区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的文件平台。健全各岗位、各部门职能中的作业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服务流程等规范化文件,作为管理体系的文件基础。
(2)建设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环境乃至各项管理高效工作的基础。各类开发区应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及需要,适宜地开展各类管理平台的建设。如招商及入园企业的动态信息平台、运营企业环境及安全动态信息平台、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系统。
4、加强开发区环境管理自我监控机制建设
(1) 日常自我监控。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等,应完善日常汇总、报表、分析及现场检查等活动,以考核职责的完成进度、指标实现情况、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绩效等。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绿化、项目进展、土地和规划的控制、各项目污染控制及减排情况、整体生态保护情况等。通过分析汇总,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及调整策略。
(2)阶段性自我工作评估。在日常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时开展阶段性环境管理工作的自我评估。分析管理职能的落实情况、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文件基础的适宜情况、人员意识能力的满足情况、各项环境要素有效性的控制情况等,以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总之,经济开发区实施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各层次人员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可以系统地规范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及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薛东辉. 基于ISO 标准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实施策略[J]. 中国ISO 认证,2016(4):3-7.
[2]邢振纲,李长洪.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 全国首届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2017. 46.
[3]蔡艳荣.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王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环境管理论文; 开发区论文; 环境论文; 经济开发区论文; 目标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指标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