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路径选择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路径论文,传统产业论文,产能过剩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1-0045-12 一、新常态下中国传统产业过剩情况 依据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以及2012年提出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传统产业一般指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纺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10个重点产业。①最近几年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原始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其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均与改革开放前30年有了明显不同。 从工业销售产值增加率看,十大传统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大,且工业销售产值增加率下降明显。见表1。 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十大传统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和工业销售产值的变化趋势一样,呈现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并且有整体波动下降趋势。见表2。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还突出表现在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产品的价格2008-2012年均呈现波动式下降,只有水泥例外,价格上涨了15.71%。④本文选取不锈钢板(1.0,304/2B冷轧)、普通硅酸盐水泥(42.5强度)、铝(A00)、浮法平板玻璃四种具体产品说明该问题。产品价格见表3。 中国经济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入经济新常态,在三期叠加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工业整体呈现出产能过剩局势,并且无论是在传统产业中的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还是在新兴产业中的光伏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为了化解这些过剩产能,前期中国政府实施了大量产业政策调整,但根据笔者(2015)对中国传统产业调整效益所做的测算发现,2008-2012年传统产业整体波动恶化,调整效果并不理想。[1]目前,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掘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提升传统产业效益和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开出了一味新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重点淘汰的产业是相对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阶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落后产业。这些产业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仍然是先进产业。以水泥为例,被淘汰的“窑径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等落后水泥产能”⑤在“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仍属于先进生产工艺。 二、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际产业转移历程及其经验⑥ 在历史上,工业化国家大多经历过产业过剩及其向海外转移的经历。回顾这些经历对化解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英国转向欧洲大陆和美国。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40%—50%,贸易量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量的20%—25%,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工业中心逐渐转移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其中美国以自然资源优势成为这次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并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产业进一步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美国转向欧洲大陆和日本。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传统产业转移到联邦德国和日本,对国外进行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并没有对外转移,这奠定了美国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地地位。1970年代之后,日本发展成为工业制造大国,但由于受到资源约束,分次将高耗能产业向外转移,形成了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美国和日本转向“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在此过程中,日本首先将高污染、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再将落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等重点转向亚洲“四小龙”,最后将标准化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内地。通过逐步转移,最终日本在亚洲形成了“雁首”地位。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由亚洲“四小龙”转向中国内地。中国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最大的受益国,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基本上沿用了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美国和日本将相对落后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再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环节转移到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促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世界加工厂”。 最近两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美国和日本均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日本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和方式上有明显不同,各具特点。第一,产业转移目的不一样。美国的产业转移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占领世界市场。日本的产业转移是为了获得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第二,产业转移路径不一样。日本是从落后产业开始,美国是从比较优势产业开始。从产业转移主体看,日本主要选择中小企业,美国主要选择大型跨国公司。第三,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一样。日本产业转移是顺贸易型的,通过落后产业转移,凸显产业互补性,实现贸易顺差。美国产业转移是逆贸易型的,随着优势产业在周边国家的投资,出口减少并形成贸易逆差。第四,经营方式不一样。日本的产业转移尽量规避与贸易国的贸易摩擦,智慧地绕过了贸易壁垒,并采取和东道国合资模式。美国为了保持垄断优势,在技术上相对保密,采取的方式则是独资。 (二)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历史及其教训 中国化学进出口总公司国际化经营部是最早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是中国最早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之后,中国在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2009-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2013年进出口总额高达4.165万亿美元,进一步刺激了对外投资。见表4。 表4中,国内企业在国(境)外设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09-2013年增加近100%,并且呈现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投资目的国等的多元化。从流量来看,投资金额增幅为90.77%;从存量来看,投资金额增幅为168.76%。 在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海外并购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最近几年比较成功的海外并购有:2002年中海油收购瑞普索在印尼的石油资产[2]、2006年蓝星集团并购法国安迪苏和罗地亚公司[3]、2011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商[4]、2012年中国北车集团获得孟加拉国的内燃动车组项目牵引及网络控制系统的配套合同。[5]除了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也扩张较快,比如万向集团收购舍勒公司、美国AUI公司和洛克福特公司等等;此外,海尔集团、华为集团、吉利控股集团、三一重工集团也通过建立工业技术园区、公司分支机构、并购股权等各种方式实现了海外投资。 但是,中国在海外一方面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另一方面收益状况却令人担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项目承包、公司股权并购多呈现投资规模大、对当地影响大的特点,同时也呈现出风险大、收益低的尴尬局面。2009年中国铁建以17.7亿美元的报价与沙特阿拉伯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因高温、缺水、自然环境恶劣、标准要求高和拆迁工作滞后等原因导致施工成本大幅上涨,项目几乎中止,后经中国铁建和中铁建总公司协议,由中铁建总公司全部“买单”,该项目亏损额高达41.53亿元人民币。[6]2005年上半年中海油几乎和美国雪佛龙公司同时提出收购优尼科计划,并且收购价格和条件远优于雪佛龙公司,后因美国国会、美国能源部和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等以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为由干扰阻碍,中海油不得不于2005年8月放弃收购优尼科公司股份计划。[7] 事实提醒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前一段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教训。首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经验不足。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才逐步发展扩大,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舞台上略显稚嫩。大到海外投资战略、投资目标、投资手段、投资领域,小到谈判技巧、危机公关等都不成熟,在投资完成之后的人员管理、技术吸收、公司运营等方面也缺乏经验。其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好大喜功的心态。上面提到的沙特阿拉伯轻轨承包项目便是典型。在“沙特国内近50年来的第一个轻轨铁路项目”与“中国和沙特两国的标志性项目”的耀眼光环下,中国企业竟然对合同中不公平的具体条款、不合理的支付方式、缺乏项目风险评估等视而不见。再者,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里的风险既包括政治、军事上的风险,也包括经济、文化上的风险。中国企业在进行大额投资时往往忽略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利的地理条件、不良的法律环境等风险置若罔闻。最后,中国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实力的不足既体现在企业运营管理、科技创新方面,也体现在企业自身品牌缺失。大型企业内部机构部门繁杂,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仍然部分存在,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自主研发能力低、核心技术海外依赖度高也致使企业创新能力弱;而天然的品牌意识差、缺乏品牌长期规划则是中国企业实力不足的反映。 三、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现状 目前中国具有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产能,同时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外汇储备,但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源和原材料的限制、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应该说中国正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契合度高的良性互补。一方面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大,但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要素价格普遍低于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以及国际间的相互投资、对外贸易,正好可以起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作用。 (一)产能合作的区域路径 以“一带一路”战略化解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内过剩产品通过对外贸易销售到沿线国家;另一个是对外投资,在沿线国家建厂,实行成套设备整体转移,并将配套产业和设备进行同步转移,形成产能、资本、技术、标准立体化综合转移。 相比较而言,出口过剩产品到产能输入国容易受到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抵触。首先,中国出口产品物美价廉,对产能输入国的产业构成冲击,容易形成倾销假象,输入国政府会考虑保护本地企业而对中国产品实施高额关税,并实施反倾销政策。其次,易与当地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压缩输入国的市场份额,甚至导致输入国企业破产。再次,沿线国家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产品在一定程度与产能输入国民众的消费习惯不相匹配。最后,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均小于中国,将过剩产能简单地转移到产能输入国会受到当地市场需求的约束。 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可以规避产品直接销售到产能输入国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在当地直接建厂生产,将生产配套、能源供给、人员培训、技术标准整体转移到沿线国家,可以促进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产能输入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加入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建设,既加快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进程,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此外,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产能输入国的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当地市场规模,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可以得出对外投资是化解中国过剩产能的占优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一些不宜投资的产品也可采取产品出口贸易方式。而对外投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的运作,也需要根据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禀赋、地理区位等因素,综合决定中国与产能输入国之间有关产能合作的具体内容。 (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和对外投资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4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43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4国和非洲1国。见表5。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⑦的对外投资在新常态背景下持续扩大,200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为139.50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7.58%;201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为720.15亿美元,对外投资占比上升3.32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 图1中,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对外投资逐年增加,对外投资存量年平均增长31.47%,其增长率是中国在境外对外投资中最高的。但对外投资存量环比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46.70%下降到2013年的26.89%,下降近20个百分点。 图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 数据来源:由《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年鉴》(2009-2014)和《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9-2014)数据整理计算得到。下文涉及的对外投资数据均来源于此,不再重复说明。 图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占比 虽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速下降,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比重却在逐年变大,6年间增加3.32个百分点,占比年平均增长23.74%,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存量增长率较快的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分为: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和独联体(含蒙古)。由于东南亚和中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互补性最强,因此这两个地区的对外投资存量占比也最大,2013年分别占49.91%和13.12%,独联体(含蒙古)、西亚北非等紧随其后。见表6。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2012年出口总额为5013.43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5.21%;进口总额为4584.9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24.4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进口年平均增长分别比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年平均增长快1.57个百分点和0.92个百分点。见表7。 分地区看,中国与东南亚和独联体(含蒙古)的进出口总额占比较大,前者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产能互补性,而后者则是由于与俄罗斯在能源和矿产方面贸易较大。见表8。 1.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201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进出口总额4002.09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1688.83亿美元,占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41.70%,是进出口总额占比最大的地区。其中,出口最大国为新加坡,407.42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19.94%;进口最大国为马来西亚,583.07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29.76%。见表9。 201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对外投资存量为356.77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49.54%。其中,投资存量增速最高国是马来西亚,为62.57%;投资存量最大国是新加坡,占比为41.34%。见表10。 2.中国与南亚地区 201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国家进出口总额为925.9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268.86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9.65%。其中,出口和进口最大国均是印度,出口为476.78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68.13%;进口为187.96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83.15%。见表11。 2013年中国对南亚国家的对外投资存量为53.18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7.39%。其中,2013年中国对印度投资存量增速最高,为109.30%,投资存量占比也最大,为46.01%。见表12。 3.中国与中亚地区 2012年中国对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464.18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154.40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4.84%。其中,出口和进口最大国均是哈萨克斯坦,出口为110.00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50.54%;进口为146.81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59.56%。见表13。 2013年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存量为93.80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13.02%。其中,投资存量增速最高国是乌兹别克斯坦,为35.33%;投资存量占比最大国是哈萨克斯坦,为74.16%。见表14。 4.中国与西亚北非地区 2012年中国对西亚北非国家进出口总额2616.7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1028.8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27.26%。其中,出口最大国是阿联酋,为295.68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26.54%;进口最大国是沙特阿拉伯,为548.62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36.51%。见表15。 2013年中国对西亚北非国家投资存量为90.96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12.63%。其中,投资存量增速最高国是亚美尼亚,为468.94%;投资存量占比最大国是伊朗,为31.34%。见表16。 5.中国与中东欧地区 2012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为520.58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135.23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42%。其中,出口最大国是波兰,为123.8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31.92%;进口最大国是斯洛伐克,为36.55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27.58%。见表17。 2013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存量为14.36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1.99%。其中,投资存量增速最高国是马其顿,为703.85%;投资存量占比最大国是匈牙利,为37.08%。见表18。 6.中国与独联体(含蒙古)地区 2012年中国对独联体(含蒙古)国家的进出口总额1068.92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378.57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11.14%。其中,出口和进口最大国均是俄罗斯,出口为440.5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9.99%;进口为441.55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85.22%。见表19。 2013年中国对独联体国家的对外投资存量为1110.73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15.42%。其中,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增速最快国是摩尔多瓦,为83.41%;投资存量占比最大国是俄罗斯,为68.26%。见表20。 四、“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重点地区与领域 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的区位路径选择分析中,本应该利用区位商计算出各个国家的优势产能和劣势产能,将区位商大于1的某一国家优势产业向区位商小于1的国家转移,该方法下的区位路径选择更加科学。但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划分标准不同、产业统计口径不同,甚至有些国家、地区没有详细的产业数据,使其利用区位商判定产能合作的区位选择成为不可能,本文只能退而求其次,从进口、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三个可获得数据对产能合作的可能区位进行判定。 由于每一地区都有数量较大的国家,且地理区位、资源要素禀赋、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也较大,本文仅选取各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国家进行分析,忽略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同时,从各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以及贸易角度出发,按地区分类分析具体国家与中国实现产能合作的路径和领域。 (一)东南亚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该地区劳动生产要素价格较低,自然资源丰富,橡胶和锡矿资源尤其富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重点发展进出口贸易,以及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 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处,紧邻重要节点马六甲海峡,棕榈油、橡胶等产量巨大,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均非常丰富。该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平等协商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与世界主要大国均有交往,2010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57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5.78%,国内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15.0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46.0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38.92%。⑨2013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为369.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进口为31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67.82亿美元,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直接投资存量46.57亿美元,劳工10545人。中资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投资和承包项目有:泗马大桥、加迪格蒂大坝、巨港电站、风港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巴丹岛中石化油储项目和西电变电器生产项目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印度尼西亚在农用机械设备、矿产开采设备、工业制造设备、公路铁路海运交通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道路交通建设、风力水力发电建设、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产能合作,进而带动钢铁水泥产品和产业的同步转移。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锡、铁、铜和铝等矿产资源领域实现产能合作。此外,在金融业和通信产业等也存在产能合作的可能。 (二)南亚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南亚地区共有7个国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工业基础薄弱,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劳动生产要素价格较低,在“一带一路”中可以重点发展制造业,以及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 印度与中国接壤,东临孟加拉海,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该国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庞大,主要集中在农业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该国以不结盟为基本外交政策,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与世界主要大国均有交往。2013年中国和印度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深化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度2007-2012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6%,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669.02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11.02%,国内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13.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6.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59.9%。⑩2013年中国对印度出口48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中国对印度进口170.3亿美元,同比增长-9.4%。(11)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印度新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22.69亿美元,至2013年底,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量24.47亿美元,劳工3037人。中资企业在印度的主要投资和承包项目有:古德洛尔二期2*600MW电站,NNPL2*600MW燃煤电站等电力设施,以及电信、杜咖泊尔火电厂汽轮发电机组项目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印度在农用机械设备、制造业设备、化工生产设备、铁路交通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道路交通建设、港口建设、居民住宅建设、水力发电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农产品深加工、矿产能源开发、电子产品(包括软件)研发等领域存在产能合作的可能。此外,在工业生产体系建立、工业产成品质量标准、工业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中印也具有实现产能合作的机会。 (三)中亚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中亚地区国家均以石油产业、重工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油气资源丰富,铁、煤等矿产资源富足,且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理节点上。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沿线中亚国家重点合作的领域集中在公路、铁路、管道交通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能源资源合作等领域。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相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陆上重要的节点国家。该国矿产资源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很丰富,奉行以巩固独立和主权为中心的“全方位务实平面”外交,与世界主要大国均有交往。2011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2007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约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03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6%,人均GDP增长率为8.8%,国内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4.5%,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35.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60%。(12)2013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4.0%;进口160.5亿美元,同比增长-9.3%。(13)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新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21.37亿美元,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存量69.57亿美元,劳工6109人。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投资和承包项目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开发、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食宿餐饮和贸易等方面。“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哈萨克斯坦在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化工生产设备和轻工业制成品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公路铁路交通建设、空港建设、火力发电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同时基于哈萨克斯坦在关税、国家实物赠与、税收优惠、外籍劳工免除配额限制等方面的政策红利,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原油开采、地质勘探、钻井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工业设备和技术开发领域存在产能合作的可能性。 (四)西亚北非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本文将北非地区和西亚地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为北非地区和西亚地区在地理上相邻,而且北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只有一个国家。 西亚北非地区有19个国家,2014年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该地区所在国家以石油产业为主,是世界主要石油产出国,部分产油国资金储备充裕。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重点突破能源领域、基建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产能合作。 沙特阿拉伯西临红海,与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相邻,东临阿拉伯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的地理优势。该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实行睦邻友好、不干涉他国内政、不结盟政策,将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外交首位,且与世界主要大国均有交往。2008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 2013年沙特阿拉伯国内生产总值为7453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3.8%。该国以石油和石化产业为主,无论是石油数量种类,还是与石油相关的机械设备、开采加工技术均为世界领先。近年来,该国尝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优势,开始突破非石油产业。2013年中国对沙特阿拉伯出口187.4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中国对沙特阿拉伯进口5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6%。(14)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沙特阿拉伯新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63.75亿美元,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直接投资存量17.47亿美元,劳工35325人。中资企业在沙特阿拉伯新签的主要投资和承包项目有:阿美5+2年钻机11部项目、沙特阿拉伯吉达防洪项目合同包和沙特阿拉伯电信项目。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沙特阿拉伯在农用机械设备、化工生产设备、食品生产设备、纺织品生产设备、钢铁生产设备、水泥生产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配套电力建设、海水淡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在工业生产体系建立、工业产成品质量标准、工业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也可实现产能合作。此外,中国与沙特在食品、纺织品、钢铁、水泥产品等方面还有进一步贸易合作的潜力。 (五)中东欧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中东欧地区有16个国家,多数国家位于亚欧大陆桥上,经济战略意义重大。整体来看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矿产资源丰富。在“一带一路”中可以重点发展进出口贸易、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 波兰地处亚洲和欧洲交汇点,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亚洲延伸至欧洲的重要国家。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多种能源和矿产的产量及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该国长期持有理性务实的外交主张,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并与世界主要大国均有交往。2004年中国与波兰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波兰国内生产总值约合5163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5.4%,国内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3.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22.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74.6%。(15)2013年中国对波兰出口12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对波兰进口22.3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6),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波兰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55亿美元;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波兰直接投资存量2.57亿美元,劳工104人。中资企业在波兰投资和承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通讯设施、工程机械、采矿设备和电厂建设。新签大型项目有400KV变电站及线路项目、ZP2075波兰岸桥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波兰在纺织机械设备、矿产开采、冶炼设备、交通机械设备、化工生产设备和船舶加工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公路铁路交通建设、通讯网络、管道运输建设、生态保护园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同时在金融、商业、电器维修等服务业也存在产能合作的可能。此外,中国与波兰在食品、纺织服装、化工产品、金属制品、交通设备等方面也有产品贸易机会。 (六)独联体(含蒙古)地区及其合作领域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包括欧洲东部和亚洲西部,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该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极为丰富。国际政治立场主要是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是前苏联地区一体化,次要优先目标是欧洲伙伴,最后目标是美国。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在多个领域展开大量工作。 2013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为20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人均GDP为1.4万美元,国内第一产业产值占4%,第二产业产值占35.9%,第三产业产值占60.1%(17),具体而言,该国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冶金产业和国防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49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中国对俄罗斯进口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在俄罗斯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金额21.69亿美元;至2013年底,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存量75.82亿美元,劳工15337人。中资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和承包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建筑和建材生产、贸易、轻纺、家电、通信、服务等领域。新签大型项目有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俄罗斯6.5亿美元森林采伐木材加工项目、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俄罗斯电信项目等。 “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与俄罗斯在食品生产机械设备、纺织机械设备、矿产开采设备、交通机械设备、化工生产设备和金属加工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产能合作,在居民住宅建设、铁路交通建设、管道运输建设、火力水力发电建设、生态保护园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同时在金融、商业、电器维修等服务业也存在产能合作的可能。此外,中国与俄罗斯在食品、农业原料、纺织服装、化工产品、金属制品、交通设备等方面也有产品贸易机会。 五、总结 综合考虑经济互补性与经贸联系紧密程度、区位因素、要素禀赋、政治社会稳定情况等因素,可粗略地概括“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传统产业国际产能合作的三个方向:其一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的产能合作,产能转移地首选是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该地区与中国相邻,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化解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会有较强的效果;其二发展与西亚北非地区的产能合作,产能转移地首选沙特。该地区与中国的地缘经济相关性较弱,在经济互补性和投资需求上也较弱;其三发展与中东欧、独联体(含蒙古)地区的产能合作,产能转移地首选波兰、俄罗斯。该地区与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同质性,政治敏感度高,局势动荡。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化解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根据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整体上可以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产业和轻工业产业为主,并且以直接投资方式实施产业转移,其中以交通运输建设、空港海港建设为主要投资方向,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水泥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配以水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实现产业立体化转移合作。可以在中亚、西亚北非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特别是高铁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装备制造,并且以直接投资方式实施产业转移,其中以管道运输建设、通讯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投资方向,以海水淡化,电子器材投资为辅,实现产业错位转移合作。可以在北亚和独联体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其中以管道运输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投资领域。在中亚、西亚、北非、北亚和独联体地区还可以产品贸易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主要集中在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化工产品等轻工业产品方面。见表21。 注释: ①本文涉及的传统产业与笔者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的论文《我国传统产业调整效应评估》中有关传统产业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略有不同。在本文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划分在石化产业而不在轻工业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划分在电子信息产业,而不在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划分在装备制造业中,其余未说明的行业划分均与《我国传统产业调整效应评估》相同。此外,本文还涵盖了汽车制造产业、船舶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的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流产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仓储业”、“邮政业”。 ②数据说明:由于数据缺失,此处石化产业不包含“橡胶产业”和“塑料产业”。 ③数据说明:由于数据缺失,此处装备制造产业不包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④数据说明: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很多,产能过剩是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水泥产业受4万亿投资计划和城镇化影响导致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水泥产业生产线投资扩大又使供给增加,而淘汰小规模落后生产能力的政策,则导致生产企业盲目扩容以防被迫关停,进而加剧了水泥产业的产能过剩。 ⑤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⑥此处部分观点参考了孙浩进《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 ⑦数据说明:由于数据缺失,文中对外投资存量数据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包含不丹王国(简称:不丹)。 ⑧数据说明:由于数据太小,在保留两位有效小数时无法完全显示,故表示为0.00%,下文中如再出现0.00%,原因和此处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⑨数据来源: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 ⑩数据来源:印度国家统计部。 (11)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12)数据来源: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署。 (12)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1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15)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和波兰国家统计局。 (16)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17)数据来源: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标签:进出口总额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国际产能合作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产能过剩论文; 存量资产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