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曲线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1-0070-03
一、倒U型收入差距变化曲线
(一)库兹涅茨倒U曲线
图1 库兹涅茨倒U曲线
库兹涅茨倒U曲线,原名“inverted U curve”,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表明了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该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内容所依据的经验数据不多,有大量推测因素,故也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假说”。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差距变化是由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造成的。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一是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抑制收入不平等因素,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主要有:法律和行政干预、人口变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以及“涓滴效应”。
几十年来,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与完善,尽管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已经成为多数经济学家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二者之间关系及预测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依据。
(二)陈氏倒U曲线
在库氏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宗胜教授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我国公有经济改革的背景,提出了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U曲线学说,用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后1981年(因之前有些年份缺乏可观测数据未计)以来及未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形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上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并用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各层组的人均收人数据实证证明了:从1981—1999年,总体收入差别沿假定的“倒U曲线”前半段呈“阶梯形”上升,虽然若干年份有些波动。但基尼系数基本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见图中虚线所表示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目前全国居民收入差别正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持续扩大,可以视其为正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就这阶段的收入差别变动轨迹的具体形状而言,可以看出其呈明显的“阶梯形”上升趋势(见图中折线所示)。阶梯形的每个较大“台阶”都对应着较大的体制改革举措或政策变动的出台。比如1985年收入差别的较大上升的背景,是城镇企业体制改革的开始;1988年的上升是股份制试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动;1993年的上升是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定及全面改革的展开等。这验证了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在假定的“倒U曲线”上升段上发生“阶梯形”变异。
图2 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轨迹(1981—1999)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0
库氏与陈氏两种倒U曲线理论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律很相似,从而两条曲线的形状大体一致,但毕竟二者分别代表了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因而两条曲线存在一些差异。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呈倒U曲线发展
从基尼系数这一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看,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城镇内部、农村内部,还是全国总体范围内,由基尼系数显示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事实上节节攀升。到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基尼系数达到0.47,这种稳健的上升趋势似乎就从来没有发生过逆转。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单从农村或城市本身来看,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如2002年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66左右,城市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2左右。但是把城乡合起来看,基尼系数就到了0.45。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权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变化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城镇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加速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巨大拉动,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倒U曲线变动。
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上,根据省份间的人均GDP的差异指标的计算结果来看,1978—1990年期间,省份间的人均GDP差距基本上表现出缩小的趋势性特征。变异系数由1978年的0.974下降至1990年的0.601,相同期间的基尼系数也由0.349下降至0.266。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份间人均GDP的差距则是逐步扩大的,到2002年,变异系数达0.763,基尼系数达0.339。
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上,利用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从1988年以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只有1995年略有下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可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通过上述分析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扩大时期,正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现实收入差距变化并不是无条件地随着人均GDP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先升后降,它还要受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的较大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是同一因素,对收入差别的作用也可能是双重的,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主导作用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目前,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导因素尚未形成,而扩大的因素却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趋势看,国企改革正在攻坚,下岗失业人员在2008年以前还将增加,差距逐步缩小的充分就业性因素并不具备。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由于城市化的压力和冲动,城乡差距短期内仍将扩大以及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自身惯性等原因,2010年前后,我国国民收入倒U曲线的拐点不易出现。
综合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因素,并结合陈宗胜、周云波的计量分析结果,本文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做理性分析,继而大胆推测:在较低的收入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扩大的速度或许可能在一定时期里有所减缓,但扩大的持续时间将比较长;倒U曲线的拐点或许会出现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2020年前后,其后(收入差异)开始缓慢下降。
这或许更具有现实性,也是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一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和党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些目标的制定并实现,将让我们步入现代化的轨道,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进入中上收入阶段,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率对减少乡村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都十分明显。到那时收入差距便会开始逐步缩小,倒U曲线拐点出现顺理成章。
2.这是由我国工业化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改革初期1978年的82%下降到2004年的58.2%,每年达1%左右,处在工业化加速变化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人口转移。如果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同时变化理论,分配差距变化则会在农业人口达到3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在未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将急剧推进,现代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革,基本现代化目标逐步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人口下降速度加快,完全可能降到30%左右。相应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数也必将收敛或一定程度消除,拉动收入差距向下变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短期效应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中长期效应是使其缩小,与库兹涅茨的发现相吻合。
3.市场化改革进程所决定。在市场改革时期,那种在传统经济体制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权力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市场化并不必然意味着钱权交易、寻租和腐败。相反,合理的市场化意味着剥夺权力对资源的垄断,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来分配资源。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理想化的公平收入分配格局,但比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效率和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益于缩小收入差距,对减小基尼系数的贡献可达到3.9个百分点。在一个合理、规范、透明、健全的市场体制下,能够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我国2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成果显著,初步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2020年在我国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必然是市场化程度的提升,竞争的充分、竞争规则的透明有序,市场在产品和要素的分配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化的平等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会成为推动收入“倒U曲线”早日出现拐点的动力。
4.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差异甚大,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润率高的地区转移和积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方面差距明显拉大了。西部大开发初期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区域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成为拉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倒U曲线在左侧上升的力量。
但随着对西部大开发认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的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平均利润率降低,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加之政府的引导,生产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滴落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的“涓滴效应”,区域之间的差距缩小。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20年左右的实施、基本目标的实现,发展成果的积累,必将使得我国的地区差别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逐渐趋于平衡,进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小必将成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促进倒U曲线拐点到来。
5.受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程度的影响。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具有减少收入差距功能,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王小鲁和樊纲研究模型显示,中央财政对各省的转移支付更多地被用于投资和政府消费,较少用于扶贫;且使用方向以城市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只在城镇差距模型中有负系数(缩小收入差距),而在乡村差距和城乡差距模型中都是正系数(扩大差距),且都达到较高的统计显著水平。在社保体系方面,只有失业保险普及率对城镇基尼系数有负影响,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普及率两个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扩大差距),且在5%或10%水平上显著。这是由于医保体系在低收入人群中未能普及,社保体系没有在农村普及,基本上只有城镇人口受益,中高收入者从中的受益大于低收入者的受益。党和政府已把完善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财政在农村扶贫的支付转移力度的加大和落实,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对全民的普及和覆盖,上述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会逐渐改变,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减少收入差距的功能会得到展示。但是,社会再分配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是理性的。
此外,教育公平战略和人口生育现状都会成为促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拐点会在十多年后出现的因素。在教育公平方面,人均教育水平和收入差距之间是正向关系。由于过去教育不公平的一定程度存在,在未来一定时期里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加大。现在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推进,广大普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得到保障,成为实在的受益者。到2020年左右,这一部分人的人力资本提高,获得了发展的公平机会,其收入增加也有了保障,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在生育方面,生育率理论认为,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口过快增加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将大部分由穷人承担,从而基尼系数将随之提高;儿童抚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投入,会加重贫困阶层家庭的负担,但经过十多年抚育期后,便进入了人口较长的回报期,开始改变其家庭收入状况,缩小收入差距。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居民收入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