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目的:分析米氮平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2月~2017年1月,医院使用米氮平119例,回顾性分析。同时2017年1月~5月,采用开发性观察方法,以强迫症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症状评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72%,出现时间在用药第1-8周,在第2-6周达到高峰。剂量、浓度、Y-BOCS减分率、体重增加值在不同时间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分值在不同时间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服用剂量、浓度与体重增加值存在相关性(r=0.456、0.510),第2周浓度与体重增加值存在相关性(r=0.435、0.530),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血药浓度与-BOCS减分率、TESS评分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米氮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血药浓度、用药剂量与体重增加有关,但在安全范围内与症状评分、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米氮平;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米氮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药物,与其他抗精神类药物一样,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同时疗效的影响较多,需重视合理用药管理。2015年2月~2017年1月,医院使用米氮平119例,回顾性分析,分析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开放性研究分析其疗效、浓度、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月~2017年1月,医院使用米氮平119例,其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19~79岁,平均(46.3±10.3)岁。疾病类型:强迫症31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20例、卒中后抑郁34例、原发性抑郁症34例。同时2017年1月~5月,采用开发性观察方法,以强迫症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2.5±6.4)岁。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调取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尝试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1.2.2 开放式的临床观察方法
连续观察8周。经7~10日的停药期,患者进入基线日,入选的强迫症患者口服米氮平,起始剂量1日5~10mg,1周后增加至1日5~20mg,第2周根据病情、副作用反应调整计量,持续观察8周。对症治疗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分别在第2、4、6、8周,晨起6:00(末次服药12h后),采集静脉血4ml,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监测血药浓度,以99.9%米氮平作为对照品,色谱柱反相C18色谱柱检测血药浓度,进行血药浓度、药效、不良反应相关分析。强迫症评分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分析,在同一时间进行调查。症状量表(TESS)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ena±SD)符号( ±s)表示,不同时间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回顾性分析
10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76例(72%)。体重增加35例、口干26例、流涎16例、高尿酸血症35例、头晕32例、无力21例、便秘8例、心动过速7例、嗜睡32例。出现时间在用药第1-8周,在第2-6周达到高峰,不良反应发生后调整用药。
2.2 开放性调查
剂量、浓度、Y-BOCS减分率、体重增加值在不同时间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分值在不同时间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服用剂量、浓度与体重增加值存在相关性(r=0.456、0.510),第2周浓度与体重增加值存在相关性(r=0.435、0.530),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血药浓度与-BOCS减分率、TESS评分评分无相关性(P>0.05)。
3 讨论
回顾性分析显示,106例对象出现不良反应率72%,处于正常水平,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口干、高尿酸血症等,这与药物起效机制有关[2]。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在早期体重的增加与血药浓度有关,而在不同时间段血药浓度与-BOCS减分率、TESS评分评分无相关性(P>0.05),提示在说明书的用药剂量范围内,增加剂量提高血药浓度可能并不能增进疗效,增加、减少剂量可能不会影响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因素较多,可能与患者自身耐受、机体代谢平衡等因素有关,药物可能在不良反应发生过程中起到诱导作用,不同患者个体因素直接影响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3]。
小结:在说明书下用药,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后,调整剂量、浓度不会影响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用药需要坚持最小剂量原则,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可维持该剂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S]. 2015 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63-369.
[2]李明艳.治疗药物监测在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1):263-264.
[3]阳中明,蔡昌群.米氮平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786-1787.
论文作者:何家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浓度论文; 相关性论文; 剂量论文; 发生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