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综合性能,会对城市发展形成极为有利的影响。本文将以海绵城市相关内容介绍为切入点,对其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全面论述,期望能够为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水平提升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实践应用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城市具有海绵的特性,具有显著的吸纳性和弹性,在面对城市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是希望城市的给排水设计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供水和排水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弹性,从而更好的优化城市环境,根治供水短缺和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
1海绵城市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海绵是一个吸水性、透水性极强的物质,在城市建设领域,将设计理念比作海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功能。换而言之,海绵城市理念就是考虑城市给水与排水需求,构建多功能海绵体,用于城市内部各项水资源的供给和输出。关于海绵理念,重点应用于城市雨水处理领域,通过海绵体将雨水进行渗透、输出和净化,从而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海绵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多显著,相关单位应加强重视。
2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作用
2.1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如何提高生态质量以及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想而知,这一理念将会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2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海绵设施主要功能旨在:吸水、蓄水、净水、排水等。将城市整个人工水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既能利用雨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也能够灵活的处理旱灾与洪涝等自然灾害,进一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2.3降低气候对给排水的影响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既可以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对给排水产生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降低洪涝灾害给城市造成的损失。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能够有效降低突发天气变化对城市道路、市政建设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3.1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最主要的功能便是透水性能,大多采取晾晒和碾压路段来通透地基缝隙,如果通透性还是很差,便可以采取换填方法疏松空隙。针对土质较软的情况,通过堆载预压手段来达到可以施工的土质标准。如果土质较干,而进行施工需要含水量较好的路基,则可以考虑设计开通排水沟来增大储水功能,通过在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可以使土壤及时蓄水,提高土壤含水量,维持雨水系统的可循环程度。针对于储水必然需要排水设计,通过路基建设排水泵,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维持人工系统的平衡。
3.2人行道设计
在市政工程领域,人行道作为常规项目,对建设理念的要求较高。为了健全人行道服务功能,相关单位应该选择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增强人行道的渗水性与透水性,从而避免雨季人行道积水现象严重,而影响人们正常出行质量。首先,优化人行道材料选择,施工单位尽量选择透水性材料,增强雨水渗透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内部土壤成分,优化人们居住与生活条件。同时,工作人员需要对排水管位置、坡度进行合理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情况下,横纵坡度分别在2.5%、1%-2%,从而保证人行道排水功能正常发挥。
3.3车行道设计
为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车行道部分路面以非透水性路面为主。虽然此种路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存在容易造成路面积水、阻断地下水补给等问题,所以设计人员要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车行道路面改为透水性路面。在具体进行设计时,要将上层设置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而中下层与基层设置为非透水性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路面出现积水问题,还能利用坡度充分收集自然降水。通常,横坡与纵坡坡度分别控制在1.0%~1.5%和0.3%~6.0%。
3.4绿化带设计
主要是通过花草树木来调节土壤的质地,因为这些,土壤会变得肥沃松软,不需要进行人工调节,便可以更高效的疏水。因此绿化带需要得到一定的关注与保护,及时的灌溉,驱虫剪枝等,都将会提高整个项目的效用。同时,为了保障绿化地带的正常工作,需要进一步将其与路面分离开,减少对于绿化带自身的损伤。
3.5附属设施设计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个方面。路缘石也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设施之一,主要有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形式。使用平缘石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地面保持形同的高度,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从而提高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的能力。立缘石和平缘石不同,要比路面略高一些,可以对雨水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帮助雨水流入雨水口。如果路缘石无法保证雨水的汇集,可以通过使用在路缘石上进行打孔、制作豁口,或者在铺设的过程中留有固定间隔的方式,改善其对雨水的控制能力,让雨水能够更加快速的流向绿化带。路肩边沟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质量进行重点审查,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后的美观性,避免堵塞问题,让雨水得到更加充分的净化。可以通过种植草沟的方式,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和净化率,并且更好的保证雨水的输送及排放效率。
3.6和城市绿地衔接部分
市政道路周边如果存在与城市绿地相连接的情况,其连接也可以为路面径流分流优化提供保证。从区域角度入手,绿地与道路衔接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水资源丰富区。人们可以应用雨水接污净化技术将雨水排放到指定绿地,以避免径流洪峰,保证城市内部不会出现洪涝问题。二是水资源匮乏区。要加大对自然降水的储存与回收力度,合理设计排水管,从而有效净化与存储路面雨水。三是径流污染严重区。要将污染控制放在首位,高度关注净化系统设计,防止出现污染加重的状况。
4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整个城市排水过程中,为了保障排水的效率,需要从进水口考虑,进水速率快将会提高输送的速率,达到及时排水的目的。因此,需要市政道路部门合理的设计进水口的结构,将其设计为凹形状,更能有效的集水,同时道路的坡度也会影响排水速率,需要根据进水口来调整坡度的大小,使其更为合理的组成一个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主要的设计目标是使人工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所以旨在将其排水设计与流通设计更好的衔接,形成通畅的工作渠道,实现水循环。不同的地区降水程度不同,针对内涝严重的地区,进行高度重视并做标识,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合适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也应注重维护路基方面,确保能够及时的排水与正常的出行。
结语
海绵城市具有的显著优势,人们应加大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力度,并将其应用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人们要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设计人行道、绿化带等部分的给排水管道,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内部给排水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姬建华.刍议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7(08):150.
[2]张富敏,王卓诚.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9):266-267.
[3]付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7(24):50-51.
论文作者:谢华清,蔡占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给排水论文; 理念论文; 路面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