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学与经济4.梨园经济:宋代戏曲与商业特色的区别_宋朝论文

宋代的文学与经济4.梨园经济:宋代戏曲与商业特色的区别_宋朝论文

宋代文学与经济——4.梨园经济两不分——宋代戏曲及其商业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宋代论文,经济论文,梨园论文,不分论文,戏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宋代戏曲种类

中国戏曲以公元12世纪的宋金杂剧和南戏成熟为标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戏曲论著《宋元戏曲考》中把戏曲定义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P201)现多从此说。宋代戏曲是把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人物,表演情节。

宋代戏曲主要形式有杂剧和南戏两种。宋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它分为三段:“艳段”、正杂剧、杂扮。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因有五个脚色(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据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而徐渭《南词叙录》一书中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从徽宗至光宗,这中间的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2](P366)南戏用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总要有头有尾,因果分明。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由伸缩,长的可达五六十出,短的只有二三十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宋代戏曲产生发展的原因

戏曲缘何在宋代产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是宋代戏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宋初“坊市合一”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局面,政府对城市居住和商业限制解除,城内店铺林立,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侵明,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熟闹……”[3]当时东京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五中说:“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管歌楼,举以为数。”

其次,市民阶层空前壮大为其创造了庞大的观众群体,百姓的喜爱是戏曲发展的保证。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市的人口在太宗时达到18万户,北宋末年增长到26万户,总人口超过一百万。南宋《临安府志》记载当时临安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万。如此庞大的市民阶层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出现了市场化和大众化两大趋势,引导着宋代社会消费潮流[4](P1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东京观戏场面非常壮观:“京瓦技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5]当时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南宋人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书》记载城乡民间观戏场面:“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6](P186)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城乡民间演戏、观众热闹非凡。戏曲是一种精神消费,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戏曲才得以迅速发展。

其三,上层喜爱与提倡加速了戏曲的发展。北宋时五花爨弄博得徽宗喜爱,以供欢宴,赏赐不胔。据《宋会要辑稿·乐五·教坊乐》、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宋真宗赵恒曾经亲自编写杂剧剧本,戏曲成为皇帝欣赏娱乐的项目之一。《宋史·乐志》保留了一段关于宋代宫廷音乐的重要资料:“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雅乐、宴乐、清乐、散乐),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敬酒,庭中吹觱篥,以众乐和之……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五,杂剧。”[7]可见,杂剧原为宫廷或贵族豢养,民间没有观瞻的可能,直到仁宗中期瓦舍出现后,才找到了与市民群众结合的途径,成为勾栏中最为市民欢迎的表演艺术[8](P76)。

另外,戏曲形成发展于宋代,亦有艺术本身的原因。戏曲讲究的唱、念、坐、打四门功课,在宋代已全部成熟。在宋代已形成多种伎艺并存的局面,有说话、杂技、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蹈、民间的百戏、曲艺等文娱活动,杂剧是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而南曲戏文是在杂剧基础上,与南方曲调结合进一步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

三、宋代的戏曲商业特征

宋代的戏曲是在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的,本身具有商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剧场的营业性

沿袭唐代,宋代设立宫廷演出机构——教坊。由于皇帝的喜好,宫廷演出形成制度。宫廷演出是为宫廷统治者服务,它讲究演出的仪式性、演出内容的颂扬性、欣赏趣味的多维性。在宫廷演出,费用当然由宫廷负责。

城市中的专业演出场所是瓦舍勾栏。北宋的汴梁瓦舍遍布东、南、西、北四城。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9]到了南宋,城市娱乐规模远远超过北宋,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瓦舍”、《梦梁录》卷十九“瓦舍”、《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等记载,临安就有大小瓦子二十三座,而其中仅北瓦子一处,就有勾栏十三座。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勾栏还有门,门口贴有花花绿绿的纸榜,也称作“花招儿”或“招子”。“招子”上载有伶人的名字,见了招子都知道某伶人在某处做场(宋时演剧叫做场)。入场要收钱,纯系营业性的剧场。

乡村演出场所主要在庙市的露台、乐楼和戏楼。南宋陈淳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第一款云淫戏“无故剥民膏为妄费”,是说演出活动无故增加了老百姓额外支出。但我们从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当时演出活动, “数十群共同相唱者,号曰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10](P186)。表明演戏是农闲后群众自己组织邀请的活动,百姓看戏要缴纳一定费用的。

城乡都有的演出场所还有堂会,多是私人家庭举办,亦有由官方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堂会在厅堂或宅院内举行,或聚或散,不需要专门剧场和舞台。演出费由私人或官方负责。

戏曲演出还有一种撂地为场的演出方式,谓之“打野呵”(又称“打夜胡”、“打野泊”),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云:“或有路歧不如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11](P441)主要在城市,这是不能称其为剧场的剧场,这些艺人大都是流浪艺人,靠卖艺(包括演戏)博得路人施舍维持生计。

(二)创作、演出的功利性。

戏曲作者分为民间艺人、书会才人和宫廷士大夫。宫廷士大夫主要是兴趣所致,为宫廷教坊写剧,并非生活所迫。民间艺人、书会才人则以此糊口为生的。“书会”是宋代出现的文人群体和组织。它是与城市里的大众文化娱乐场所——瓦子同步出现的。他们是职业的编剧和导演,以编写话本、剧本、曲词为生。他们既非为了不着边际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非不关痛痒的赋志抒怀、吟风嘲月,而是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谋生的考虑。杂剧的作者通常都是艺人,宋代教坊大使也多由杂剧艺人充任,许多剧目都是临场发挥编出来的,因此剧作者的姓名也很少能留下来。今天知道曾经编写杂剧剧本的只有两个人,即宋真宗赵恒和北宋教坊大使孟角球(见《宋会要辑稿·乐五·教坊乐》、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南戏的创作者则多为民间艺人和“书会才人”。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的写作只有受到市民的欢迎,才能得到经济利益。

“社会”是文人与艺人组织的社团,宋代表演杂剧的叫“绯衣社”,《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记载,“书会”和“社会”中的文人和艺人都是专门化的职业作家和艺术表演家。职业作家和演员的出现,戏曲发展更加迅速。宋代文化专业市场的出现,职业演员增多,竞争也不断加剧。戏曲艺人必须迎合市民需求,努力提高技艺,创新表演艺术,否则就会淘汰到“路歧人”的行列;反之,技高一筹者可以长期占据勾栏,甚至扬名四海,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例如小张四郎与丁都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述上巳节皇帝登宝津楼观看百戏表演,其演出杂剧的露台弟子中有“丁都赛”之名。现中州定海方氏旧藏宋砖五块,其中之一即著名的汴京杂剧演员丁都赛雕砖。[12](P70)可见丁都赛的名声和影响,也反映出了戏曲演员在民间也是受欢迎的。

至于“打野呵”的“路歧人”的生活,南宋吴自牧《梦梁录》称他们为“村落百戏之人”,说他们拖儿带女,就街坊桥舍呈百戏伎艺,无非“求觅铺席、宅舍、钱酒这资”。南宋周南《山房集》“刘先生传”载:“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兄弟妻姒也。以谑丐钱。……自一钱以上皆取焉,而独不能鉴空。”他们在街头巷尾画地为场,模仿各种滑稽人物的举止行态吸引观众。其收钱方式,是靠临时性的观众的施舍——“一钱以上皆取”不过收点零钱而已。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被称为“不逞者”。[13](P217)

(三)戏曲内容的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

戏曲是为有偿的娱乐服务而创作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品,是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精神产品。这就决定了它从语言到题材、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因此,无论杂剧还是南戏出现极为明显的艺术特征:大众化、通俗性、娱乐性。市民阶层、下层百姓是戏曲的消费主体,吸引他们“眼球”的自然是体现他们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文艺形式和文艺内容,把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感情作为戏曲描写的重要内容,戏曲中的主人公也以活跃于城市市场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小贩、下层妇女、游民等。如杂剧《眼药酸》、《柳毅大圣乐》、《裴航相遇乐》、《相如文君》《君圣臣贤》、《三京下书》、《杨饭》、《四偌少年游》等,南戏《张协状元》及《赵贞女》、《王魁》等,均以爱情、伦理、人生的悲欢离合为主要题材,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宋代的戏曲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既是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艺术及娱乐形式,同时又是宋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

标签:;  ;  ;  ;  ;  

宋代的文学与经济4.梨园经济:宋代戏曲与商业特色的区别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