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四川省德阳市
引言:
目前汽轮机组“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进汽参数越来越高,而机组径向通流间隙及公差小,为了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因此要求机组安装时四周径向通流间隙合格且均匀。由于机组结构和重量原因,各模块在半实缸和全实缸状态通流部件的中心不同。因此半实缸测量的径向间隙应补偿开、合缸中心的差值(下沉量)。
1.现状和问题
由于机组各模块结构、大小的因素,以前我们测量开、合缸中心的差值方法采用全实缸拉钢丝方法(主要对于60万以上机组的低压模块,60万以下的低压模块一般采用架表法),架表测量法(高、中压模块采用此方法),压铅丝法等。由于架表测量法只能检测到外缸底部的变化量,无法获得内缸、通流部件中心是否和外缸中心变化一致,因此以前高、中压模块开、合缸中心差值不准确,特别是对于上猫爪支撑的高、中压模块;而压铅丝法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不准确。
为了减少现场检修时间,节约费用并保证安装质量,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尝试采用压铅块的方法进行全实缸开、合缸中心差值测量。
根据机组结构,全实缸压铅块测量,铅块可放在通流部件T型槽内孔处,高度由汽封弧段的高度(有效高度一般为16.5-21.5mm)确定。由于测量时,各模块共要放置十几处铅块,因此放置的铅块必须软,以免转子重量可能承受在铅块上。
据调查,目前无合适大小的铅块,首先尝试将废弃的铅丝进行融化利用,但是经过试验,很软的铅丝融化后,其硬度很高,不适合全实缸压铅块使用。即是网上出售原铸的纯铅块和无损检验的纯铅板,由于实心铅块硬度也很高,不满足压铅块的使用要求。
经过多次了解试验,最后采用了比较软的铅皮裹成圆锥状进行试验,证明其硬度可达到要求,且铅皮裹出的圆锥形可长可短,压缩后不变形,完全适合压铅块测量开、合缸中心,
2.工艺试验的目的和要求
采用铅皮裹出的铅块测量全、半实缸状态中心差值,该方法可以准确获得全、半实缸各级隔板的C值变化量,不受模块大小、空间限制,补偿了以前下沉量测量的弊端,有利于保证径向间隙均匀性。
3. 试验的方案和试验过程
本次工艺试验方案由两大步组成:一、采用压铅块测量半、全实缸两种状态的铅块厚度,获得各级通流部件下沉量;二、采用拉钢丝测量半、全实缸两种状态的中心C值,获得各级通流部件下沉量。三、比较两种不同方案获得的下沉量差异。
3.1压铅块测量下沉量方案
(1)半实缸测量通流部件底部间隙
通流部件中心、转子中心确定后,将厚度合适的铅块(比汽封圈齿身厚度大1-3mm)放置在通流部件内孔底部,吊放转子,静止5分钟后,吊开转子。测量各级隔板底部铅块的厚度,并记录。
(2)全实缸测量通流部件底部间隙
将厚度合适的铅块放置在隔板内孔底部,在轴瓦体内孔放置0.4mm厚的铅皮纸,吊放转子,并扣合上半部件,消除中分面间隙。将转子抬高1 mm左右,抽出轴颈下的铅皮纸,静止5分钟左右后,再将转子抬高,将抽出的铅皮纸回装。解体上半部件吊出转子。测量各级隔板底部铅块的厚度,并记录。
(3)半实缸、全实缸底部铅块厚度比较
将半实缸、全实缸状态测量出的铅块厚度进行比较,获得压铅块方案测得的各级通流部件的下沉量A。
3.2拉钢丝测量下沉量方案
(1)半实缸拉钢丝测量各级隔板中心数据,并记录;
(2)全实缸状态恢复钢丝基准中心测量各级隔板中心数据,并记录;
(3)比较(1)、(2)的中心记录值,获得拉钢丝方案测得的各级通流部件的下沉量B。
3.3 A、B值比较
若各级通流部件的下沉量A、B一致,则压铅块测量下沉量的方案可行。
4.试验结果
按照试验方案,在35万机组低压缸上进行了拉钢丝、压铅块测量全、半实缸下沉量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表1:拉钢丝、压铅快块获得的下沉量差异。
根据表1中数据A-B(两种不同方法测量下沉量差异),看出两种方法测量的下沉量差异最大达0.08mm,且拉钢丝方案测量下沉量数据大于压铅块方案测量下沉量数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a.拉钢丝存在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经验值为0.05mm;b.测量铅块压痕厚度,采用的测量工具为千分尺,无法测量到铅丝压痕凹点,半、全缸测量点若有差异,可造成0.05mm左右的测量误差。
虽然测量数据存在一些误差,但压铅块测量下沉量过程中铅块相当稳定,试验过程也很顺利,此次试验证明采用铅皮裹出的铅块测量下沉量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方案可以做为下沉量测量的一种补充方案。
5. 结论意见
用铅皮裹出铅块并放置在固定块内进行下沉量测量试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压铅块测量下沉量,需要的生产周期、成本与传统拉钢丝测量下沉量方法基本一致;压铅块测量下沉量工艺试验,解决了小直径汽缸内通流部件下沉量测量的困难,达到了试验的目的。
论文作者: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铅块论文; 测量论文; 通流论文; 部件论文; 钢丝论文; 转子论文; 中心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